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摘自《淮南子·汜论训
做人应当宽容而庄重,柔和而能干,正直而平易近人,具备这些优点就是有福之人,宽容、温和与平易近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舍此便不可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庄重、能干、正直,是做人的正确立场,舍此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友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箕子碑

: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曰,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曰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曰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曰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曰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曰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曰,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曰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曰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曰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曰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曰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曰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曰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蒙难以正,授曰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曰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曰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曰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谟:谋划。范:法,原则。隤(tuí):跌倒。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彝(yí):常规。伦:人伦。《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殄:灭绝。向使:如果。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殷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马篇

: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盖高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你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你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你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叱咤风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2001年06月第1版 :第36页 .

龙马花雪毛,金鞍(ān)五陵豪。
五陵:杜、灞谓杜陵、灞陵,在城南;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皆汉代帝王陵墓,并徙入以置县邑,其所徙者皆豪右、富赀、吏二千石。五陵豪:谓五陵豪侠。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páo)
秋霜:形容剑的颜色。切玉:形容剑的锋利。明珠袍:镶珠的衣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斗鸡:玄宗好斗鸡,善斗鸡者每召入宫中侍奉,甚得宠幸。轩盖:有篷盖之车,贵人所乘。万乘,指天子。古制,天子有兵车万乘。轩盖:车盖。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náo)
弓摧南山虎:用晋周处事。《晋书·周处传》载:南山白额猛虎为患,周处入山射杀之。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áo)
剧孟:汉时大侠。此代指当时豪侠中之雄杰者。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táo)
函谷:古关名,在陕州灵宝县。此代指帝京以东之要塞。临洮,地名,属陇右道洮州。此代指帝京以西之边陲。临洮,古县名,在今甘肃眠县一带。

(chì)(zhà)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叱咤:怒斥声。万战场:全诗校:“一作经百战。”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萧曹:即汉相萧何、曹参。此代指时相。使酒气:因酒使气。萧曹:西汉名相萧何和曹参。拜,全诗校:“一作下。”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hāo)
原宪:即子恩,孔子弟子。居处简陋,上漏下湿,不以为意,端坐而弦歌。见《韩诗外传》。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 .李白诗秘要 :三秦出版社 ,2001年06月第1版 :第36页 .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描绘豪侠的形象。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讲述豪侠的倜傥不群和武艺高强。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表达豪侠不拘礼法,疾恶如仇。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虽写豪侠的爱国精神,实则也隐隐流露出诗人想建功立业的寄望。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最后四句是说打败敌人,胜利归来,既不会阿附权贵、居功邀赏,也不自命清高,隐居草野,要继续过游侠生活。

  在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他潇洒倜傥,豪迈勇敢,不拘礼法,疾恶如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富于爱国精神。当祖国的统一和安定受到威胁时,便“发愤去幽谷,从军向临洮”,不计身家性命,英勇杀敌,立功疆场,而胜利归来时,既不阿附权贵,居功邀赏,又不消极退隐,逃避现实。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着李白的任侠思想。显然,他的这种任侠思想和他进步的政治理想,他的反对腐朽权贵的斗争精神是有密切关系的,因而也显示了这种任侠思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参考资料:

1、 李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 :6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相思·汴水流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怀念丈夫的思潮,就像那汴水、泗水一样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瓜州渡口,愁思像那江南群山,起起伏伏。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思念呀,怨恨呀,哪里才是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而我倚楼独自忧愁。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0-31

(biàn)水流,泗(sì)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宿县、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悠悠:深长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0-31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女子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相思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也是历代诗家文人付诸歌咏的最佳题材之一。古诗中多用“长相思”三字,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上言长相思”、“著以长相思”、“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等。南朝陈后主、徐陵、江总,唐李白等都有拟作。内容多写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至于白居易这首《长相思》,则有其特定的相思对象,即他的侍妾樊素。

  樊素善歌《杨柳枝》,因又名柳枝。因为种种原因,樊素自求离去,白氏在《别柳枝》绝句中说:“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可见作者对于樊氏的离去十分伤感。这首《长相思》词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樊素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他便于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不过是空想,他只能倚楼而望,以回忆昔日的欢乐,遣散心中的郁闷而已。

  这篇作品形式虽然短小,但它却用回环复沓的句式,流水般汩汩有声的节奏,贯穿于每个间歇终点的相同韵脚,造成了绵远悠长的韵味,使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出塞作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草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暮云空碛(qì)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碛:沙漠。秋日:秋天的时节。平原:平坦的原野。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qiāng)校尉朝乘障,破虏(lǔ)将军夜渡辽。
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piáo)(yáo)
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崔希逸。

参考资料:

1、 黄星南 .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 :湖南出版社 ,1997年04月第1版 :30-33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401 .3、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0-171 .2、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不要去折荼蘼花,权且留住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和你一起采摘。当时对着花的情景像在梦中。而今天醒着看风月,只恨牡丹花笑我头发已经白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榆荚树林,菖蒲的叶子。随着时间的变换,繁华又凋零。怎么能经得住风雨,怎么能禁得住杜鹃的啼鸣。花和柳树都已经老了,蜜蜂和蝴蝶还忙忙碌碌。也不是因为春天逝去了而有闲愁,而是因为离别。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0-2412、 徐汉明校注,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3,第192页3、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03,第307页4、 李志敏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京华出版社,2011.01,第293页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郑使君:始末不详。查淳熙七年后至稼轩卒前,衡州守之郑姓者仅有郑如崈一人,为继刘清之之后任者。衡州:在今湖南省,以衡山而得名。

莫折荼(tú)(mí),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荼蘼:又名酴醾,夏日开花,花冠为重瓣,带黄白色,香气不足,但甚美丽,唐宋诗词多用之。青梅:青的梅子。少日:当时。

榆荚阵,菖(chāng)(pú)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tí)(jué)!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榆荚:榆树叶前所生之荚,色白成串,有如小钱,通称榆钱。菖蒲: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有香气。相传菖蒲不易开花,开则以为吉祥。鹈鴂:这里指杜鹃。据说这种鸟鸣时,正是百花凋零时节。是:如此,这般。栖栖:忙碌貌。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40-2412、 徐汉明校注,辛弃疾全集校注 上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3,第192页3、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03,第307页4、 李志敏编著,宋词名家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京华出版社,2011.01,第293页

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侍者飞卿奉命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饯行词。郑厚卿要到衡州赴任,作者设宴饯别,席间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然而意犹未尽,于是又作了这首《满江红》,所以题目中有“再赋”二字。

  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 “莫折荼蘼!”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故珍惜春天的人。往往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然而心愈痴情愈真,也愈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这一句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 “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

  下片写物换星移,“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在同摘青梅的往事之后,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蘼”的今时!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鸠声声,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 “鹈鸠”在初夏鸣。鹈鸠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在诗词中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

  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

  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看风月”、 “怎禁风雨,怎禁鹈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随着“时节换,繁华歇”,人的头发也已似雪一样的白。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在“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 “闲愁”云云,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愤激之情,出以平淡,却内涵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参考资料:

1、 (宋)王禹偁等著,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新世界出版社,2011.03,第30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