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摘自《文心雕龙·宗经
有如星辰般明显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有可与日月同样光辉耀眼的才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存殁口号二首

: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青,但也已经白了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yào)仍传旧小诗。
席谦不见近:即不见近席谦。近,接近,亲近。近,近来。弹棋:亦作弹棊,弹碁。古代博戏之一。毕曜:肃宗时人,工诗。旧:过去的,原来的。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玉局:棋盘的美称。这里借指善弹棋的席谦。他年:往年,以前。无限:无数,谓数量极多。笑:一作“事”。白杨:指生长于墓地周围的白杨树。几人:多少人。几,数词,用于询问数量。悲:伤心,哀痛。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bà)丹青已白头。
郑公:郑虔,唐代文学家、书画家。粉绘:彩色的图画。随:跟着,随着。长夜:谓人死后埋于地下,永处黑暗之中,如漫漫长夜。指死亡。曹霸:唐代最有名的鞍马人物画家之一,开元间的名画家。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泛指绘画艺术。白头:白发,形容年老。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huá)(liú)
何曾:用于反问句,表示不曾。山水:山水画的简称。人间:世间。不解:不懂,不理解。重:重视,看重。骅骝:周穆王八骏马之一。泛指骏马。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12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紧扣题目和诗的内容叙写事实,介绍人物,交代情况,顺承事件,思想感情发展顺序,直接引起下文。善弹棋的席谦,诗人说“近不见。”“近”既可以指时间短,也可以指距离短。从交往来说两人近来没有接近。可见诗人心中却十分想念他。毕曜工诗已殁。杜甫十分关注他生前的诗的流传,一直关念死去的诗人,可以说毕曜活在杜甫心中。

  第三句“玉局他年无限事”,承前首句。诗人回忆往年与席谦弹棋,彼此交往的许多给人带来欢乐和高兴的事,其间充满着真挚深厚的友谊,唤起幸福的美好回忆。这句进一步申述了首句诗人思念席谦,想见他的原因。

  这首诗的结语“白杨今日几人悲”承前第二句,用反问,即从问语中推出应当得到的答案,表面上是肯定“几人悲”,实质上是否定。此句描写了一片荒凉之境,没有几个人面对毕曜坟地上白杨悲伤,即无人悲伤,带有诗人感叹情味,悲叹人们对毕曜的冷落,反衬出诗人对死者的无比怀念。反问还有促使人集中注意力,引起人的想像和激情的作用。此句还用了因物及人、忆物思人的写法,写得精炼形象而悲怆,感情深挚。诗人怀念之情暗寓景物中,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比直抒更为有力。

  第二首诗首句“郑公粉绘随长夜”中的郑公是对郑虔的尊称。郑虔是杜甫的好友,多才多艺,诗、书、画造诣均高,尤其擅长山水画。此句用长夜喻指死亡,因人死后埋在地下永不见天日,很富形象性。郑公的彩色图画随长夜,成了绝笔。句中饱含悲惋之情。

  次句“曹霸丹青已白头”曹霸著名画家,画马专家,也精于肖像和动物及其它。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穷途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困顿,不得志)缠其身。”曹霸生活清苦,热爱艺术,不慕名利。杜甫既赞扬了曹霸把毕生精力献给艺术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又对他的身世悲痛惋惜。

  第三句“天下何曾有山水”这句用反问,表示否定的意思。杜甫称赞郑虔,在其死后天下再也没有山水了。郑虔善画山水画,曾写诗画献给唐玄宗,得玄宗在画后题“郑虔三绝”。画家黄宾虹在《画学篇》中将其与王维并称,“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郑虔的山水画,可以以假乱真。由此可见,杜甫对郑虔的山水画的高度的评价,不是夸大而是出自内心的大加赞许,并非虚誉。

  末句“人间不解重骅骝”是说世间不会看重曹霸及其鞍马画,实际的意思是表示,像曹霸(也包括像郑虔)这样的有真才实学、德艺双馨的人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杜甫在这里讲了真话、实话。这是诗人对郑虔、曹霸这些德才兼备的人才的身世和不幸遭遇鸣不平,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悲怨。

  杜甫自己一生的遭遇和身世,使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那个社会生存的艰难,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友谊是生活中的美酒,无比醇浓,飘溢着醉人的芬芳,这两首诗中诗人所抒发的友爱之情,非常浓烈,醇美无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郑所南兰

: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1862、 万明华.爱国古诗百首译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4

秋风兰蕙(huì)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兰蕙:兰草、蕙草。 茅:茅草。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sāo)
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泪泉:泪水。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参考资料:

1、 蒋学浚.历代爱国诗词鉴赏: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1862、 万明华.爱国古诗百首译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4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雨花台

: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生平四十老柴荆(jīng),此日麻鞋拜故京。
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jiǎn)伐到园陵!
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牛羊践履(lǚ)多新草,冠盖雍(yōng)容半旧卿。
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雍容:华贵的样子。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山雨

: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

1、 搜韵网.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léi)
星月白:指星星与月亮的光照得很亮。云气:云雾,雾气。

平明忽见溪(xī)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平明:天刚亮时。他山:别处的山。

参考资料:

1、 搜韵网.山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永嘉四灵都喜欢描写山水形胜,又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两件小事,用轻动灵快的笔墨描写出来,惹人喜爱。这首小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全用虚写,道人所未道,正是四灵诗中的妙作,在趣味上颇类杨万里的绝句。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 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诗题是“山雨”,偏不从雨入手,反过来,从题外擒入,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诗把晴写得很足,还加以“一夜”字,强调整个晚上都是如此,可诗人还嫌不足,进一步说,这一夜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这第二句,补足第一句,分别从视觉及听觉上写,把晚晴说得很死,不容转圜。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说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这两句也写得很肯定,与上两句组成一对矛盾,出人意表,诗人惊喜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诗写雨,不通过正面写,没一句说雨如何,已奇;前两句非但不写雨,反而写晴,更奇。妙在诗描述的不单单是普通的雨,完全是山中的雨,更使人感到奇。如果是在平地上,诗人晚上便会见到远处的乌云、闪电;因为是山中,只能见到自己头顶上一块天,见不到山外的山,所以诗得以放笔写晴,得以在第二天清晨的溪水上做文章,把极其矛盾的两组景象统一在一首小诗中。永嘉四灵的诗巧就巧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上,同时在景物中贯注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1212-12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