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迟日:春日。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yuān)(yāng)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江碧鸟逾(yú)白,山青花欲燃。
鸟:指江鸥。花欲燃:花红似火。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62-164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3、 傅德岷.唐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183-1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注释
迟日:春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鸟:指江鸥。
花欲燃:花红似火。

参考资料:

1、 聂巧平.诗三百首/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5:194-1952、 邓魁英.杜甫选集:中华书局,1986:2453、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其一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其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鸟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62-1642、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3-5343、 傅德岷.唐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183-1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杜甫诗歌选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52-453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杜甫: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62-1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登盘山绝顶

: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参考资料:

1、 丁国成,迟乃义.中华诗歌精萃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16892、 迟赵俄.古诗百首赏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08:194

霜角(jiǎo)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shuò)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但使雕戈(gē)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雕戈:铁戈,泛指兵器。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lè)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参考资料:

1、 丁国成,迟乃义.中华诗歌精萃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1:16892、 迟赵俄.古诗百首赏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08:194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参考资料:

1、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1388-13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光下欲三更。
连绵的山峦环绕着平湖,波涛很大,有摇动城墙之势。湖水的波光里倒映着山峦的影子,浸染着山的青翠。就要到三更时分,湖光荡漾,照到光上犹如水晶一般清莹。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天上的流云遮住了月亮,柳树如同笼罩在雾中一样发暗。带着露珠的荷叶翻动时,水光闪烁,如同飞流的萤火一样。散开着花白稀松的头发,静静地待到天明。

参考资料:

1、 天人.唐宋词名篇鉴赏 第3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322、 张璋.历代词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74

山绕平湖波撼(hàn)城。湖光倒影浸(jìn)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gēng)
平湖:湖名,位于嘉兴东南。波撼城:波涛汹涌,撼动城郭。浸:浸染。水晶楼:楼名,在浙江吴兴。一说指湖水泛着波光照到楼上,如同水晶一样。欲:将要。三更:半夜,午夜。

雾柳暗时云度(dù)月,露荷翻处水流萤(yíng)。萧(xiāo)萧散(sǎn)发到天明。
雾柳:指柳树如同雾罩着一样阴暗。度:指遮挡。露荷:带着露珠的荷叶。水流萤:风摆荷叶,叶上水珠闪亮得就像萤火虫一样。萧萧:指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散发:散开的头发。

参考资料:

1、 天人.唐宋词名篇鉴赏 第3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322、 张璋.历代词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174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两句词人运用了两个色彩迥异的动词“撼”、“浸”,前者修饰出一双巨臂摇荡着水中的孤城的画面,施展力与暴;后者刻画了少女的柔指轻抚着情人,展现了情与爱的绵柔。两个字描写了湖水的刚与柔,对比鲜明地描写了自然美景的神秘。“水晶”二字体现其玲珑剔透,“欲三更”表明了时间,暗示了词人在此游玩至深夜,衬托景色之美。“露荷翻处水流萤”,“流萤”二字作喻形象表现出荷叶沾染了露水后的清莹明丽。“雾柳”句通过“暗”、“度”二字写尽了柳的朦胧、月的舒缓;“露荷”句则凭借“翻”、“流”二字传达了露荷的圆润、萤的飘忽,“萧萧”带有自嘲的意思,也体现了词人的自由潇洒,“散发”体现了词人的不羁。

  上片一开始,词人以雄浑的气势推出了一个荡人心魄的画面:平湖环绕,波涛震天,孤城独立。孟浩然《临洞庭》云:“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词人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孟诗有暗合之处,但只是客观物象和由此引起的苍茫阔大的意绪在形式上的自然重叠,而不是主观上的刻意模仿。下句意境突变,“湖光倒影浸山青。”词人展现了一个平静而恬淡的画面:湖光潋滟,山色青葱,荡漾着沉醉的氤氲。这恰恰和以上波涛震天的慑人气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画面的转换不但体现了动中有静、刚中有柔的自然景观上的复杂的情趣,而且在情绪上带来了大起大落。末句“水晶楼下欲三更”是对以上画面意境上的补充,它为词人所咏叹的景物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神秘的氛围。“三更”点明时在深夜,从而为下阕对夜景的具体描绘作了过渡性的铺垫。

  到了下片,词人意犹未尽,仍然陶醉于自然景观之中。所不同者,此时词人所刻画的夜景主题愈加明了,“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两句正体现了这一变化,前句暗合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情韵,后句又为这销魂的意境增添了几许生意、几许亮色——露珠敲荷,流萤相逐。这两句不仅意境幽美,而且对仗和遣词也极为精工、贴切。由于词人从细微的感触着笔,表现了一种缠绵的风情。词人疲于世情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滋长了一种放旷的情怀,正如他在结句中所说的:“萧萧散发到天明”——词人为自己勾画了一个超脱者的形象。它虽没有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表达的“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人格上的阔大与深厚,但却有其“不知今夕何夕”的达观与迷恋。

  这是一首描写湖景的清新隽永的小词,上片写湖水由昼至夜的变化,始而波涌撼城,继而平静如镜,浸山映楼。下片写夜景变化,月阴时柳晤笼雾,荷翻时露流如萤。诗情画意,使词人流连至天明。总观这首词,它的重心在于写景,通过景观的变化带动情绪的升沉。因此,全词只有末句直抒胸臆,但词人思想与情感却暗藏于全诗,于“景”的空灵中无处不感到“情”的渗透与激荡。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7:3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

: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chì)使传宣坐赐茶。
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选德殿:南宋临安宫殿名。敕使:指太监。传宣:宣召。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玉堂:翰林院。月钩:月亮状如钩。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被皇帝召见询问国事,对于臣子而言,自是大事。周必大当此恩遇,赋诗以抒怀,诗题即已明写其事。诗人“入直召对选德殿”事,《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传》中有记载,宋孝宗召周必大等三人在选德殿应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忧劣”,“命必大等板陈当否”,周必大在退出选德殿后向孝宗上书陈述兵将与郡守变易过于频繁的弊病。《四朝闻见录》对孝宗夜召周必大入宫也有记载,却着重在金卮赐酒、玉盘贮枣的款待上。“入直召对”的原委本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的题材,但诗人以一首绘景记事的七绝来抒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重九

: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江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pǔ)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lán)不必看茱(zhū)(yú),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7,第298页2、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09:第2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三十年来寻剑客

: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多年来,我都在寻找一把斩断人生烦恼的剑;都没注意到时节的变化,秋去春来,岁月几何。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自从我那时见到灼灼红艳的桃花以后,一直到现在,更加坚信不疑我所悟到的真理。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剑:慧剑,斩断烦恼之慧剑。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