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lú)在人境,而无车马喧(xuān)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jiàn)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见:看见,动词。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相与还:结伴而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biàn)已忘言。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36-1372、 雅瑟,舟东.《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新世纪出版社,2012年:188-18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3、 nbsp;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3-55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年:4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20篇诗文

猜你喜欢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二

: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chī)(zhū)(xiàn)城邑,其国有放士。
鸱鴸:鸟名。见:出现。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的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的治国尚贤重士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的感士不遇的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的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敏感政治时事的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的历史真相,在命义上,与诗人大致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0-5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春天有百花争艳,而秋天有圆月。夏天有凉风习习,而冬天有白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莫将:不要拿或是不要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诗

: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客心愁日暮,徙(xǐ)(yǐ)空望归。
徙倚:徘徊。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fú)出浪飞。
凫:野鸭。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兹:现在。无衣:没有衣着。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从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1、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1632、 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一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85

极目晴川展画屏(píng),地从桃塞接蒲城。
盘豆驿(yì):古驿站,原址在陕西省渭南。极目:远望。桃塞:桃林古塞,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以东、至河南省灵宝之间。

滩头鹭(lù)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原上:高地。落照:夕阳。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凭轩:依着窗子。尽日:整天。楚水吴山:泛指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这里指盘豆驿一带的山水。

参考资料:

1、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1632、 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一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85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宏阔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想起了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两句先诗人从总体上描写盘豆城。“极目晴川”,中原的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看不透,望不尽,就如展开一架巨大的画屏似的,跟诗人久住大江南北所习见的“楚水吴山”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先写出这深刻印象。然后再交代出地理方位:“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就处在河南陕西之间,东接中州,西通关中大道。“从”“棒”交代了诗人自东而西的行踪,可见诗人的行色匆匆。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在水馆后轩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小憩于官驿里的水馆后轩,开窗远眺,首先扑人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的水另有源头,那里卓立着顾影的白鹭。一个“占”字。写出白鹭的形单影只,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感。而“原上人侵落照耕”,则状写平川与人们的农事,他们仍在辛勤地耕作,直至融入如火的晚霞。这两句都从平视角度写,上句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下句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上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

  第五、六两句描写诗人在晴川所见以及流露出的感情。这两句诗人侧重于一个“晴”字,诗人改用仰视角度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第七、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心绪。诗人靠在后轩窗棂上凝望晴川的景色,竟至长时间不肯回过头来,是因为这里的清波落照与“楚水吴山”有相类之处,韦庄曾客游江南十年,弟妹散居越中诸郡,晴川这种明净之美触发诗人对越中亲故的怀念。“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

  这首诗由“极目”起,至“凭轩”终,通篇无一字直言“愁思",结尾诗人指望着“楚水吴山无限情”,然而“尽日不回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画面,“去雁”、“孤云"所带出的莫名惆怅和难言忧虑,增强深化了诗的主题,更有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592、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803、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9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落花樽樽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春风东来,掩面而过。金樽渌酒,顿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可惜园中,落花纷纷,不堪其多。美人欲醉,醉颜朱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可叹这青轩桃李能耐多久?流光欺人,岁月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与君起舞,奈何太阳却要西下。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少年意气,不肯消磨。如今白发如丝,感叹又有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奏起龙门绿桐所制的琴瑟,玉壶盛满美酒,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催弦拂柱,琴声丁冬,与君痛饮,喝到看朱成碧,醉颜开始红润。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胡姬美貌如花,当垆而笑,面如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边笑春风,边舞罗衣,当此美景,你今天不醉,就是个傻蛋,还谈什么归宿?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zūn)(lù)酒生微波。
渌酒:即清酒。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tuó)
酡:因饮酒而面红。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cuō)(tuó)
轩:堂前栏杆。蹉跎:虚度光阴。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倾:超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龙门”句:龙门,山名。名“龙门山”者共有四处。传说龙门山上桐树善作琴。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催弦拂柱:弹琴前的准备工作。催弦,上紧琴弦。拂柱,调整弦柱,校正弦音。拂读bì。看朱成碧:形容酒喝得眼花缭乱,视觉模糊。

胡姬(jī)貌如花,当垆(lú)笑春风。
胡姬:古代西域出生的少数民族少女。一般泛指酒店中买酒的女子。垆:酒店中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