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府栽莲

: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得地:唐人口语,谓得其所。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
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涟。
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和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注释

①作于元和二年(807)。
②田田:水草叶漂浮貌。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田田。”
③得地:唐人口语,谓得其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解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时为周至尉趋府作。

  诗人在府门前看到一节莲花,莲花花枝惨败,前八句景物描写,描写了莲花的惨白景象,第九句和第十句,引出议论感叹,同时也起到转折的作用——“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

  第十一句和十二局借物抒情,“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生存的地点不是好地方,表达白居易对现状和当下环境的不满

  第十三句和十四句则其到衬托的作用,也是借物抒情的笔法,用莲花曾经在溪中的美好时光表达自己对过去生活缅怀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今年不得地, 憔悴府门前。”诗人感觉自己与莲花命运相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韩碑

: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元和天子禀赋神武英姿,可比古来的轩辕、伏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他立誓要洗雪历代圣王的耻辱,坐镇皇宫接受四夷的贡礼。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淮西逆贼为祸五十年,割据一方世代绵延。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自恃强大,不去占山河却来割据平地;梦想挥戈退日,胆敢反叛作乱。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圣君得到贤相名叫裴度,逆贼暗杀未成,自有神灵卫护。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他腰悬相印,统兵上战场,天子的军旗在寒风中飘扬。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得力的将官有、武、古、通,仪曹外郎任书记随军出征。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还有那智勇双全的行军司马韩愈,十四万大军,龙腾虎跃陷阵冲锋。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攻下了蔡州,擒住叛贼献俘太庙,功业盖世皇上加恩无限。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天子宣布裴度功劳第一,命令韩愈撰写赞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韩愈在朝堂拜舞行礼接受诏命说歌功的文章他能够胜任。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从来撰述都推崇大手笔,此事本不属佐吏的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既然自古有当仁不让的箴言,韩愈欣然领受圣上的旨意。天子听完这番言辞,频频点头大加赞许。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韩公退朝后斋戒沐浴坐于小阁,笔蘸饱墨挥洒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推敲《尧典》《舜典》的古奥文字,化用《清庙》《生民》的庄严笔意。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一纸雄文,别具一格,朝拜时铺展在玉陛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上表说“臣韩愈冒死呈览”,歌颂圣君贤相的功业,刻写在石碑之上。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碑高三丈字大如斗,灵鳌驼负,螭龙盘围。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文句奇特语意深长,世俗难以理解;有人便向皇上进谗,诬蔑此文偏私失实。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百尺长绳把韩碑拽倒,粗砂大石磨去了字迹。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韩公此文浩浩真气却无法磨灭,已经深入众人的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正象那汤盘孔鼎的铭文,古器虽早就荡然无存,世间却永远流传着文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啊,圣王与贤相的不朽功勋,显耀人寰辉煌无比。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韩公碑文倘不能昭示百代,宪宗的帝业,又怎得与三皇五帝遥相承继!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我甘愿抄写一万本、吟诵一万遍,哪怕是我口角流沫,右手磨出茧皮!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让它流传千秋万代,好作封禅的祭天玉检、明堂的万世基石。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xī)
元和:唐宪宗年号。轩、羲:轩辕、伏羲氏,代表三皇五帝。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列圣:前几位皇帝。法宫:君王主事的正殿。四夷:泛指四方边地。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chū)貙生罴。
淮西有贼:指盘踞蔡州的藩镇势力。封狼:大狼。貙、罴:野兽,喻指叛将。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huī)
日可麾:用鲁阳公与韩人相争援戈挥日的典故。此喻反叛作乱。麾通“挥”。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zhuó)不死神扶持。
度:裴度。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dàn)天王旗。
都统:招讨藩镇的军事统帅。天王旗:皇帝仪仗的旗帜。

(shuò)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愬武古通:愬,李愬;武,韩公武;古,李道古;通,李文通,四人皆裴度手下大将。仪曹外郎:礼部员外郎李宗闵。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pí)
行军司马:指韩愈。虎貔:猛兽。喻勇猛善战。

入蔡缚(fù)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zī)
蔡:蔡州。贼:指叛将吴元济。无与让:即无人可及。不訾:即“不赀”,不可估量。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从事:州郡官自举的僚属。愈:韩愈。为辞:指撰《平淮西碑》。

愈拜稽(jī)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稽首:叩头。蹈且舞:指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时手舞足蹈的一种礼节。金石刻画:指为钟鼎石碑撰写铭文。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大手笔:指撰写国家重要文告的名家。职司:指掌管文笔的翰林院。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qì)屡颔(hàn)天子颐(yí)
屡颔天子颐:使皇帝多次点头称赞。颐,指面颊。

公退斋(zhāi)戒坐小阁,濡(rú)染大笔何淋漓。
公:指韩愈。斋戒:沐浴更衣。濡染:浸沾。

点窜(cuàn)《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点窜、涂改:运用的意思。尧典、舜典:《尚书》中篇名。清庙、生民:《诗经》中篇名。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chí)
破体:指文能改变旧体,另一说为行书的一种。丹墀:宫中红色台阶。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昧死:冒死,上书用谦语。圣功:指平定淮西的战功。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áo)(pán)以螭(chī)
灵鳌:驭负石碑的,形似大龟。蟠以螭:碑上所刻盘绕的龙类饰纹。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喻:领悟,理解。谗:进言诋毁。

长绳百尺拽(zhuài)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拽:用力拉。磨治:指磨去碑上的刻文。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斯文:此文。若:像。元气:无法消毁的正气。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汤盘:商汤浴盆,《史记正义》:“商汤沐浴之盘而刻铭为戒”。孔鼎:孔子先祖正考夫鼎。此以汤盘、孔鼎喻韩碑。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相与:相互。赫:显耀。淳熙:鲜明的光泽。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zhī)
书:抄写。胝:因磨擦而生厚皮,俗称老茧。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曷:何,怎么。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何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何,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鳌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王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全诗意在记叙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的始末,竭力推崇韩碑的典雅及其价值。情意深厚,笔力矫健。韩碑既未抹煞李愬雪夜破城的丰功,也未特别铺张裴度的伟绩,态度比较公允。李商隐极力推崇韩碑,也就是同意韩氏的观点。叙议相兼,在艺术风格何受到韩愈《石鼓歌》的影响。清人屈复《玉溪生诗意》中说:“生硬中饶有古意,甚似昌黎而清新过之。

  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公元817年(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何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女纤柔美好的细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是谁说她早晨的时候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呢?原来是被狂风折断了枝条。

隔户杨柳弱袅(niǎo)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隔户:隔着门墙。恰似:恰如。

谓谁朝(zhāo)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朝:早晨。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怨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蒙纱的窗户。金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空庭:幽寂的庭院。欲:一作“又”。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汉宫词

: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王母的信使青鸟啊,你飞去西方竟然还没回来,只累得求仙的君王,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唉,有一位文学侍臣,最是有司马相如的消渴病,君王啊,你怎不赐予他那金茎上的仙露一杯?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青雀:指青鸟,即《山海经》中提到的西王母所使之神鸟。君王:明指汉武帝,暗喻唐武宗。集灵台:汉时台名。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jīng)露一杯。
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金茎露:承露盘中的露,是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所立的金铜仙人承露盘接贮的“云表之露”。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83-84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巧妙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虚构出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

  一、二句“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青雀,即《山海经》中的青鸟,诗中借喻为替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传递音讯的使者。青鸟,这任重致远的使者,向西方极乐世界飞去,却竟然一去未回,杳无踪迹。然而,异想升天的汉武帝依然长久地守候在集灵台,等待佳音。起句中的“竟”字精警地表达出汉武帝迷信神仙的痴呆心理:一心以为青雀西飞定会带来仙界好音,谁知一去“竟然”未回,这实在出乎他意料之外。诗人著一“竟”字,极其传神地透露了他这种执迷不悟的心理状态。接着于“长在集灵台”句中和盘托出他的求仙活动,开首两句诗,揭露了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寓揶揄嘲弄于轻描淡写中,显得委婉有致,极富幽默感。

  三、四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诗人进一步刻画汉武一心求仙而无意求贤的思想行径,文学侍臣司马相如有消渴病(今称糖尿病),因此水对于这种病人之重要,简直可以说是“救命之水”。但是,汉武只祈求自己长生而全不顾惜人才的死活,就是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结尾两句诗人拈出一个表示极大量的副词“最”与一个极小量的数词“一”作对比,前后呼应,便十分准确地揭露出这个君王好神仙甚于爱人才的偏执灵魂。讽刺辛辣而尖锐。诗里的数词已不仅表示量,而且还揭示质,蕴含深刻的思想意义。

  《汉宫词》虽然咏汉代事,但和唐代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如果说,这首诗在讽刺汉武帝的迷信与昏庸这方面,写得比较明显而尖锐,那么,在讽喻唐武宗的问题上,便显得含蓄深隐,曲折而婉转。李商隐常以司马相如自况,如:“嗟余久抱临邛渴,便欲因君问钓矶”、“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等等。这首诗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不满唐武宗贬视人才。诗人用典精巧贴切,灵活自然,委婉地表达不便明言又不得不言的内容来,让辛辣的讽嘲披上一幅神话、历史与现实巧妙织成的面纱,显得情味隽永而富有迷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82-11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潇湘神·斑竹枝

: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4页 .2、 亦冬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6页 .
(bān)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xiāo)(xiāng)深夜月明时。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4页 .2、 亦冬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唐五代词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6页 .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刘禹锡贬官朗州(今潮南常德)后,依当地的迎神曲之声制词,写了二首,创此词调,此为其中的第二首。潇湘,潇水流至湖南零陵县西与湘水合流,世称“潇湘”。潇湘神,即湘妃。指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博物志》记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他的爱妃娥皇、女英闻讯后赶至湘水边,哭泣悲甚,其泪挥洒在湘竹上,留下斑斑泪痕,遂成斑竹,她们也就自投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亦称“湘灵”。刘禹锡这首词,便是题咏湘妃故事的。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开头两个叠句,一方面是利用两组相同的音调组成滚珠流水般的节奏,以加强哀怨的气氛;一方面是反复强调斑竹枝这一具体事物,以唤起并加深人们对有关传统故事的印象。词人在这重叠深沉的哀叹中,实际上也融进了自己被贬谪的怨愤痛苦之情,从竹上的斑点,写到人物的泪痕,又从人物的泪痕写到两地相思,层层深入,一气流贯。在词人的笔下,斑竹成为多情相思的象征,是一种隽永幽雅的意象,而不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楚客,本指屈原。刘禹锡当时正贬官在朗州,与屈原流放湘西相似,所以这里的“楚客”实是作者以屈原自喻,将湘妃、屈原和自己的哀怨,联系在一起。这里的“瑶瑟”,乃瑟的美称,在作者的想象中,湘灵鼓瑟必然极为哀怨,所以说“瑶瑟怨”。当夜深人静、明月高照之时,楚客徘徊于潇湘之滨,在伴和着潺潺湘水的悠扬琴韵中,细细领略其中滋味,此之谓以环境烘托心情。词中创造了一个凄清空漾的境界,更适于传达出词人哀怨深婉的情思,作者和湘灵的怨愤之情融合了,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也融合了,情致悠然不尽,辞止而意无穷。

  全词虽为祭祀潇湘神而作,但却借古代神话湘妃的故事,抒发自己政治受挫和无辜被贬谪的怨愤。作者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真实与虚幻结合的艺术境界,将远古的传说、战国时代逐臣的哀怨和自己被贬湘地的情思交织起来,融化为一体,赋予这首小词以深邃的政治内涵,显示出真与幻的交织和结合,以环境烘托其哀怨之情,虽似随口吟成,而意境幽远,语言流丽,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遐想的余地。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29-30 .2、 徐培均评注 .唐宋词小令精华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08 :15页 .3、 钱仲联 .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09 :12-13 .4、 徐庆宜选析 .唐宋词三百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5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