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晨鸡两遍报

: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斗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方干

方干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2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豫章行

: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7-219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胡风”句:一作“燕人攒赤月”。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阳湖。

半渡上辽津(jīn),黄云惨无颜。
上辽津: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绕旌(jīng)旗,悲鸣相追攀。
白马:一作“百鸟”。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yù)章山。
“白杨”二句:古辞《豫章行》:“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lǔ)素不闲。
休明人:太平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闲:通“娴”,娴熟也。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dàn)险艰。
惮:怕,畏惧。

楼船若鲸(jīng)飞,波荡落星湾。
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bìn)成斑。
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9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17-219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平,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习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平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平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94-1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郭季鹰

: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你就像汉朝的隐士郭有道,与世隔绝无争,飘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你德行高迈,我望尘莫及;你清光独照,我世尘满心。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你认为与群鸡争食物是可耻的,你只与凤凰般高雅的人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有朝一日,奋羽高飞九千仞,在紫氛氤氲的太空遨游。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郭有道:又名郭泰,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唐朝文学,尤其是繁荣的盛唐文学,亦可称作政治文学。此时期的诗人及其文学作品大多以服务政治为目的,诗人们企图通过诗文一方面为自己造名气、树声誉,另一方面为唐朝的科举考试做准备。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一朝出名登第,踏入仕途。毫无疑问,李白是这些诗人中的一员,并且是非常活跃的一员。但李白注定与众不同,由于受到道家思想及不拘于儒学经典束缚的个性影响,他企图通过走终南捷径来实现自己入仕的愿望。李白在二十岁前后还未远离过四川绵州居住之地,他这时广交特异之士,活动都与蜀地道教相关。出川前的准备为李白出川后踏上仕途打好了基础。

  出川后,李白一路东行,吴楚漫游,酒隐安陆,其中遇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他们饮酒赋诗,结伴而行。这使李白结交了很多朋友,同时诗名远播。但这种看似闲适的生活没有堙没李白求取功名,建功立业之雄心。所以,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前后,李白经南阳向长安出发,目标直指一登仕途。由于受终南捷径思想影响,李白这时的活动也少不了隐居一事。他隐居于洛阳附近的嵩山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成了人们笑称的“随驾隐士”。他一边做隐士,结交了玉真公主等人,一边写诗投赠给当时的高官显贵,可收效甚少。李白第一次入京活动,约经历两年左右,以无结果而告终,不禁发出了“主人苍生望,假我青云翼。风水如见资,投竿左黄极”的愤世呐喊。李白失势却不失志,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可见他仍然很高的抱负。在四处游览、走亲访友、干谒高官后,李白踏上了第二次入京的征途。天宝元年,李白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重大喜讯。玉真公主向皇上举荐李白,玄宗乃下诏徵离京归家的李白入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

: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喧:吵闹。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余:我。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qī)隐处。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fēi)松径长寂寥(liáo),惟有幽人自来去。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3、 杨永胜.唐诗宋词元曲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264、 吴兆基.唐诗三百首:三秦出版社,2007:535、 聂巧平.崇文国学经典文库·唐诗三百首:崇文书局,2012:42-43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812、 余恕诚.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8-293、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1-582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言:回答,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1-582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我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当然,这些都是小节,不足言道,现在回到偏僻之处隐居。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回家后是四壁空空,没有任何产业,为衣腹之累而忙个不休。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身穿的狐裘破烂,腰里曾经的万贯黄金也用个精光(主要还是接济落魄文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也曾经去王公门前干谒,推荐自己,但是没有什么效果,悲日暮途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老兄你可是官运通达,青云直上,一诺千金,名噪公卿。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所以来与你告个急,你懂其中的意思就行了,贵在灵犀一点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如果你也不顾兄弟情谊,不愿意帮助我,我也不说更多的话了,我准备像秋草蓬稞一样随风飘散吧。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35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却秦:使秦退兵。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yī)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chōng)陵东。
舂陵:在今湖北枣阳县。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生事:生计。

一朝乌裘(qiú)敝,百镒黄金空。
“一朝”二句:用苏秦事。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青云士:品格高尚的人。然诺:应许,许诺。闻诸公:因重然诺而为诸公所知。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陈片言:陈述简短的话。

(dì)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棣华:喻兄弟。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35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
小节岂足言,退耕舂陵东。
归来无产业,生事如转蓬。
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
吾兄青云士,然诺闻诸公。
所以陈片言,片言贵情通。
棣华倘不接,甘与秋草同。

  全诗前半部分诉说了:李白青少年的时候,对事理的认识不是特别通达,呼朋唤友,都是些热血豪迈人士。为朋友曾经不惜两肋插刀,红尘滚滚处也曾经手刃歹徒。哥们肝胆意气天下闻名,官民同赏。不为报酬而助人,并不把解人之难看作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说明了李白喜欢交朋友,豪气,喜欢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一直在帮助别人,但是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家徒四壁,还是个需要接济的落魄文人。

  全诗后半部分诉说了:李白仕途非常不顺,在诗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早年寓居安陆时,曾多次给地方官员写信自荐,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开元二十三年,不甘心失败的李白去了一趟襄阳,拜访时任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韩朝宗素以爱惜人才闻名,因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但李白在呈给他的求职信中,又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豪放不羁。信中写道:“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长揖即拱手礼,通常用于平辈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衷心地希望你能够敞开心怀,不会因为别人只作长揖而拒绝。作为求职信,这句显然写得不太得体。李白带着这种傲慢心态去求职,韩朝宗自然不会对他感兴趣。虽是诗仙,但李白的这几封求职信写得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也体现出了李白求职时傲慢的心态,这种故意贬低自己的比喻,或许能博取同情,却无法给人好感。

  整首诗是对李白年轻时裘马轻狂,豪爽用事的真实写照。看整首诗,可以知道李白的豪爽性格,所以会爱之者众,恨之者也众。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3-244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