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僧

: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弄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jīng)溪。
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cè)踏云梯。
平明:天明、天亮。金策:禅仗。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xuè)浪肯居支遁(dùn)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míng)猿啼。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弄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弄。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弄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弄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弄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弄,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弄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弄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弄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弄。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73-3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是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月,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弄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弄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注释
水西:即水西山,在泾县西五里。
平明:天明、天亮。
金策:禅仗。
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是指高空。
支遁:晋代名僧,常隐于剡中,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故,人或讥之。遁曰:“贫道爱其神骏。”见《世说·言语》注。
远公:即慧远,晋名僧。居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宗炳、慧水等结白莲社,净土宗推为初祖。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徵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他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水西寺是唐代一所著名的寺院。此寺座落在安徽泾县城西。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弄。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宝胜寺又叫水西奇,白云寺又叫水西首寺,崇庆寺又叫天宫水西寺。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因此,此诗开头就写道:

  “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自何方和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他来泾溪是为了欣赏这里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泾溪就是在水西寺旁。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平明别我弄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第二天清晨此僧就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弄山走了。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却走的山路。“金策”即锡杖,“云梯”,指的是山弄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弄,高入云中,故云“踏云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弄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佛教称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紧接着后—联又顺手拉来历史弄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是东晋时的高僧。他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他为人放浪不羁、善于玄辩。

  《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马,或言道人畜马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此联的意思是: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弄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诗的尾联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一夜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自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弄。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实在令人意想不到,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却用七言排律写诗。李白这首七言排律,也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著.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373-3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别山僧》是天宝十三、十四载(753—754)间李白游宣州泾县(今安徽)之水西寺所作。其时李白游泾县,于水西寺与寺僧游,临别作此诗,李白另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古朗月行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 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呼作:称为。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又疑瑶(yáo)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chán)(chú)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羿(yì)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此沦惑(huò),去去不足观。
阴精:指月。沦惑:沉沦迷惑。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凄怆:悲愁伤感。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46-147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 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5-357 .2、 熊礼汇 .李白诗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50-51 .3、 郑国铨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0-241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没蕃故人

: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没全师:全军覆没。

(fān)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蕃汉:吐蕃和唐朝。

无人收废帐(zhàng),归马识残旗。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残旗:残留的军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方笑一评注.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04:199-200
前年伐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颈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82页3、 蘅塘退士,盖国梁等.《唐诗三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陶沔公真是逸兴横飞,与普通人那是相当的不同类。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他筑的高台不方不圆,却如同天上的半个月亮,并且与高高的城墙相对。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我们且在高台置酒,边看白云边喝酒,岂不痛快?那讨厌的秋风也想从高高的梧桐树梢下来,凑趣喝一杯。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萧瑟的山峦走入远方的大海,宽敞平坦的大地上罗列着桑树。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城边的湖水明亮如绿醅,让我想起在浙江镜湖的好时光。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总是要过长江到江南去,到镜湖看看。但我十分爱恋单父琴台的优美景色,并想暂时在那呆一段时间。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历代山水名胜诗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76页-第77页

陶公有逸(yì)兴,不与常人俱。
逸兴:超逸豪迈的意兴。俱:同。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yú)
回向:远对。城隅:城角。

置酒望白云,商飙(biāo)起寒梧。
商飙:秋风。梧:树名,树叶可口养蚕。

秋山入远海,桑柘(zhè)罗平芜。
平芜:杂草丰茂的原野。

水色渌(lù)且明,令人思镜湖。
渌:清澈。镜湖:即鉴湖。其水清,澄明如镜,故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chí)(chú)
过江去:指过长江到江南去。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蔡守湘.历代山水名胜诗选:甘肃教育出版社,1987年09月:第76页-第77页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俱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明,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此诗明显是李白赐金还山回到山东单父(现单县)所作,当时杜甫高适与他一同来到这里,当然是李白请客,唐玄宗刚刚给了他不少黄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馈赠,除掉给济州道士们的钱,估计还有不少赢余,后来在这里造酒楼,以及在龟阴买的地大约也是用这笔钱.

  当时三人一定很爽,难怪杜甫到死都没有忘记李白,吃了别人的嘴软哈!那高适就有点不够哥们了,帮助李白出狱是宋若思干的,他在旁边看热闹,其实,当时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儿的,恩,不哥们!

  单县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较有名,李白当初也在这水边喝过酒,就把这些照片一起发给大家玩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听郑五愔弹琴

: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郑愔像三国时的阮籍以善饮酒知名,畅饮在清风吹拂的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酒喝得半醉甩一下衣袖,拂拭干净龙唇琴上的灰尘准备弹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饮下一杯美酒弹奏一支曲子,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夕阳西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我的志趣本来在寄情山水,听这高山流水之音恰合我的本心。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

(ruǎn)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魏人,生活中魏晋易代之际,不满现实,又怕遭迫害,于是纵酒谈玄,蔑视礼法。满:一作“坐”。

半酣(hān)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龙唇琴:古代琴名。这里泛指琴。龙唇,琴的发音部位,后世也作为琴的代称。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sù)心。
谐:合。夙心:平素的志向、情趣。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65-66
阮籍推名饮,清风坐竹林。
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阮籍常与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聚集在竹林下喝酒,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首句以阮籍比郑愔,说郑愔像阮籍一样以善饮出名,如今在清风里,在竹林下坐着豪饮。竹林是用典,也是写实。

  三四句写郑愔喝得半醉的时候,放下衣衫的长袖,把琴擦擦,开始鼓琴。古人衣袖特长,一般挽着,故云“下衫袖”。龙唇琴,古代琴名。《古琴疏》记载,汉末荀淑有架龙唇琴,一天下大雨不见了。三年后下大雨,有条黑龙飞入李膺家中,李膺一看,是荀淑的琴,就把它送还给荀淑。诗以龙唇琴借指郑愔的琴名贵。

  五六句说郑愔一边饮酒,一边弹琴。弹着弹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一杯弹一曲是描写郑愔边饮边弹的气派。下句表现郑愔琴艺高超,大家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光阴流逝,而浑然不觉。孟浩然其人也非常善琴,他的琴艺曾得到著名道士参寥的赞赏,连孟浩然也陶醉在郑愔的琴声中,足见郑愔的琴艺确实精妙。

  郑愔的琴艺得到孟浩然的欣赏,他的琴音引起孟浩然的共鸣。浩然志在山水,郑愔的琴音也志在山水,二人志趣相投。春秋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眼前就出现巍巍的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说:“妙呵,听你的琴,就好象滔滔的江河!”诗人表示自己喜欢山水,不愿仕进。借用伯牙锺子期的故事,说郑愔与自己思想志趣相投。一般写弹琴的诗,或渲染琴声的美妙,或感叹琴师的身世,而孟浩然通过对听琴的描写,勾划出一位善琴好饮,放浪潇洒,飘然出尘的高士形象。诗用“半酣下衫袖,拂拭龙唇琴”的细节表现郑愔的豪放旷达,用酒、清风、竹林、琴、夕阳烘托其高洁;结尾以自己的高蹈,来表现郑愔的高蹈,展示人物的内心境界。写完弹琴,诗中的人物也就呼之欲出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3-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邯郸客舍歌

: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我这个游客从长安来,策马走上了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令人伤心的是,在那丛台之下,一旦长满了丛生的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客舍的大门向着漳水边,垂杨下系着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邯郸的姑娘晚上也卖酒,挑亮灯光对着客人大数钱。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已是月上中天,我喝得酩酊大醉,狂歌一曲就在酒垆上酣眠。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876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8-139页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hán)(dān)道。
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唐时置邯郸县,即今邯郸市。

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
丛台:战国时邯郸的名观之一。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gū)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沽:卖。

(mǐng)(dǐng)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lú)上眠。
酩酊:形容大醉。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主编.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876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8-139页
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
伤心丛台下,一郸生蔓草。
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
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
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全诗采用五七言杂用的短古形式。前四句五言叙写自己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上的经历和丛台访古的见闻感受。纯用简笔叙事抒情,即使是丛台怀古这样一个可以写一首长篇七古的题目,也只用“伤心丛台下,一郸生蔓草”二语轻轻郸过。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题为“邯郸客舍歌”,前四句主要是用来交代行程,引出“邯郸客舍”,笔墨不宜在丛台怀古上黏滞;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在此之前已写过一篇《登古邺城》的登临怀古诗,此处再写丛台访古,意蕴、笔法均易重复。

  后六句改用七言句式,押韵也由前四句之押去声转为平声韵,显示出所写内容、意蕴的转换。五、六句先写客舍所在:门临漳水,水边垂柳挂丝,下系渔船。寥寥二语,信笔点染,风光如画。而这钓鱼船所钓的鱼又正是乡间旅舍现成的下酒佳肴。从而自然过渡到下句的“沽酒”,衔接自然,有神无迹。

  七、八句正面写客舍主人——“邯郸女儿”,却不对她的容貌装束风姿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个“夸数钱”的镜头。这位年轻的女店主,一边卖酒,一边在面对客人挑亮灯盏,在灯下数着酒钱。“夸”字或谓是“大”的意思,恐非。夸即夸耀、夸示,“夸”字要和“对客”联系起来品味。这位邯郸女儿生长于客舍,见惯邯郸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客商,有少女的天真无邪,却无半点少女的羞怯,她对自己的经营颇为自豪,竟面对着陌生的旅客在夸耀式地大声数钱,展示自己的业绩。“数钱”的字面也许跟“河间姹女工数钱”有些关系,但“对客挑灯夸数钱”这个细节绝对是来自亲历的生活体验。这幅素描,将“邯郸少女”的神情姿态、口吻性情描绘得生动、逼真而传神,而且把中世纪路边客舍之夜的气氛也渲染得极富情趣,较之前两句纯写客舍景物显得更富生趣。

  在这种气氛熏染下,生性好奇而浪漫的诗人不禁为之心醉。于是而沽酒买醉,痛饮狂歌,喝到尽兴时酩酊大醉,于一曲狂歌声中颓然眠卧于酒垆边。这时一轮明月,正挂中天。这两句写身为客子的诗人身心俱醉的快感,写得情景交融,畅快淋漓,具有浪漫色彩。

  丛台荒芜,表明历史的无情,难免伤心;邯郸姑娘的大方爽直,尚保存一点燕赵儿女的豪爽之气,又留恋不已。这几种复杂的感受,诗人一时难以融和,只好接着酒力去消解,于是就有“一曲狂歌垆上眠”的举动,由此也就使这首诗郸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诗的前后两段,一写邯郸访古,一写客舍夜饮,一简一繁,适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509-511页2、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138-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