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相见为何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确期。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是留下难离去也难,此时怎么办。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 ,1995-07:283

见也如何暮(mù)。别也如何遽(jù)。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暮:迟;晚遽:急,仓猝。难凭据:无把握,无确期。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难分付:宋人口语,犹言不好办。

参考资料:

1、 陶尔夫著.宋词今译:语文出版社 ,1995-07:283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见也如何暮。”起句即叹相见恨晚。“也”字,如闻叹惋之声。相见为何太晚呵!主人公是个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枨触。此为何故?“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呵!原来,主人公眼下正当离别。此句中如何,亦作为何解。叹恨为何仓促相别,则两人忘形尔汝,竟不觉光阴荏苒,转眼就要相别之情景,可不言而喻。

  上句是言过去,此句正言现在。“别也应难见也难”,则是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迕之不利。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

  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

  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矣。且看词人他下片如何写。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行人去也,可是又怎样去得了、舍得走呵!可是要“住”,即留下不去呢,情势所迫,又怎么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此皆须细心体味。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

  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此际难分付。”此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难分付,犹言不好办。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见为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确期。
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是留下难离去也难,此时怎么办。

注释
上片的“如何”:犹言“为何”。
暮:迟;晚
遽(jù):急,仓猝。
难凭据:无把握,无确期。
下片的‘如何’:犹言怎样
难分付:宋人口语,犹言不好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解

  离情别绪,在词中是一个早不新鲜了的主题。这首小词在写法上颇有自己的特点。“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相见呵,为何这般地晚?相别呵,为何这样的急?“如何”,为何;为什么。但又有奈何,怎么办意。《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里正含有两层意:不理解为什么,又毫无办法。而偏又见“暮”别“遽”,相会的时间如此短促,怎么不倍感伤情?!两句各著一“也”字,别具声韵,似闻人的连声叹息。后来《西厢记·长亭送别》:“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亦正是此意,但恨怨形诸字面,词隐曲显,可见一斑。一起两句分言过去和现在。故第三句再作钩连:“别也应难见也难。”意为见既暮且难,别既遽且难。但两个难字取义不同:前一个“难”字含难过、难受、难耐意;后一“难”字含艰难、不容易意,犹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意。别难主要是感情的因素在起作用;见难是由于世事茫茫,人事错迕,主要的因素在社会方面。所以“后会难凭据”,非不愿见,世事的变化,人事的坎坷际遇,又岂是个人所能左右的!两个“难”字包含的内容不同,而感慨之情愈到后来愈重,几至唏嘘呜咽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评析

  此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皆可称道。先论其构思。一般离别之作,皆借助情景交炼,描写离别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烘托、渲染离情。此词却跳出常态,另辟蹊径,既不描写景象,也不刻画人物形象,而是直凑单微,托出离人心态。如此则人物情景种种,读者皆可于言外想象得之。

  此词以“见”、“别”、“去”、“住”四字为纲领,反复回吟聚短离长、欲留不得的怅惘。前后上下仅更动一两字,拙中见巧,确是言情妙品。可知诗文不必求花描,情之所至,口边语亦自佳。

  在中国文学中,意内言外含蓄之美,并非限于比兴写景,也可见诸赋笔抒情,此词即是一证。次论其结构。《卜算子》词调上下片句拍匀称一致,此词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营造其抒情结构。上下片句法完全一样,全幅结构结态便具有对仗严谨之美。但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则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便又在整齐对应中显出变化灵活之妙。

  再论其语言。此词语言纯然口语,明白如话,读上来便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词中四用如何,五用难字,八用也字,兼以分付结尾,真是将情人临别伤心惶惑无可奈何万般难堪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石孝友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填词常用俚俗之语,状写男女情爱。仕途不顺,不羡富贵,隐居于丘壑之间。 石孝友著有《金谷遗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作《金谷词》,不分卷。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全宋词》据毛□校汲古阁本收录。 14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驻马听·凤枕鸾帷

: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凤枕鸾帷的甜蜜夫妻生活,历经两三年,相亲相爱如鱼得水般和谐。良辰美景,给她深厚的情爱,尽她所有的心愿,无不依随她。奈何她放纵性情太甚了点。每当闲着无事之时便烦闷愁苦,将往事万回千度反复思考,怎么也不忍心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而今越来越和她远离了,渐渐感觉到,虽然很后悔与她分离,却已很难挽回。徒然这样寄来书信,纵然长久不懈又有什么意义?也曾打算再续前缘,但是没办法,经反复思考,纵然和她再相会,只恐怕她对我的爱情,难以如当初那么完美了。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0-32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09-312

凤枕鸾(luán)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zì)性灵、忒(tēi)(shà)些儿。无事孜(zī)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凤枕鸾帷:指男女恩爱相处。凤枕,绣着凤凰的枕头。鸾帷:绣着鸾凤的帷帐。良天好景:即“良辰美景”,此处指夫妻恩爱的时光。无非:无一不是。依随:顺从,听从。恣:放纵。性灵:性情。忒煞:太甚。些儿:少许,一点点。孜煎:愁苦,忧烦。千度:千回,千遍。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chóng)(lún)(qiǎn)(quǎn),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漫:徒然。寄消寄息:即寄音信。奚为:何为,没有办法。重论:重新选择。缱绻: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争奈:怎奈。思维:思考。

参考资料:

1、 薛瑞生.柳永词选.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0-322、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09-312
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而今渐行渐远,渐觉虽悔难追。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也拟重论缱绻,争奈翻覆思维。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

  自宋以来,不少正统词论家指责柳永的俗词,因为这些“淫冶讴歌之曲”不合封建社会道德和正统文人的审美趣味,所以历代词选很少收录这类词。其实只要不具艺术偏见,仔细研读柳永俗词便不难发现,它是很有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的。正如这首《驻马听》,它是柳永词中专写男女别离相思的一篇,通篇既不写景,也不叙事,完全摆脱了即景传情和因物兴感的俗套,采用直言的方式来抒情。全词写得直率明快、真情洋溢、深挚感人。

  整首词采用线型的结构,按照情节的顺序从头写起,层次清晰。上片纯属忆旧。“凤枕鸾帷”三句是写词人沉溺于往日甜蜜爱情生活的回忆里。这段幸福的生活虽只有“二三载”,在整个人生旅程中是短暂的,却因两心相照,“如鱼似水”般的和谐而令人难忘。“良天好景”三句承上而来,写出了词人为留住这份恋情而小心尽意的情态,一“良”一“好”,写出了相聚时光的美好;一“深”一“多”,写出了自己对妻子的爱恋情深。“奈何伊”三句转而写女子的性情和骄纵,这又是紧承上一层意思而来,正因为词人的“尽意依随”,才使得妻子放纵恣肆,撒娇任性,有时简直无法忍受。接下来,“无事孜煎”三句,重笔渲染相恋双方时时因琐事而生纠葛,但终因情意绵绵不忍分离。“怎忍”二字写出了词人依依不舍的情态,”分离“二字又为下片写离别后相思之情做铺垫。这一串直言不讳的回忆,平中见奇,层次井然,章法分合有序,给人以曳生姿的美感。

  词的下片转而伤今。“而今渐行渐远”二句,紧承上片而意脉不断,一个“而今”便将全词由忆旧转为伤今。“远”字加大了空间与情感的距离,三个“渐”字,以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变现了词人渐行渐远,愈加难以抑制对所爱的相思之情,“虽悔难追”则写出了懊悔轻别而又已然分别的矛盾和无奈。这两句虽只有十二字,却交代了词人此刻的处境、心情,含蕴深厚。根据这种情形,即使寄去消息,终究也是白费。分别的双方固然可以飞雁传书,但接下来词人却否定了这种做法,“漫寄消寄息,终久奚为”,分别用了“漫”、“奚为”等词,委婉地道出了唯有相聚方能解相思之苦。“消息”两字分用,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拟重论缱绻”承接上句,直写自己有意和妻子复合,已不再似前句那般委婉。“争奈翻覆思维”写词人反复思考,“争奈”表转折,“翻覆思维”为下文作铺垫,说明词人接下来的话并不是随后一说,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纵再会,只恐恩情,难似当时”,这几句丧气话,表面看来有点煞风景,但实际是一个久经忧患者对人情世故的清醒认识,是情感和哲理的巧妙结合。

  柳永的这首词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同是思慕爱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国风·秦风·蒹葭》)是含蓄的写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国风·周南·关雎》)是直露的写法。柳永的这首词就是“辗转反侧”式的,而且更加赋化,更加直露,更加一览无遗。写尽了他对所爱的种种相思。他和前人写男子思恋反托女子口吻,且要借助高远意象,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不同,也和同时代的词人,只是点到为止,随即便借助深邃的景语宕开,如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不同,他只以自己的口吻直露地抒情,一泄无余,一吐为快。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309-312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349-3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登上多景楼,迎入眼帘的是奇特壮观的景色,金山和下焦山仿佛是被江水托浮着向前移动。晴天下的山色翠绿如烟,怒涛翻滚如雪,边塞草木深深,船和波浪相互撞击。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又能有几次靠在多景楼边的人呢。可怜英雄最后白发满头,连貂皮袍子都破了。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淮水上游百姓还处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谁能驱除胡虏,北定中原呢?回想古今人物,自己身任两淮阃帅尚且如此,当今天下恐怕就更没有谢安石那样的人物了,罢了,罢了,既然报国无门,不如就此归隐去访求浮丘道人吧。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去管人间半点愁绪。高楼的拦杆外,青色的河流苍茫无际,去吧,还是回去算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01月第1版,第454页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丙午:理宗淳佑六年(1246),吴履斋,即吴潜。

天下奇观,江履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qiú)
两山:金山、焦山,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江中。一州:这里指扬州,古代九州之一,包括长江下游一带。晴烟抹翠:晴天,含着水气的翠绿的山色如抹。翻:一作“如”。离离:草深的样子。塞草:边塞的草。宋金以淮河为界,江北即靠近边界。拍拍:形容船和波浪相撞击。堪怜:可怜。敝貂裘:貂皮袍子都破了。以上三句说,可怜英雄老去,事业无成。

(huái)头,虏(lǔ)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履丘。鸥鹭(lù)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miǎo)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淮头:淮水的上游。虔刘:劫掠。安石:谢安石,即谢安。老子:古人自称;老夫的意思。履丘:履丘公,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危栏:高楼的拦杆。渺:水长的意思。沧波:青苍色的水波。沧,通苍。无极:无尽。去去休休:走吧,回去算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01月第1版,第454页

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蔽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谁为把中原一战收?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词人通过登多景楼的所观情景的描写、抒发,表现怀才不遇的困惑、无奈,但通篇并无消沉之感,而是感慨悲凉。

  上片触景抒怀,情融景中。

  开首“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三句,实景与幻象相融合,其中用一个“奇”字,表现出了奇妙的视觉幻象。“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画面进一步活跃起来。看吧,江面开阔,水雾缭绕,晴日下,格外分明,江那边,只能模糊地看见青青的山影。句中“抹”字,生动地绘上令人神往的一笔。灵动的笔触一转,绘出浪声阵阵,一浪高过一浪,如一堆堆白雪翻滚。句中“怒”、“翻”二字,将气势浩大的江涛表现得极有力度。江边苇草丰茂,江船迎风击水前进。登斯楼也,睹其江水、远山、烟波、怒涛、塞草、行船,画面生机盎然,气势宏伟,激起有志男儿的壮志豪情。

  但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词人的宏伟抱负,不禁悲从中来。他感到“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岁月如此匆匆消逝;对照之下,他却只能“几度斜阳人倚楼”。于是一种愤懑压上他的心头,“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英雄老矣,什么都不可能了,难有作为。如此写来,感情一波三折,起伏有致,令人感动。

  下片直书感喟,情中带景。

  词人自比谢安,志愿出征,领导抗战,可是,朝廷却不任用他,使他壮志难酬。既然如此,词人只好退而求隐:“且容老子,还访浮丘。”此句意谓,还是归隐去吧,去与浮丘公相伴。下面,词人更进一步抒发了归隐的思绪,并为未来的归隐生活作了构想:“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这样,在词人的眼前出现了归隐生活的幻景,闲适,安然,不问世事,写得十分真切生动。词尾写道:“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这里,词人写自己倚栏远眺、沉思,深感国运难回,英雄失志,终于下定归隐的决心。“去去归休”,不能再犹豫了。

  词中有画,这是此词最大的特色。寥寥几笔绘出一幅清新、俊逸的江水山色图;此词意境开阔,绘景抒情相得益彰,且气韵流畅,很有力度。就内容而言,其中消极避世的隐退思想与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这一对矛盾集中于词人一身,这是现实使然,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全宋词鉴赏辞典 第十卷,中国妇女出版社,,第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重九

: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江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楼外点点细雨飘洒,映得江上烟雨重重。遥记起当年,在东徐相会戏马,看今天,我独自一人在南浦,分外凄凉。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不要怨恨黄花未吐露芬芳,不如依傍身边女子。酒兴阑珊,无须看那茱萸,古今事不过在俯仰之间而已。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pǔ)
戏马:即戏马台,位于徐州南。东徐:即徐州。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lán)不必看茱(zhū)(yú),俯仰人间今古。
黄花:菊花。红粉:歌女或侍女。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30-31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赏析(一)

  该词上片写别情,开头两句写景由近及远:“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这两句词行文结构上的整齐对仗,也为这首词的意境铺开增加了无限的美感。然而,空间上的开阔却和时间上的收缩不同,后两句词人开始交代事件:“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这两句应题说明了送别一事,通过时间上由远及近的对比,借“当年”徐州聚会的热闹气氛与“今日”送别友人的凄清情景作比较,更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寂寞和失落的悲凉心情。上片营造出的词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很好地暗示了他与徐君猷的感情之深,于是下片起韵先说道:“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这两句词人站在朋友的角度言语,他深知朋友还不想离去,重阳节后菊花就快开放了,但是由于离别两人无法共赏秋菊,这便是“恨”的由来。此时的词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对离别伤感断肠,历经人世风霜和厄运的苏东坡此时已经可以笑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仕途上的沉浮进退。人的一生就在俯仰之间,醉酒当歌,及时行乐,这才是把握与朋友短暂相聚的最好办法。所以词人一个“莫恨”便打消了“凄凉南浦”的婉约惆怅,“黄花未吐”“红粉相扶”两处相应的意象,在字面上也通过饱满的暖色色彩渲染了全词的温热的氛围。结尾两句词人点出心意:“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等酒喝得差不多了就不用再上山看茱萸了,人生就是转瞬间古今变换了。重阳节本来应该赏菊,还应该遵循旧习俗佩带茱萸香袋以辟邪气、求长寿。此时词人却认为这一切都不必要,人间一切都在俯仰之间,相聚总是短暂的,别离是令人悲伤的,不用拘泥于这些风俗。干脆纵情畅饮一番,直到尽兴酒阑。这种略带凄凉意味的超旷情怀与苏东坡早先写下的众多送别词都不同,这样的情怀也正是词人身处人生最低谷时的真实内心独白。看惯看穿了身边发生的一切,词人以空间上极广、时间上极长、内心极开阔的心理去面对喜乐,面对顺逆,面对一切。

  赏析(二)

  该词首句写眼前,系实境;次句写远眺,系虚境;第三句由远眺而思忆远方弟弟。“当年”在徐州同游戏马台,“今日”在黄州孤居长江边,于对比中落实心境的“凄凉”。过片以“黄花”点出重九。“莫恨”、“且教”,语似旷达而实含惆怅。结末二句反用杜甫诗意,给全词弥漫上一股浓浓的人生虚无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尊明,朱崇才编著,休闲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07,第298页2、 马玮主编.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09:第22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村子里的父老们都争先恐后地对我说,今年风调雨顺,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不会再像去年那样紧锁眉头地发愁了,也不会再愁无米下锅,而让甑子积满着灰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树枝上的鸟儿欢快地啼叫着,像是在劝我多喝几杯,桃树的嫩枝上已经绽出娇艳的花朵,十分逗人喜爱。梨花开满树,那白色的花朵,像是给它新添了一头白发。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8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pín)。殷勤谢却甑(zèng)中尘。
匀:这里指雨量适时适度。颦:皱眉。殷勤:态度热切。谢:告别。却:语助词,用在动词之后。甑:瓦制炊具,可以用于蒸饭。“甑中尘”谓无米下炊,甑中积满尘土。暗示的是去年歉收。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líao)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撩:引逗,挑弄,招惹。小桃:即桃树。无赖:顽皮,淘气。白头新:白色的新花。梨花色白,故以“白头”喻之。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98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

  这首词写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给人们带来的欣喜变化。

  上片写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村中的父老们争相谈论着今年的雨水是多么均匀,丰收在望,他们的眉头不再像去年那般愁苦不展了。古时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均匀,风调雨顺,预示着将有一个好的收成,这让村中父老愁眉得展,喜上眉梢,争相告诉做客村中的词人。现在连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们眉头都得以舒展,可以想见去年他们是怎样熬过那样荒歉的年头的。这里“争”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父老们的喜气洋洋状。因为雨水均匀,所以父老的眉头才“不似去年颦”。次句紧承首句之“争言”二字,进一步刻写父老的欣喜状,涵蕴丰富。它暗示了去年的收成有多么糟糕。而“不似”二字,更让人于欣喜中感觉到了他们心中的一丝隐忧,细腻地刻画出村民们在遭受去年的那个荒歉年头后的心有余悸状。“殷勤谢却甑中尘。”现在人们在满怀深情地清洗着蒸食器具上的灰尘。甑上布满灰尘,是因为没有粮食可蒸煮的缘故。“甑中尘”照应次句之“去年颦”,因为去年收成不好,无食可煮,所以甑上生尘,如今村民殷勤除尘,表明今年光景已有所改观。而村民殷勤清洗甑这种一般不常用的炊具,又寓示着家里来了客人,需要设酒作食,隆重款待,从而引出下文。

  下片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清脆的鸟鸣声有时真能把客人劝住不走,园中娇小可爱的满树桃子早已把人撩拔得谗涎欲滴。村中父老殷勤待客,这令词人非常感动,于是便以啼鸟能劝客这种方式将其含蓄地表现出来。此二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声情并茂,通过状写春景来烘托出村中父老待客的热情及其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有时”二字,暗示了这种好年景并非年年都有,因而啼鸟只是有时能劝客,词人当然会为村民们这来之不易的丰收年景感到了格外高兴。小桃无所谓“无赖”与否,更不会撩拔逗引人,称其“无赖已撩人”正是词人快意心情的传神写照。小桃撩人,这是前面雨水均匀所致。小桃犹能如此,收获时节的大桃的诱人景象也就可想而知了。“梨花也作白头新。”这里“白头”既是词人自喻已经衰老,又照应了前之“父老”。词人移情于景,此时的梨花也一同前来助兴,从而使整个画面更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白头新”三字,语意双关,既是写花,更是写人,可以想见出白发苍苍的词人看到村中丰收在望的情景精神为之一振的情状。

  词中流露出山野民风之淳厚及待客之浓情。全篇叙事晓畅,意境清新,承接缜密,环环相扣,情韵悠长,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宋 辛弃疾 崔铭.辛弃疾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26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千年调·左手把青霓

: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开辟山路得到一块石壁,把它命名为苍壁。此事出乎意料之外,以为是上天的恩赐,因高兴而写此词。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左手拿住青霓,右手挟住明月,我让雷神丰隆在前面做向导,叫开天宫之门。我周游太空,径直走入天之最高处。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天帝用钧天广乐并设瑶池宴来款待我。天帝请我饮酒,并赐苍壁一块。苍壁重叠高耸,正在瓢泉丘壑山水之间。我的马不肯前行,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从天上返回人间我觉得恍惚惆怅。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3-125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千年调:词牌名。此调曹组词名“相思会”,因其首韵有“人无百年人,刚作千年调”句,辛弃疾改此名。

左手把青霓(ní),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chāng)(hé)。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hú)泉,千丈石。
青霓:虹霓。丰隆:雷神。阊阖:天门。寥天一:空虚浑然一体的高天。斛:古代量米容器,十斗为一斛。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yìn)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lín)(xún)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钧天广乐:天上仙乐。燕:同“宴”,即宴饮。瑶:瑶池,传说中的仙池,为群仙宴饮之所。饮予:请我饮酒。嶙峋突兀:形容苍壁重叠高耸。余马怀:我的马因怀乡而不肯前行。仆夫悲:我的驾车人因思家而悲伤。

参考资料:

1、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23-125

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小序“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表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心情。作者自以为得了天赐石壁,精神为之一振,又看到所得的苍壁“势欲摩空”、“有心雄泰华”,他似乎由此得了天命,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思想又在胸中激荡,追求理想的精神鼓舞他在幻想的世界里纵横驰骋。在这样的心境下,这首词应运而生。

  全词抒发词人超逸不凡的胸怀,反映他爱国怀乡精忠报国的思想,表现他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上阕写登天与周游。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神马飞入太空。“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起句很有气势,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天马行空、纵横驰骋的神奇壮丽景象之中。接下去,化用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描绘进入天宫的情景。“叫开阊阖”一句由《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凝缩而来。屈原为了上下求索,曾想象飞上天空,到达天门,但当他命令守门的帝阍打开天门时却吃了闭门羹。辛弃疾在这一点上似乎比屈原幸运得多,他是禀承着天恩登天的,天神自然不会挡驾,他的开路先锋雷师很顺利地叫开了天门,让他进入天国。“吾使丰隆前导”脱胎于《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原句是描写屈原上天碰壁后准备到下界“求女”出发时的情景的,事在“令帝阍开关”而被拒之门外之后,词人在这里重新组合,把两件事融为一体了。“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入于寥天一”是《庄子·大宗师》篇中语。这四句描写遨游天宇的情景。词人在天国里上下周游,直到太虚之境,在那里饱览了天上的奇景珍物,游历了神奇迷离的仙山悬圃,观赏了水源滔滔的涌泉和直立千丈的仙石。

  下阕写受赐与怀乡。“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这四句写天帝对词人的恩赐。这里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的典故。赵简子曾有病,五日不省人事,扁鹊对赵的家臣说,昔日秦穆公也曾这样过,三天后一定会醒过来。又过了两天半果然醒来,醒后对家臣说:我到了天帝那里,玩得很快乐,我和众神在中天游玩,欣赏了天上的仙乐和仙舞,天帝很高兴,还赐我两个竹篮子。辛弃疾把这个典故借用过来,描写自己想象中受天帝款待、赏赐的情景:天帝以隆重的仪式迎接他,在瑶池设下宴席,众多乐工奏起仙乐,天帝亲自斟酒,还高兴地说:“我要将苍壁赐予你。”这是至高无上的恩遇,只有当年将成霸业的秦穆公和将要拜为正卿的赵简子才得到过。辛用此典,可见胸襟之博大与自命不凡。天帝赐赵简子两个篮子,日后果然得到了应验,赵简子接连攻下二国,扩大了奉邑,成为晋国的实权派。辛弃疾把苍壁看作“天之所赐”与当年赵简子的受天幸相比,表现出他立功报国的勃大雄心和凌云壮志。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这两句描写苍壁的形象和位置。这苍壁形体虽小,但气势雄伟。作者在《临江仙》中说:“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一丘一壑”本指隐者的住处,这里指作者瓢泉宅第亭园的一部分,也代指他的居所。这样一块苍壁坐落在一丘一壑之间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作者这样写,大概是在表明他虽然身在一丘一壑之间,却志在千里之外,“位卑未敢忘忧国”也许作者正是这样来领会天赐苍壁的用意的。

  词的最后三句借用《离骚》中的“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抒发怀念故土的感情。词人虽然在天宫受到盛情接待,过着美好生活,但他仍然深情地眷恋着祖国和家乡,致使他的随从和马都悲伤起来,于是辞别天宫,恍恍惚惚地回返尘寰。这里也反映出词人当时思想的矛盾,他虽然羡慕那醉眠的陶令,却又不甘心去过那种完全超然世外的桃源生活。苍壁的出现触动了他的积极用世思想,赋苍壁寄托着远大的抱负。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五彩缤纷的联想和光怪陆离的幻觉。古代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主客观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常在诗歌中以幻想的方式求得精神的寄托和解脱。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在这首词中,通过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形象和理想的神仙世界。他在那里得到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受到礼遇和赏赐,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形成鲜明对照。这首词不仅表现手法象屈原的《离骚》,而且多处融进了《离骚》的句意,因此它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同《离骚》有许多共同点。

  但是,作者并没有机械地模仿《离骚》。所用《离骚》的诗句都经过了加工改造和融会创新。借用的诗句涉及到《离骚》的许多情节,屈原求见天帝被拒之门外,下界求女又遭到拒绝,后来终于听了巫咸、灵氛的劝告去“周流观乎上下”,但终因“仆夫悲,余马怀”而告终。这些情节到了辛弃疾笔下,得到有机地重新组合,内容上赋予它以新的涵义,并与赵简子受天幸的典故自然地融合为一,创造出另一番神游天外的意境,使之适合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