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

: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明。好:喜好。耻:以……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
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谓:说。漫浪:随随便便。急:要紧。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kuī)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盖:在句首,发语词。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蹇材望伪态

: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

  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cuì)。北兵之将至也,蹇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军快要来了,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于是做了一块大锡牌,上面刻着:“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两片银片凿出小孔,在上面写到:“得到我尸体的人,希望为我埋葬,还希望为我祭祀,题目为‘大宋忠臣蹇材望’。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的。”每天把锡牌和银子系在腰间。只等待元军到达湖州城,则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每一个乡邻人以及平日往来的人,人人 都同情他。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
  丙子年正月初一,元军入城,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人们都说他被淹死了。不久他穿着元军的服装骑马归来,才知道(他)早一天出城迎拜(元军)了,就做了本洲的知府。乡里人都纷纷议论他。

  蹇(jiǎn)材望,蜀人,为湖州倅(cuì)。北兵之将至也,蹇倅然自誓必死,乃作大锡(xī)牌,镌(juān)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且以银二笏(hù)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此银所以为埋瘗(yì)之费也。”日系牌与银于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人皆怜之。
  湖州:地名,今浙江境内。倅:副的,此处指副知州。北兵:指元军。笏:愿意为板,这里作“片”解。仍:还希望。题云:墓碑上刻写。瘗:埋葬。祝:告。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入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遂得本州同知。乡曲人皆能言之。
  旦日:初一。同知:职官名称,知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纥干狐尾

:

  并州有纥干者,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欲斫之。纥干亟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并州有纥干者,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人心惶。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欲斫之。纥干亟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并州(今山西太原一带)有个叫纥干的人,喜欢开玩笑。当地传言有狐狸闹鬼,大家人心惶惶。一天,纥干得到一条狐狸尾巴,就缝在了衣服后面。他来到妻子身旁,侧身而坐,故意将狐狸尾巴露在外边。妻子见了,暗自怀疑他是狐狸精 ,于是悄悄操起斧头向他砍来。他急忙说:“我不是狐狸精!”妻子不相信。纥干跑到邻居家,邻居们又拿起刀棍追逐他。他磕头道歉说:“我是纥干,这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
并州有纥(hé)干者,好戏剧。邑传言有狐魅(mèi),人心惶(huáng)。一日,纥干得一狐尾,缀(zhuì)于衣后,至妻旁,侧坐露之。其妻疑为狐魅,遂持斧(fǔ)欲斫(zhuó)之。纥干亟(jí)云:“吾非魅。”妻不信。走,至邻家,邻家又以刀杖逐之。纥干叩头谢:“我纥干也,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邑:当地;县里。惶:恐慌。为:是。亟:马上,立即。走:奔跑。谢:认错,道歉。第戏剧耳,何意专杀我: 这仅仅只是一个玩笑,你们为什么一心要杀死我呢?缀:用针线缝。戏剧:开玩笑。狐魅:狐狸装鬼。魅:鬼。斫:砍。第:只,仅仅。好:爱好,喜好。之:代词,指代狐尾。耳:罢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年治县

: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王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王问:“你怎么知道的呢?”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亲带儿子,哥哥带弟弟,以自己家的兵器战斗,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qiǎn)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gēng)器,出仓廪(lǐn)以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sù),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suì)败魏师。
  阿:地名,即今山西阿县。治:治理。反:通“返”,返回。既而:后来,不久。遣:派遣。共载:同车。白首:老年人。智:智慧。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决之:决断政事,决断事情。耕器:农具 ,器具。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济:救济。私兵:私人武器。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使:派遣。兵:兵器。师:军队。童子:小孩子,儿童。使:派遣。白首:老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佐治遇蛙

: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哀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哀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都昂着头,好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对这事感到很奇怪,便下车步行,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又跳地来他的面前为他引路。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力气大,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微微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他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路上看见两个人挑着竹筐去集市,筐中有许多青蛙。我为它们感到悲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池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去;前面有一潭深水,是个放生池。’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我的两个随从还没走远,身上带着几百两金子,(他们)肯定把我的随从诱惑到这里,把他们杀害然后抢走金子。"张佐治回到郡内,急忙下令捉捕。不出几天人的金子都落网了,一审讯便吐露了事实,把他们处死。夺回来的金子还给了商人。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哀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郡守:郡的长官。挈:提。从:跟随。斤:斧头。导:引路。并:同时。清渊:深水。市:到市场上去。汤:热水。适:到....去。前导:在前面开路。焉:在那里。未几:不久。从之:跟随着他们。哀之:为他感到哀伤。异之:感到奇怪。 异:奇怪。虽:即使。导:引,引导。渊:深水,深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二翁登泰山

: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昔有二翁,同邑(yì)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sǒu)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zhuó),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yōng),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nǎng)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昔:以前从前。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妻子:妻子和孩子。叟:老头。而已:罢了。携:携带。第:房屋、宅子、家。酌:饮(酒)。向:以前。吾:我。远游:到远处游玩。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是:这 然:但是。意:意愿。同行:一同出行。余:我。亦:也。未:没有。然:然而。恐:担心。胜:能承受,承担。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曩:以往过去。年:年龄。且:将近。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方:才。逾:超过。甚善:太好了。翌日:第二天。偕:一起,一同。越:经过。绝:横渡。相:互相,此指代“我”。自:从。至:到,达。薄暮:傍晚,日将落时。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尝:曾经。去:离开。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是: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