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秦王扫六合

: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何处是仙岛蓬莱?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盼望着神仙赐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古风·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铸: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铭功会(kuài)(jī)岭,骋(chěng)望琅(láng)(yá)台。
会稽: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会稽之地旧属百越支下的于越,于公元前222年设郡(秦朝置)。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wēi)
隈: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nǔ)射海鱼,长鲸正崔嵬(wéi)
崔嵬:高大貌。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qí)(liè)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鬐鬣: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古风·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鉴赏此诗:

  第一种,是从唐诗赏析的角度:

  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即王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芾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芾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驻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第二种,是从明史的角度:

  从明史分析的角度看,有人认为,此诗不仅仅预言明亡,连前后的国运都预言到了。这类观点指出:前四句“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概括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丰功伟绩。再四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是讲明朝衰亡,清兵入关。(第一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第二句是指清太祖太宗,省略主语,第三句是指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导致金人坐大,铸通助。第四句是指山海关打开,清兵入关,明朝亡国)。其后六句“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是讲清朝征服明朝后的恶行。(会稽代指江南,江南反清很严重,琅琊代指孔圣人的故乡,指中华正统,都被屈服。而“刑徒七十万”,暗指清代大兴文字狱)。又四句“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是隐喻西方人的舰队强大,鸦片战争中打开国门。(额鼻代指蛮族,因为蛮族喜欢在额头和鼻子上刺青)。接着的四句“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是讲中国海权的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蓬莱此处代指扶桑日本,几时回就是说日本人的舰队终于打回来了)。最后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讲的是秦始皇陵被发现,和第一句相呼应。

  对第二种解读,笔者在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附会力的同时,实在不敢恭维。毕竟,个中的曲解比比皆是。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明朝灭亡自天启年间的说法毫无道理。理由有二:

  一是有人说,明之亡,始于党争,党争最酷烈之时,莫甚于天启年间,由于天启的放任,邪党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假天启狐假虎威,在东林党和邪党的党争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笔者认为,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激烈、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激化等等,也都是明朝根基受到很大冲击的原因。

  二是查证天启年间前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的最后一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之后第三年,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很快成为名震一时的“闯王”,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都城北平,19日,李自成军队进入北平,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上。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

  表面上看,明王朝是在1644年才正式灭亡的,但是,这样一个帝国的覆灭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谓党争、内部腐化、后金崛起等也是关键的原因。因此,把1627年,农民起义开始,作为明代统治出现断层的一个标志也是可信的。

  所以,若是由1627年往上推九个世纪,诗仙李白的预言与历史事实两相校正,其误差范围竟只有惊人的7年,很是神奇。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2-2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
天子之剑一挥舞,漫天浮云消逝,各国的富贵诸侯尽数迁徙到咸阳。
所谓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
天下兵器铸为十二金人,函谷关的大门向东面大开,国内太平。
会稽岭刻石记下丰功伟绩,驰骋琅琊台了望大海处是仙岛蓬莱?
用了七十万刑徒在骊山下修建陵墓,劳民伤财
盼望神仙长生不老之药来,徒然心哀!
派大海船入海,用连发的弓箭射杀山一样大的鲸鱼,是为了清除所谓的妖怪。
哦,那鲸鱼多么大啊,额头就有山丘大,呼吸时扬起的波浪势如云声如雷。
鱼刺一张开,青天看不见,有他们在海里,怎能到蓬莱?
徐芾用楼船载三千童男童女去寻仙药,至今没有回来!
看看骊山脚下的深土里,金棺盛的只是秦始皇冰冷的骨灰。

注释
崔嵬:高大貌。
鬈鬣:鱼脊和鱼颌上的羽状部分。

参考资料:

1、 古风·秦王扫六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的结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古风·秦王扫六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鉴赏此诗:

  第一种,是从唐诗赏析的角度:

  战国末期,秦国最为强盛,所以其他六国就听从苏秦的计谋合纵,简称六合。所谓秦王扫六合就是秦国灭六国。六合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

  此诗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

  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贾谊《过秦论》的开篇,真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即王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芾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芾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驻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芾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芾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第二种,是从明史的角度:

  从明史分析的角度看,有人认为,此诗不仅仅预言明亡,连前后的国运都预言到了。这类观点指出:前四句“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概括秦汉以来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丰功伟绩。再四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是讲明朝衰亡,清兵入关。(第一句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第二句是指清太祖太宗,省略主语,第三句是指明朝镇压农民起义,导致金人坐大,铸通助。第四句是指山海关打开,清兵入关,明朝亡国)。其后六句“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是讲清朝征服明朝后的恶行。(会稽代指江南,江南反清很严重,琅琊代指孔圣人的故乡,指中华正统,都被屈服。而“刑徒七十万”,暗指清代大兴文字狱)。又四句“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是隐喻西方人的舰队强大,鸦片战争中打开国门。(额鼻代指蛮族,因为蛮族喜欢在额头和鼻子上刺青)。接着的四句“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是讲中国海权的丧失,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蓬莱此处代指扶桑日本,几时回就是说日本人的舰队终于打回来了)。最后两句“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讲的是秦始皇陵被发现,和第一句相呼应。

  对第二种解读,笔者在不得不佩服其想象力、附会力的同时,实在不敢恭维。毕竟,个中的曲解比比皆是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明朝灭亡自天启年间的说法毫无道理。理由有二:

  一是有人说,明之亡,始于党争,党争最酷烈之时,莫甚于天启年间,由于天启的放任,邪党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假天启狐假虎威,在东林党和邪党的党争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笔者认为,士大夫与皇权的矛盾激烈、统治者与民众的矛盾激化等等,也都是明朝根基受到很大冲击的原因。

  二是查证天启年间前后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的最后一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之后第三年,杰出的农民领袖李自成也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很快成为名震一时的“闯王”,1644年3月17日,起义军包围了明朝都城北平,19日,李自成军队进入北平,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今景山)的一棵树上。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终于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了。”

  表面上看,明王朝是在1644年才正式灭亡的,但是,这样一个帝国的覆灭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谓党争、内部腐化、后金崛起等也是关键的原因。因此,把1627年,农民起义开始,作为明代统治出现断层的一个标志也是可信的。

  所以,若是由1627年往上推九个世纪,诗仙李白的预言与历史事实两相校正,其误差范围竟只有惊人的7年,很是神奇。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2-2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逢入京使

: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页 . 2、 《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东望路漫(màn)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píng)君传语报平安。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页 . 2、 《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学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下册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 色。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 “万里奉王事,一身 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因 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 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诗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西去,家乡越来越远,“路漫漫”三字不仅指出这种事实,而且很 容易勾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一类的感触 来。首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 毫的矫揉造作。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夏赠韦南陵冰

: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三色 一作:三巴)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胡人骄矜战马惊奔沙尘隆起,时局艰险石勒般的胡雏饮马京师之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三色 一作:三巴)
您为远赴张掖近酒泉,我被流放来到三巴路程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颁诏大赦法令宽松如同天地再新,流放夜郎的迁谪之人携带一身寒霜归还。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怀忆西方的老朋友不可相见,东风把我的梦儿带到长安与你相会。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哪里想到在此地忽然相遇,惊喜之间又茫然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筵席上玉箫金管喧响四下,心情苦涩难以用七言长句淋漓抒发。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昨日里绣衣侍御绿褥频倾,我却有如得病桃李竟然无言无语。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昔日天子恩赐大宛马逍遥迈行,如今骑劣马步履艰难奔走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幸赖相遇南平太守李之遥心胸豁达,再加上夫子您陈述高论清谈。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有如青山顶上拨开万里云雾,眺望炙朗青天解除烦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人闷最终还是心闷,苦辛依旧长是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愁肠袭来饮酒二千石,渴望死灰复燃严寒中重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仿效山公酒醉仍能骑马出行,这也是主人与大家的一番风流。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头陀寺的云月烟空带有一股僧气,如此山水哪能称人心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要不然鸣筑击鼓相戏沧凉清流,呼唤江南女儿鼓棹讴歌。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我将为您捶碎这黄鹤高楼,您也为我翻倒那鹦鹉之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三国时赤壁争雄有如梦中之事,还是边歌边舞宽却离别的忧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1-44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84-288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chú)饮马天津水。
胡骄:此指安史叛军。胡雏:年幼的胡人。这里亦指安史之兵。天津:河南洛阳西南洛水上有天津桥。

君为张掖(yè)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三色 一作:三巴)
张掖、酒泉:皆唐郡,在今甘肃张掖市、酒泉市一带。三巴: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固陵、巴三郡,后改为巴、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天地再新:指两京收复后形势重新好转。法令宽:指乾元二年(759年)的大赦。迁客:指自己。带霜寒:比喻心有余悸。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故人:指韦冰。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duò)烟雾。
宁期:哪里料到,没想到。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绣衣:指御史台的官员。因其常出使幕府,故有时亦以绣衣称幕僚。病如桃李:病得像不讲话的桃李。

昔骑天子大宛(yuān)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大宛马:古代西域大宛国所产的名马。款段:行走缓慢的马。此指劣马。诸侯:此指地方长官。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南平:指李白的族弟南平太守李之遥。豁方寸:开心。夫子:对韦冰的尊称。清论:清高脱俗的言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二千石:中国古代计算酒的容量用升、斗、石等单位。二千石是夸张的说法。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山公:指晋人山简。贤主人:指韦冰。此句以山简喻韦冰。

头陀云月多僧(sēng)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头陀:僧寺名,故址约在今湖北武昌县东南。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zhào)(ōu)
笳:古代一种乐器。按鼓:击鼓。戏沧流:到江中游玩。歌棹讴:以船桨打着拍子唱歌。

我且为君槌(chuí)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41-443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84-288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三色 一作:三巴)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诗一开始,便是一段倒叙。这是骤遇后对已往的追忆。诗人说:“安史乱起,你远赴张掖,我避地三巴,地北天南,无缘相见。而当叛乱初平,肃宗返京,我却琅当入狱,披霜带露,长流夜郎,自觉将凄凉了却残生。想起长安旧交,此时必当随驾返朝,东风得意,而自己大约只能在梦中会见他们了。谁料想,我有幸遇赦,竟然又遇见无望相会的长安故人。这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惊讶不已,简直不可思议,茫然如堕烟雾。”李白是遇赦的罪人,韦冰系被贬的官员,在那相逢的宴会上,人众嘈杂,彼此的遭遇不可能说得了,道得清。从开头到“苦心”句为一段,在概括追叙骤遇的惊喜之中,诗人寄托着自己和韦冰两人的不幸遭遇和不平情绪;在抒写迷惑不解的思绪之中,蕴含着对肃宗和朝廷的皮里阳秋的讥刺。这恍如梦魂相见的惊喜描述,其实是大梦初醒的痛心自白。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竟成为天真的迷梦,真实的悲剧。

  诗人由衷感激故人的解慰。他说:“昨天的宴会上,衣绣的贵达为自己斟酒,礼遇殊重。但是,他们只是爱慕我的才名,并不真正理解我,而我‘病如桃李’,更有什么可讲的呢?当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人终会理解我的,对于我的今昔荣辱,就得到故人的了解。前些时听到了南平太守李之遥一番坦率的真心话,使人豁开胸襟;今日在这里又得闻你的清正的言论,真好像深山拨开云雾,使人看到晴朗的天空,驱散了心头的苦闷。”从“昨日”句到“四望”句这一段,诗人口气虽然比较平缓,然而却使人强烈感受到他内心无从排遣的郁结,有似大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闷。

  最后一段,笔势奔放恣肆,强烈的悲愤,直泻而出,仿佛心头压抑的山洪,暴发了出来,猛烈冲击这现实的一切。诗中写道:“人闷,心闷,苦痛,辛酸,接连不断,永远如此。我只有借酒浇愁,痛饮它二千石。汉代韩安国身陷囹圄,自信死灰可以复燃,我为什么不能呢?晋朝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喝得酩酊大醉,还能骑乘骏马,别是一番贤主人的风流倜傥之举。”而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酒醉也不能遣闷。于是他说:“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这最后十四句,情调愈转越激烈。矛头针对黑暗的政治,冷酷的现实。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是此篇感情最激烈的诗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黄鹤楼”因神仙骑鹤上天而闻名,“鹦鹉洲”因东汉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一个令人向往神仙,一个触发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传说和历史,却寄托了韦冰和李白的情怀遭际。游仙不是志士的理想,而是失志的归宿;不遇本非明时的现象,却是自古而然的常情。李白以知己的情怀,对彼此的遭际表示极大的激愤,因而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不再怀有梦想,不再自寻苦闷。然而黄鹤楼捶不碎,鹦鹉洲倒不了,诗人极大的愤怒中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悲伤。

  这诗抒写的是真情实感,然而构思浪漫奇特。诗人抓住在江夏意外遇见韦冰的机缘,敏锐觉察这一意外相遇的喜剧中隐含着悲剧内容,浪漫地夸张地把它构思和表现为如梦觉醒。它从遇赦骤逢的惊喜如梦,写到在冷酷境遇中觉醒,而以觉醒后的悲愤作结。从而使诗人及韦冰的遭遇具有典型意义,真实地反映出造成悲剧的时代特点。诗人是怨屈悲愤的,又是痛心绝望的,他不堪回首而又悲慨激昂,因而感情起伏转换,热烈充沛,使人清楚地看到他那至老未衰的“不干人、不屈己”的性格,“大济苍生”、“四海清一”的抱负。这是诗人暮年作品,较之前期作品,思想更成熟,艺术更老练,而风格依旧,傲岸不羁,风流倜傥,个性突出,笔调豪放,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81-2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乐七首·其六 / 闲居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宿雨:昨夜下的雨。朝烟:指清晨的雾气。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tí)山客犹眠。
家童:童仆。山客: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犹眠:还在睡眠。

参考资料:

1、 丁子予,汪楠.《中国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大辞典》.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2402、 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103、 高共青.《新编唐诗三百首》.西安:未来出版社,1999:1424、 邓安生.《王维诗选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325、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122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朝烟 一作: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诗中写到春“眠”、“莺啼”、“花落”、“宿雨”,与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相似。两首诗写的生活内容有那么多相类之处,而意境却很不相同。彼此相较,最易见出王维此诗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这并不等于说孟诗就无画,只不过孟诗重在写意,虽然也提到花鸟风雨,但并不细致描绘,它的境是让读者从诗意间接悟到的。王维此诗可完全不同,它不但有大的构图,而且有具体鲜明的设色和细节描画。写桃花、柳丝、莺啼,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这里,桃、柳、莺都是确指,比孟诗一般地提到花、鸟更具体,更容易唤起直观印象。通过“宿雨”、“朝烟”来写“夜来风雨”,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在勾勒景物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两个颜色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相比之下,孟诗则似不着色的写意画。一个妙在有色,一个妙在无色。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先见人,后入境。王诗正好相反,在入境后才见到人。因为有“宿雨”,所以有“花落”。花落就该打扫,然而“家童未扫”。未扫非不扫,乃是因为清晨人尚未起的缘故。无人过问满地落花的情景,别有一番清幽的意趣。这正是王维所偏爱的境界。“未扫”二字有意无意得之,毫不着力,浑然无迹。末了写到“莺啼”,莺啼却不惊梦,山客犹自酣睡,这正是一幅“春眠不觉晓”的入神图画。但与孟诗又有微妙的差异,孟诗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用“春意闹”的“闹”字概括。此诗最后才写到春眠,人睡得酣恬安稳,于身外之境一无所知。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只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王维之“乐”也就在这里。崇尚静寂的思想固有消极的一面,然而,王维诗难能可贵在它的静境与寂灭到底有不同。他能通过动静相成,写出静中的生趣,给人的感觉仍是清新明朗的美。唐诗有意境浑成的特点,但具体表现时仍有两类,一种偏于意,如孟诗《春晓》就是;另一种偏于境,如此诗就是。而由境生情,诗中有画。是此诗最显著优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孟诗《春晓》是古体五言绝句,在格律和音律上都很自由。由于孟诗散行,意脉一贯,有行云流水之妙。此诗则另有一工,因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续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30-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落花樽樽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
春风东来,掩面而过。金樽渌酒,顿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可惜园中,落花纷纷,不堪其多。美人欲醉,醉颜朱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可叹这青轩桃李能耐多久?流光欺人,岁月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与君起舞,奈何太阳却要西下。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少年意气,不肯消磨。如今白发如丝,感叹又有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奏起龙门绿桐所制的琴瑟,玉壶盛满美酒,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催弦拂柱,琴声丁冬,与君痛饮,喝到看朱成碧,醉颜开始红润。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胡姬美貌如花,当垆而笑,面如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边笑春风,边舞罗衣,当此美景,你今天不醉,就是个傻蛋,还谈什么归宿?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zūn)(lù)酒生微波。
渌酒:即清酒。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tuó)
酡:因饮酒而面红。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cuō)(tuó)
轩:堂前栏杆。蹉跎:虚度光阴。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倾:超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龙门”句:龙门,山名。名“龙门山”者共有四处。传说龙门山上桐树善作琴。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催弦拂柱:弹琴前的准备工作。催弦,上紧琴弦。拂柱,调整弦柱,校正弦音。拂读bì。看朱成碧:形容酒喝得眼花缭乱,视觉模糊。

胡姬(jī)貌如花,当垆(lú)笑春风。
胡姬:古代西域出生的少数民族少女。一般泛指酒店中买酒的女子。垆:酒店中安放酒瓮的土台子。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寻张逸人山居

: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鸟才能飞过的山道旁山石陡峭林立,这样空寂的山林中却仍有人家居住。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看到随山涧流水漂浮的落花,让人猜想到隐士的所居一定还在林中的更深处。

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

桃源定在深处,涧(jiàn)水浮来落花。
涧水:夹在两山间的水沟的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