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淮上遇便风

: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黄昏时假如泊舟在喧闹低湿的地方,将令我忧愁。愿长风把我的行舟吹进辽阔的大海,在那儿我才能领受真正的自由。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1

浩荡清淮(huái)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涛浩荡。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浩荡,形容河宽水盛。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长风:远风。

应愁晚泊(bó)(xuān)卑地,吹入沧溟(míng)始自由!
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1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原诗题意不过是在淮河上航行遇到了顺风,和作好在能另辟新境,立意高远。

  首二句意境阔大,感情奔放,“浩荡”写水势盛大,“清淮”写水色澄碧,“天共流”写水天相接,因天色清明,故水天一色,舟中人视之,如水天共流。在这个雄浑的背景上,一一叶扁舟正乘长风破万里浪,驰向远方的故乡。诗人按照唱和诗的习惯,非常巧妙地以“浩荡清淮”和“风送归舟”点了题,同时抒发了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

  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二、四句明显具有寄托和象征意义。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多次上书言政,反遭保守派诬陷,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这首诗在痛快淋漓地描述顺风乘舟情景的同时,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保守派群小的蔑视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显露出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兀傲不群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3-144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
黄昏时假如泊舟在喧闹低湿的地方,将令我忧愁。愿长风把我的行舟吹进辽阔的大海,在那儿我才能领受真正的自由

注释
淮上遇便风:原作者不详
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涛浩荡。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浩荡,形容河宽水盛。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
长风:远风。
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
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是作者行舟淮上,遇顺风送舟,心情喜悦和《淮上遇便风》诗而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3-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原诗题意不过是在淮河上航行遇到了顺风,和作好在能另辟新境,立意高远。

  首二句意境阔大,感情奔放,“浩荡”写水势盛大,“清淮”写水色澄碧,“天共流”写水天相接,因天色清明,故水天一色,舟中人视之,如水天共流。在这个雄浑的背景上,一一叶扁舟正乘长风破万里浪,驰向远方的故乡。诗人按照唱和诗的习惯,非常巧妙地以“浩荡清淮”和“风送归舟”点了题,同时抒发了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

  后两句描写浪漫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二、四句明显具有寄托和象征意义。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多次上书言政,反遭保守派诬陷,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这首诗在痛快淋漓地描述顺风乘舟情景的同时,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保守派群小的蔑视和对高远理想追求,显露出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兀傲不群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3-144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苏舜钦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18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西江月·咏梅

: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马追赶,香微吹,路遥远,沙笼罩,月淡照,炊烟斜。渡水清彻映照着美艳的梅花。倒垂着的绿枝,深寒的凤栖在上头。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凤栖在寒枝上与绿树相映。鲜艳梅花映照着透彻的清波。渡口斜烟,蒙着淡月,托着笼沙。远远的道上,微微的香气,追赶着马儿。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yán)华。倒绿枝寒凤挂。
妍华:喻梅花美丽姿色。唐·李峤《东飞伯劳歌》:庭前芳树朝夕改,空驻妍华欲谁待。倒绿:即幺凤,亦名倒挂子。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dù)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华妍:同“妍华”。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著 吕观仁注,东坡词注,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1版,第38页2、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倒绿枝寒凤挂。
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

  上片,写梅的生活环境,亦是写朝云的生活环境。前三句,以七个景物叠印成一幅梅花盛开的背景图:马趁,香微,路远,沙笼,月淡,烟斜,渡波等衬托着梅花开放,鲜艳迷人。“倒绿枝寒凤桂”,描绘梅的形态,如幺凤般。朝云自杭州来到惠州,成为一尘不染的词人的最宠爱的妻妾,词人对她的情感不言而喻。

  下片,写梅的凋谢,亦是悼念朝云的逝世。开头二句,写梅花的盛开,幺风与梅枝同绿。鲜艳的梅花又映照着透明的水波。再一次渲染了梅、幺凤的青春丽色,即朝云的青春丽色。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环境变化,亦用六个景物来衬托着梅花凋谢、朝云英逝的凄凉气氛:渡口边呈现着的景象是“斜烟,淡月,笼沙”,还有那“远路,微香,趁马”。“微香”二字,特别醒目地告知读者:梅已谢了,只剩下“微香”,暗示着王朝云也已远走了,正在“趁马”进入到另一世界。眷恋之情,尽在不言中。

  这首词是以“梅”格喻朝云。全词,采用上片尾句字倒行的回文形式,构成了下片的另一情境。词人没有直接写朝云,而是从梅—凤—人的互喻象征意蕴,渲染了梅的红叶,风的红喙,以此衬托出朝云的红颜。这种文体写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词人非常自然地构成了新的意境,塑造了新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15-121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临安邸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参考资料:

1、 左振坤.历代爱国诗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8-89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1244、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暖风熏(xūn)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biàn)州。
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直:简直。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参考资料:

1、 左振坤.历代爱国诗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8-89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1244、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最佳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152、 黄星南.历代爱国诗歌100首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156-1573、 张剑著.唐宋诗词名篇欣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207-20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户外的风吹进疏帘,香炉里飘起一线香烟。黄昏后倚遍红色的栏杆,廊上的月光如同白天。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别离的滋味比酒还浓酽,令人瘦损病恹恹。此情比不上墙东的杨柳,春泉时柳色依旧如去年。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编著 邵宁宁 黄强主编 .唐宋词品读 花间晚照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35-136 .2、 杨宗义 .宋词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42-144 .3、 赵仁圭主编 .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335-336 .

帘幕疏(shū)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lán)倚遍香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疏疏:稀疏。金兽:兽形的香炉。朱阑:红色栏杆。月华:月光。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著人:使人。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编著 邵宁宁 香强主编 .唐宋词品读 花间晚照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35-136 .2、 杨宗义 .宋词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42-144 .3、 赵仁圭主编 .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335-336 .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片写景,由室内写到帘外,是寓情于景。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这两句通过对细风透进帘幕、香炉缕缕飘香的描绘,明写官妓刘淑奴闺房的幽雅芳美,暗写前来幽会告别的环境气氛,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

  “朱栏倚遍黄昏后”二句,紧承首二句而来,由室内转而写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勾勒出倚遍每一根栏杆、凝视着画廊上如昼月光的生动画面,传达出回忆往昔并肩倚栏,携手赏月,而今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愁绪。原来她从寂寞空房的炉烟袅袅记起当时两情绻缱的往事,如今离分两地,叫人思量。所以她不禁由室内走出帘外,在朱栏绕护的回廊上,一遍又一遍地倚栏望着,从白天盼到黄昏,从黄昏盼到浩月流辉的深夜。“月华如昼”,说明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良夜,往日相聚,两人浓情密意,喁喁低语,何等欢爱;可是而今天各一方,形单影只,欲语无人谁诉。教人深深惆怅。上片四句全部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愁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而从今以后却不复再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两句主要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从黄昏到深夜,倚遍栏杆,离愁无限,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写法正是如此。

  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着重抒情,借外景反衬内心的苦闷,是以景衬情。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紧承前句而来,前两句写离愁滋味超过浓酒,进行正面对比;这两句写别情不及墙柳,则从反面衬托:柳叶只枯黄萎落于一时,春风一吹,柳色如故。言外之意,人一离别,各自天涯,是否能再续旧情,可就说不准了。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这就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寓其中;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木三分。其中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使词作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池万兴)这首词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在婉约词中也属上乘之作。 (郑临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有人为崔徽画了一幅肖像,画上的两眼清澈明亮如同秋水剪成,嘴唇红润如用朱色点染。画面是一幅半身像,犹如东邻女偷看宋玉,墙头半遮玉体一样。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她曾有一段辛酸的往事,谁还记得当年皱眉的时候呢?都说如此高超的画技,如此美艳的人,可是看过之后却有些遗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这样美丽的女子,即使无情也是很动人的。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 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2、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8-2193、 陆 林.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6-97

妙手写徽(huī)真,水剪双眸点绛(jiàng)唇。疑是昔年窥(kuī)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妙手:技艺高超者。写;画。徽真;唐代有倡女崔徽,与裴敬中善,尝托入写真以寄。真:指肖像。水剪双眸:形容眼波美丽。点绛唇:在画像上染出红唇。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dài)(pín)?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翠黛:画眉所用螺黛,青黑色,以之代称眉毛。颦:蹙额皱眉。尽道:尽管说。堪恨:可恨。

参考资料:

1、 王德明 邓义昌.宋词小令精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02、 龚旭东.唐宋爱情诗词三百首精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218-2193、 陆 林.白话解说——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96-97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稹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秦观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称“卷赠老夫”,知道当时确有这幅画像流传,并辗转归于东坡。据元稹《崔徽歌》中云:“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恣把。”即词首句“妙手写徽真”所指。总提一笔,接下去描写画中人的仪容,同时也映带出画师的神技。

  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水剪双眸点绛唇”,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并不是少游比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性质的不同。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意点染。故细。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昵珠点绛唇”,是其用语所本。眼睛和嘴唇是最能显示美人神采和情韵的部位,况且又加上了水波之光,绛脂之艳,确能动人心目。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继续说这幅写真的画面,透露出所画的是半身像,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一段文字来增加情趣。赋中说,宋玉东邻的女子私慕他,登墙偷望他有三年之久(古人以“三”表多,非必是实数)。这个情节自然与崔徽本事无关,不过是由于画像是半身的而想到邻女窥宋,墙头半遮玉体的形象。这样说,似乎是词人在那里耍笔头,硬拉扯,游离于词情之外,写出败笔来了。其实,“疑是”者,非是而似是也。《登徒子好色赋》中如“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云云,宋玉所借以盛称邻女美色之处,也不妨加之于崔徽,以补充上句刻画的不足,这就是词用宋玉赋的言外之意。

  不过,崔徽画像上的神态可不是如宋玉东邻女那样的“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是眉黛含颦。这是由于崔徽请画师丘夏写真时正怀着悲苦的心事,画师又作了精确的反映;词语不仅如实地表述了画面的这一部分——“翠黛颦”,而且深入追求她颦眉的原因——有“酸辛”之事。“往事已酸辛”一句,与东坡《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中的“当时薄命一酸辛”,辞意皆合,当本之于他的老师,这也是少游所题崔徽真即是东坡藏品的一个佳证。“谁记当年翠黛颦”,颦眉承上“酸辛”,绝非写美人的套语,而是反映了画面上的真实。这两句词把崔徽的身世遭逢作一提挈。她的一段辛酸史既成往事,谁复省记,唯有这一幅写真留下,作为艺术精品供人鉴赏而已。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最后笔锋一转,写词人赏鉴了画像后的感受:“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面对如此美艳绝俗的人物,如此高妙传神的画笔,观赏之后还有“堪恨处”。说是因为画中人“无情”。“无情”云者,盖即是如东坡前题诗中所谓“丹青不解语”,或者如《牡丹亭·玩真》一折中,柳梦梅看着杜丽娘自画的真容时说的:“韵情多,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谓画上美人,虽是极妍尽态,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紧接着,词人以拗折之笔挽转一句,说“任是无情也动人。”全用晚唐罗隐《牡丹花》诗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不解语”的牡丹花,“少口气儿”的美人图,“无情也动人”。化工之妙,艺术之精,一语说尽。(陈长明)最后几句也表现出作者的些许感慨:毕竟是一幅画,不是活色生香的美人,既表现不出她的情深不寿,彼此之间也无法情感相通。这语气可以见出作者的几分遗憾,也许他希望画中的美女崔徽变成活人,能真的和自己有所交流吧。

  全词句句从图画着笔,既有对图画本身的描绘,也有对画中美人身世的同情。在艺术上,此词善借用前人典故和成句,表达自己的情感,突出地展现了秦观博闻强记的才华和随手拈来无不妥帖的艺术功力,确实算得题画词中的佳作,颇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史杰鹏.秦观.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41-44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820-8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诉衷情·宝月山作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花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清波门外和风吹拂,掀动着人的衣带,杨花纷飞殷勤相送。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边花树上群莺乱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寺院清幽,帘帐低垂,刚乘着夜色把家回。钟声已经响过,篆香刚刚点起,月光正照在院门前。

参考资料:

1、 款款编著 .词三百 :学苑出版社 ,1995 :143 .2、 周笃文选注 .宋百家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70-71 .3、 杨鼎夫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年级 下册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4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清波门:在杭州西南,靠近西湖,为游赏佳处。拥轻衣:指穿着薄薄的春装。杨花:即柳絮。

闲院宇,小帘帏(wéi)。晚初归。钟声已过,篆(zhuàn)香才点,月到门时。
帘帏:即帘帐。钟声:撞钟击鼓,为佛门早晚必行的功课。篆香:状似篆文字形的盘香。

参考资料:

1、 款款编著 .词三百 :学苑出版社 ,1995 :143 .2、 周笃文选注 .宋百家词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3 :70-71 .3、 杨鼎夫主编 .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一年级 下册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4 .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这首词描绘了西湖清波门附近的美景。

  上片首句“清波门外拥轻衣”,写作者受风的衣裾,膨松松地拥簇着自己往前走,衣服也象减去了许多分量似的。一个“拥”字下得极工炼,与“轻衣”的搭配又极熨贴。一种清风动袂、衣带飘然的风致,就这样被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写罢湖上的和风,接着写柳絮。古代杨柳飞絮是暮春的使者。随风飘荡的杨花陪伴着自己走上寺门的归路。“相送飞”三字将一种殷勤护持的情意传达出来了。“西湖”句由景物描写折到时令,笔意一转,带出下文。“水树乱莺啼”五字重涂浓沫,俨然一幅江南春色图画。丘迟《与陈伯之书》所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佳丽景色,并于此五字中见之。特别是这个“乱”字下得很有力量。由此可以想见,一个缁衣白足的诗僧,徜徉湖边山脚的花径上,周围是缤纷的花雨,耳边是纷乱的莺声,组成一幅惬意的游春图景。词的上片,作者将春色之丽写得荡人心魂,美不胜收。

  换头一起三句,点出寺宇阒寂、僧寮清幽的场景,而用一“归”字与前片关合,以实现这一场景的转换。曰“闲”,曰“小”,曰“初”,皆涉笔轻灵,雅称其题,仿佛把人带进一个红尘不到的世界。

  结拍三句,进一步烘托寺中的环境,补足前意。作者抓住这钟声、篆香和月色,三个有时间特征的景物来加以刻画。结语悠然,有竟体空灵之妙。撞钟击鼓,为佛门旦暮必行的功课。卢纶“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钟声带夕阳”(《出关言别》),杜牧“夜深月色当禅处,斋后钟声到讲时”(《赠惟真上人》),都是描写晚钟的名句。仲殊即景写来,亦实亦虚,尤有远韵。接着又拈出“篆香才点”与之作偶,更觉笔有余妍。用“篆”定形容回旋上升的烟缕,真是工致入微了。以晚钟之远韵匹篆香之烟痕,是声与色、与大小之对比,又都取景眼前,真如天设地造一般。“月到门时”,本是归时实景,用钟声、篆香之后,便觉充满禅机和妙不可言。

  此词为人作者人格、性情的真实流露;词中的物象,是这位诗僧的心灵折光。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宛敏灏,万云骏,钟振振,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撰 .宋词鉴赏辞典 上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655-656 .2、 林力 肖剑主编 .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 :长征出版社 ,1999 :544-54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