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避暑北池

: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xiá),是月农稍忙。
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yún)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洒烦抱,可以对华觞(shāng)
于焉:在这里。华觞:华丽的酒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注释
晷:(guǐ)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
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暇:空闲的时候。
亭午:正午,中午。
筠(yún):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在这里
华觞( shāng):华丽的酒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43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酌酒与裴迪

: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给你斟酒愿你喝完能自我宽慰,人心反复无常,如同起伏不定的波涛。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朋友即便相携到白首还要按剑提防,若是先显达荣耀也只会嘲笑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草色青青,已经全被细雨打湿,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如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多多进食,保重身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zhuó)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fù)似波澜(lán)
自宽:自我宽慰。人情:人心。翻覆:谓反覆无常;变化不定。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经:一作“轻”。花枝:开有花的枝条。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世事:世务,世上的事。何足问:不值得一顾。何足,犹言哪里值得。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指隐居不仕。加餐:慰劝之辞。谓多进饮食,保重身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8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69-170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此诗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诗用愤慨之语对友人进行劝解,似道尽世间不平之意,表现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全诗风格清健,托比深婉,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第一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

  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人心无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相知成仇,先达不用,说尽了世态炎凉,当是实有所指。前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金圣叹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

  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给王维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20-1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菊花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暗暗淡淡的紫色,温润娇艳的黄色。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菊花曾在隐士陶渊明东篱的边上展现丽色,在罗含的庭院里吐露芬芳。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菊花能够承受寒凉的秋露,可是却害怕夕阳的来临。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我愿浸在金鹦鹉杯中,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融融:光润的样子。冶冶:艳丽的样子。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陶令:指陶渊明,因其主彭泽县做过县令,故称陶令。罗含:(公元293年一公元369年)字君长,号富和,东晋桂阳郡耒阳(今湖南未阳市)人。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禁:禁受,承当。重露:指寒凉的秋露。怯:胆怯、担心。残:一作“斜”。

愿泛金鹦(yīng)(wǔ),升君白玉堂。
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泛:指以菊花浸酒。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朝廷。升:摆进。

参考资料:

1、 曾炽海,张新涛,顾圣皓 .大地的微笑 中国花诗品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10 :第102页 .2、 毋永利 .古诗观止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09 :第277页 .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菊花自况。首联描摹菊花色调淡雅,丰韵翩翩。颔联用陶令、罗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颈联用“禁重露””怯残阳”写菊花深忧迟暮,暗含抱负不能施展,虚度年华之意。尾联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赏识之意。这诗虽是咏菊,亦句句自况,物我交融,写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上。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

  诗人咏菊,以自己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角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南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月“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

  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侠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最后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参考资料:

1、 靖宇主 .唐诗多功能多用途词典 上 :辽海出版社 ,2001.09 :76-78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帝城最高楼

: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尖峭的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

城尖径昃(zè)(jīng)(pèi)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缥缈:高远不明之貌。楼高势若飞,故曰飞楼。

峡坼(chè)云霾(mái)龙虎卧,江清日抱鼋(yuán)(tuó)游。
坼:裂缝。霾,指云色昏暗。龙虎卧,形容峡坼云霾。日抱:指日照。鼋:大鳖;鼍:鳄鱼。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断石,指峡坼。

杖藜(lí)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杖:拄(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谁子:哪一个。泣血:形容极度哀痛,语出西汉李陵《答苏武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26-2272、 丁宁 .杜甫七律全注 :北京大学 ,2012 :124-125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之上,背负峭壁,前临大江,占据高峻山势,为三峡入口处著名胜景。杜甫晚年寄居夔州,咏白帝城作品颇多,此为其中之一。

  “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起句突出“白帝城最高楼”之高:城高路险,城头遍插旗帜,而旗帜亦愁城楼高险,则人愁不言而喻。白帝城楼高耸于此缥缈之际,凌空若飞,诗人驻立楼前,极目四望,胸襟益开。其立足之高,视野之阔,使得全诗在未展开之前已笼罩于一种雄奇壮丽的气势之中。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这一联是写楼头所见:忽而江峡若裂,云气昏晦,纵横怪石似龙盘虎踞,横卧波心;忽而江清水澈,日照当空,滩石于粼粼光影隐耀之中,又如鼋鼍怡然嬉游,阴晴气象殊异,而动人之处各不相让,两句并举,将楼头观景的倏忽万变写得活龙活现。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扶桑,为古神话中东方日出处一种神木,长约数千丈;弱水,为古神话中西方昆仑山下一条水流。此处是诗人登高临深,不禁心驰神往,设想出虚幻之境:如见扶桑西边的枝条正与山峡相对,弱水东边的影子似与长江相随。此前的诗人用此二典,一般是“东观扶桑曜,西卧弱水流”(曹植)的写法,而杜诗反向用之,是紧扣诗题,极力渲染城楼之高,可望扶桑西向;极言江流之远,可接弱水东来。以虚境写实景,于虚实之间传达神韵。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诗人的目光又从愈见虚渺的远景上落回楼头,孑孑老者,倚杖望空,情境与首联“独立”句相似,面对苍茫浩荡之江水,立此险峻峭拔之峰,心与物化,问“叹世者谁子?”似已达到忘我境界。但毕竟执着难遣,惟有泪洒天半。诗人一生漂泊,年逾半百仍不得归所,写此诗时离安史之乱平息不过三四年,朝野间百废待兴,国恨、乡愁,平生叹喟,郁积于胸,只有回首归去,让这地老天荒的萧瑟苍凉之感逐渐淡化消释于心罢了。

  这是一首句法用律体而音节用古体的拗体七律,其情绪勃郁,声调拗怒,互相配合,突破了七律中传统的和谐,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加上格局严谨,首联叙写楼高,二联摹写近景,三联拟想远境,末联感慨身世,起、承、转、合,诗法井然。正如清人王嗣奭《杜臆》评“此诗真作惊人语,是缘忧世之心,发之以自消其垒块,叹世二字,为一章之纲,泣血迸空,起于叹世。以迸空写楼高,落想尤奇。”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诗全集详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277-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主编.《历代送别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4:105-1062、 陈伯海编.《唐诗汇评 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 :2357-2358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xíng)人芳草马声骄。
泥融:泥泞。行人:裴坦,字知进,进士及第,任宣州观察府判官,诗人故旧至交。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yì)江村柳拂桥。
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有“佛国仙城”之称。山在池州青阳(今属安徽)西南,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清弋江:即青弋江,在安徽省宣城县西,长江下游支流。

君意如鸿高的(dí)(dí),我心悬旆(pèi)正摇摇。
的的:鲜明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舒畅。悬旆:挂在空中的旗帜,这里形容心情空虚。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故国:故乡,指长安。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主编.《历代送别诗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04:105-1062、 陈伯海编.《唐诗汇评 下》.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05. :2357-2358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首联用明快的色调,简洁的笔触,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这两句诗不只是写景而已,它还交代了送行的时间、环境,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

  颔联,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九华山路”暗示裴坦的行程。眼前绿水环抱的青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青弋江在宣城西,江水绀碧,景色优美。“清弋江村”,点明送别地点。“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方风物和季节特色,同时透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这里以形象化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两句一写山间,一写水边,一写远,一写近,静景中包含着动态,画面形象而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以上四句通过写景,不露痕迹地介绍了环境,交代了送行的时间和地点,暗示了事件的进程。

  颈联叙写行者与送行者的不同心境。“的的”,是鲜明的样子。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所以,尽管在离别的时刻,也仍然乐观、开朗,而诗人自己宦海浮沉,不很得意,此刻要与好友离别,临歧执手,更觉“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史记·苏秦传》),一种空虚无着、怅然若失的感觉油然而生。

  尾联把“送裴坦”和自己将要“赴官归京”两重意思一齐绾合,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诗人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后面四句,借助景色的衬托,抒发惜别之情,更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全诗写山水有远有近,抒情有虚有实,以江南美景反衬人物的满腹愁情,情韵悠扬,风华流美。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73-107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水词

: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清风朗月之夜,心爱的人儿在哪里呢?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正因为她长得实在太美了,反令我苦苦相思不已。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也许她正在东湖采莲叶吧?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葵根吧?平野漠漠,她究竟在哪里呢?她采的莲叶会给哪个人呢?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可不要先送给她的姐妹们,要是她知道我在如此苦苦地思念她,为了她而忧愁,她该先拿来送给我,一慰我的愁怀。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风月:清风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阿侯:相传为古代美女莫愁的女儿。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倾人色:一作“倾城人”。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pú)根。
拔:一作“折”。根:一作“茸”。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hún)
小姑:此泛指少女。愁魂:一作“秋风”。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
东湖采莲叶,南湖拔蒲根。
未持寄小姑,且持感愁魂。

  在李贺集中,这首诗的写法是很独特的。

  李贺作诗取法于《楚辞》早已是定论,至于有人说李贺之诗“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褒扬亦甚。可能是李贺太喜欢标新立异的缘故吧,其诗趣实迥异于楚《骚》,走入幽冷鬼怪一路。从而人们往往忽视李贺也曾从南朝乐府民歌中汲取过养料。这首《绿水词》就是明证。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在内容上与南朝乐府多言男欢女爱相一致,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素来喜用幽冷孤凄的字眼的诗人此番一反常态,诗歌所显现出来的情感是明快的,且多效仿南朝民歌近乎口语化的语言,很多词语还直接取自于乐府民歌,读来清新可爱。素性忧郁的诗人难得有这般轻快的心情。虽然此诗的主题,是良夜思忆所欢,中间渗透着一丝淡淡的苦味,但这在李贺已是很少见的了。

  除了李贺在此诗中的“取径”南朝乐府问题外,诗句本身几乎不用加以解释了。“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梁武帝有诗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又有人据别书说阿侯是妓女,此句则指诗人所想念的女子。梁武帝的诗很明显是从民歌中汲取养料的,阿侯也许是当时民间所传的人物。李贺此诗的第三句又从汉李延年的诗中化出。李延年原是伶人,其诗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为有倾人色,翻成足愁苦。”相思不已,又无从寻觅,诗人心中因惦念她而产生许多遐想:也许她正在“东湖采莲叶”,又可能她在“南湖拔蒲根”。她采的莲叶会给哪个人呢?“未持寄小姑”,意谓:不要先送给她的姐妹们。“且持感愁魂”,感愁魂是说诗人苦苦地思念她为她而忧愁。意谓:她该先把莲叶拿来送给诗人。

  比较一下南北朝时的《采莲童曲》:“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不难发现,李贺此诗的后半首与这首民歌的措词、含意非常相似。李贺平时作诗冥思苦索、呕心沥血,奇峭的风格往往使人们忘记李贺创作时曾那样苦心孤诣、曾经精心雕琢,但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见出他因刻意求工而露出那份雕琢的痕迹来的,而以这样洗炼、明快的语言表达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感,在李贺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98-8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