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睢阳李太守

:
公族称王佐,朝经允帝求。本枝疆我李,盘石冠诸刘。
礼乐光辉盛,山河气象幽。系高周柱史,名重晋阳秋。
华省膺推择,青云宠宴游。握兰多具美,前席有嘉谋。
赋得黄金赐,言皆白璧酬。著鞭驱驷马,操刃解全牛。
出镇兼方伯,承家复列侯。朝瞻孔北海,时用杜荆州。
广固才登陟,毗陵忽阻修。三台冀入梦,四岳尚分忧。
郡邑连京口,山川望石头。海门当建节,江路引鸣驺。
俗见中兴理,人逢至道休。先移白额横,更息赭衣偷。
梁国歌来晚,徐方怨不留。岂伊齐政术,将以变浇浮。
讼简知能吏,刑宽察要囚。坐堂风偃草,行县雨随輈.
地是蒙庄宅,城遗阏伯丘。孝王馀井径,微子故田畴。
冬至招摇转,天寒螮蝀收。猿岩飞雨雪,兔苑落梧楸。
列戟霜侵户,褰帏月在钩。好贤常解榻,乘兴每登楼。
逸足横千里,高谈注九流。诗题青玉案,衣赠黑貂裘。
穷巷轩车静,闲斋耳目愁。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
讲德良难敌,观风岂易俦。寸心仍有适,江海一扁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更漏子·玉炉香

: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画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玉炉散发着炉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屋内的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点,正凄厉地敲打着一叶一叶的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一直到天明。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bìn)云残,夜长衾(qīn)枕寒。
画堂:华丽的内室。鬓云:鬓发如云。衾:被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以为是凤凰栖止之木。不道:不管、不理会的意思。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少年行

:
射飞夸侍猎,行乐爱联镳。
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调。
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

射飞夸侍猎,行乐爱联镳。
(少年)射杀飞禽被陪同狩猎的人夸赞,最爱与人并骑而行。

荐枕青蛾艳,鸣鞭白马骄。
侍奉少年的少女妩媚多姿,少年骑在宝马上骄傲的挥动马鞭。

曲房珠翠合,深巷管弦调。
密室里珠帘合拢,长常的巷道里奏起乐曲。

日晚春风里,衣香满路飘。
在傍晚的春风里,少年衣服上的香味飘散在路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怨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外太阳慢慢落下,黄昏渐渐降临;宫门幽闭,无人看见我悲哀的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寂寞幽寂的庭院内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落满地面而院门紧掩。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纱窗:蒙纱的窗户。金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空庭:幽寂的庭院。欲:一作“又”。

参考资料:

1、 沙灵娜 何年.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4312、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46-347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金陵渡

: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9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3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69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83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首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全诗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76-9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内

: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259页2、 (唐)李白著.李太白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345页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zuì)如泥。
内:内子,即妻子。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yì)太常妻。
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守,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编.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6:第259页2、 (唐)李白著.李太白集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3.04:第345页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在某一次酒醒过后,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正在身边服侍的妻子,心中埋藏已久的愧意顿生。于是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看我天天烂醉如泥,还要你服侍。我李白虽然名声在外,可是你嫁给我这个“酒鬼”丈夫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嫁给那古板的、不懂生活情趣的太常为妻又有什么区别?李白为自己日日烂醉而后悔,为妻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而抱歉,他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来,幽默又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内疚。

  全诗共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是用典,朴素自然,平实如话,自然流畅。全诗反映了诗人不得志时借酒浇愁的情形,同时也有几分对妻子的愧疚。

参考资料:

1、 周探科,张峰,成远镜主编;王向阳,赵年秀,鄢明定,倪正芳,游宇明副主编.新编大学语文=New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08:第105页2、 李敬一主编.休闲唐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4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