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夜长不得眠

: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zhuó)(zhuó)
不得眠:不能睡眠。何:何其,多么。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虚应:虚假地应承。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注释
不得眠:不能睡眠。
:何其,多么。
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
虚应:虚假地应承。
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品评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景公奢华,一生依恋宫室,穆王倦怠,八骏昆仑纵远。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哀人生之短促,泪洒牛山,羡神仙之长生,瑶池欢宴。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蹉跎一生,抱负焉有实现,唯有远游,我心始能通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为君为王之人,未必欢娱,何况我之小吏.固守海疆。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羁旅之苦,有谁可以慰藉,唯有观海,心藏大潮澎湃。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望东极之溟海,洪波浩瀚,有谁人可知晓,海东世界。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依稀听得,故乡菱女欢歌,仿佛目见,伊们含颦笑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漫步下行沙洲,濯足碧水,回首盘山夕阳,一挂丹峰。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60-612、 黄世中著.山水清音——永嘉山水诗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9:45-46

齐景恋遄(chuán)台,周穆厌紫宫。
齐景: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遄台:齐国台名,供君王游玩用,旧址在今山东淄博市。周穆:周穆王,西周第五代天子。厌:厌倦。紫宫:帝王宫殿。

牛山空洒涕(tì),瑶池实欢悰(cóng)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淄博市南面。洒涕:指齐景公登牛山有感于人生短暂而哀痛流涕之事。瑶池:天上神仙所居之处,西王母曾于此宴请群神众仙。欢悰:欢乐。

年迫愿岂申(shēn),游远心能通。
年迫:接近天年,指年老了。愿岂申:志愿哪能得到伸展,指未能实现抱负。通:通达,舒畅。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jī)封。
大宝:指王位。况乃:何况是。守畿封:指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而言。畿封:本指王城郊界,这里指边疆。

(jī)苦孰云慰,观海藉(jiè)朝风。
羁苦:旅居边海的苦楚。孰云慰:谁能安慰。云,为句中语助词,无意。观海藉朝风:凭借早晨的凉风登山观海。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hè)东。
洪波:大波。语出曹操《观沧海》诗:“洪波涌起”。极:边际,尽头。大壑:指海洋。

依稀采菱(líng)歌,仿佛含颦(pín)容。
依稀:隐隐约约听不真切。采菱歌:采菱人唱的歌。夏秋之际,江南水乡采摘荷菱,歌声此起彼伏。仿佛:模模糊糊看不真切。含颦容:含忧皱眉的样子,别有一种美态。

遨游碧沙渚(zhǔ),游衍(yǎn)丹山峰。
遨游:两字同义,指游览,边走边欣赏。碧沙渚:为碧水浸绿的沙滩。游衍:与“邀游”义近。丹山峰:被丹霞染红的山峰。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60-612、 黄世中著.山水清音——永嘉山水诗赏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09:45-46
齐景恋遄台,周穆厌紫宫。
牛山空洒涕,瑶池实欢悰。
年迫愿岂申,游远心能通。
大宝不欢娱,况乃守畿封。
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
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
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
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诗的前八句纯以议论出之,点明此番出游的缘由。诗人借对前事的评述逐渐抽绎出自己的思绪来。头四句以齐景公和周穆王作为一反一正的比照:春秋时的齐景公,曾登牛山而流涕,哀人生之短促,而其用以补偿的却是加倍地贪恋宫室狗马之乐;周穆王为追求赏心乐事,则乘八骏西游,在昆仑瑶池与西王母尽相见之欢。前者沉溺于世俗的物质享受之中,未免辜负了那一瞬间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说“牛山空洒涕”;后者在远游中实现了生命的延长,那才是精神上真正的欢乐,所以说“瑶池实欢悰”。这一“空”一“实”的用语,已逗漏出作者的主意所在。次四句归到自己身上,作进一步申说。“年迫”两句说岁月流逝,愿望成空,惟有在与自然亲切晤对的远游中,才能使心胸豁然畅通。“大宝”两句说:即使贵为国君也不能摆脱“年迫”之苦,更何况像我这样被迁谪至海隅的失意者呢!言下则企羡远游之情已昭然可见。诗的前八句,用笔至为工稳细密:写齐景公事以“遄台”和“牛山”并举,因两者均在今山东淄博一带,位置相邻;写周穆王事以“紫宫”和“瑶池”并举,因两者原意指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字面相近。后四句虽已转入夫子自道,而在字面上,“年迫”犹承齐景公牛山之泣一事,“游远”犹承周穆王西游之事,“大宝”义兼二君。意虽转而语犹承,从中可见大谢诗的“法密机圆”(方东树语)之处。

  诗的后八句写登临的所见和所感。“羁苦”、“观海”两句为承上启下的过渡。盘屿山在浙江乐清市西南五十里,滨海,故登山可以观海。而此番登临,原是因不耐客中寂寞故来寻求安慰,非同一般的流连玩赏,这就为下文的虚拟之笔预设了伏笔。诗人写景,只用了“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两句,从空际着笔,极写海之浩渺无涯。这两句在突出大海辽阔无际的同时,也写出了其吞吐无穷的容量和汹涌澎湃的动势;而置于句首的“莫辨”、“谁知”,又将诗人的惊异、赞叹之情倾泻无遗。诗人以大刀阔斧的疏朗之笔展示出极为恢宏的气象,不仅切合海的性格,也使全诗至此精神为之一振。而紧接着的“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又在转眼之间将实景翻作虚景。按采菱曲为楚歌名,“含颦容”则从西施“病心而颦”的故事化出,这里借指越女,所谓“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王融《采菱曲》),这楚歌越声在大谢诗中乃是和归思相联系的。谢灵运有《道路忆山中》诗云:“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楚人心昔绝,越客肠今断。断绝虽殊念,俱为归虑款。”可移用为此诗注脚。“依稀”、“仿佛”四字已明言这并非实有之景,而在眺望大海之际,忽闻乡音,忽见乡人,正是由思乡心切而生出的幻觉。这一神来之笔,把主人公深沉的情思呼之欲出。既然“羁苦”之情不能在观海之际释然于胸,那么也就只有在继续远游中才能聊以排遣,诗的末二句正是以展望未然来收束的。诗的这一部分以虚实交互为用的运笔烘托出内心的波澜,把主人公为苦闷所迫而又无计解脱的心绪表现得十分真切而自然。

  这首诗大半都用对偶句组成,却无板滞迂缓之弊。原因是诗人的精心结撰之处,并不限于区区一联,而是将之置于全篇的结构之中,注意彼此之间的承接呼应关系。如首四句从字面看分为上下两联,而在用事上则以一三、二四各说一事,显得错落有致。五、六两句虽自成一联,而它们又分别和前四句勾连相承。“莫辨”以下连用六个偶句,而以句首的不同用词又可分为三组,这又是与内容的虚实转换互为表里的。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670-6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

: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秋衣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寂静的秋衣,蟋蟀在尽情鸣叫。天气渐凉,南边邻家发出急促的砧杵声,正在赶紧敲打新织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思君隔九重,衣衣空伫立。
亲爱的人啊!与你相隔千里却惹我每晚独自空立想念。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凝望北方只有静静的垂帘,不经不觉月已西沉、长衣过半,却无睡意。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透过窗纱,清幽的露水早已湿漉了天井边的台阶。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问世间,有哪一对恩爱夫妻能承受这年复一年的分隔远离呢?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dǎo)衣急。
促织:蟋蟀。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九重:泛指多层。这里指遥远。

北窓(chuāng)轻幔(màn)垂,西户月光入。
窓:同“窗”。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南北朝诗人谢朓以山水诗著称,而《秋夜》却是一首闺怨诗,深刻地描写闺中怀人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后,却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远征离家,留下诸多留守妇人愁漫空房,思满织机的悲壮诗篇。

  诗中首写就用了“促织”、“捣衣”两种常代表秋寒将至、巧妇勤织、远寄征人的意象,寓情于象,托物起兴,引发长期分居的年青妇女对远方亲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怀着缠绵思愁,深深情愫,直诉衷情:思君忆君远无期,唯有梦中才能一见,梦醒情尤伤,太伤神,太伤情,无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伫立”。

  诗中虽只写“南邻”、“北窓”、“西户”三个方位名词,却有隐却了“东落”之意,让人体会到独守空房,苦对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轻轻的垂帘却阻隔着远在万里的亲人,百般煎熬唯有无穷思忆。

  诗中“西户月光入”用景物来喻示时间。“入”字用得细致入微,写出圆月西沉,长夜过半的幽静时刻,而思妇心系夫君,幽怨难眠那种寂寞难奈的心境。

  在这“百草凝霜,玉阶露湿”的时节,久伫窗前。突然手触到湿冷的罗衣。啊!是露水侵润进来了。抬头往外一看,透过窗纱,隐隐看到湿漉的台阶闪着亮光。“何知”在这里更有惊觉之意。写出闺中妇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现出多年征战对夫妻家人的极度伤害。作者借秋夜思妇伤感情怀抒发了作者对征战的深深痛恨及对因征战长期分离的人民深表同情。

  谢朓对唐代浪漫诗人李白影响极大。李白的诗中也常见谢朓所写物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就共用了谢朓《秋夜》中“捣衣”、“阶”、“露”。所以 清人王士稹《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慈姥矶诗

: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mù)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安流:平稳的流水。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自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这是一首写思乡之情的诗。

  慈姥矶,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南、安徽省当涂县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江宁府”条下云:“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庙而名。积石临江,崖壁竣绝。一名鼓吹山,以山产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与太平府当涂县接界。旧志:慈姥港泄慈湖以东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矶,今曰和尚港。”

  这首诗写作者辞家出门,有友人送至矶下,时值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平静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远远望去,只见两岸炊烟袅袅,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赏着这令人陶醉的山水画图,似乎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着远去的船儿,但见滔滔江水,漫漫沙滩,和那峻峭的崖壁连接成一片,两岸的层峦叠嶂笼罩在沉沉暮霭之中。面对这无穷的大自然,客居异乡的游子眼睛湿润了,一切都变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所以沈德潜说:“己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这是最令人难堪的了。

  沈德潜又说:“水部名句极多,然渐入近体。”像这首诗的五、六两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杜诗“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即脱胎于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连山远雾浮”是远景,写景状物,细微贴切,对仗工整,声韵合谐。特别是“合”字、“浮”字,用得极为精当,可谓形象传神。这也是何逊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刘咨议落日望水》诗云:“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诗的声律格调而论,已俨然唐律了。难怪沈德潜说:“五言律,阴铿、何逊、庾信、徐陵已开其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华山畿·啼相忆

: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啼相忆,泪如漏刻水,昼夜流不息。
一边哭一边回忆,泪水就像漏刻里的水一样,从白天到晚上一直流个不停。
啼相忆,泪如漏(lòu)刻水,昼夜流不息。
漏刻: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诗

: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江面独鹤凌空飞过,成对的野鸭还在浪花中嬉戏。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傍晚凉意侵袭,我仍站在岸边不想离去,千里之外的故乡啊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客心愁日暮,徙(xǐ)(yǐ)空望归。
徙倚:徘徊。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fú)出浪飞。
凫:野鸭。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兹:现在。无衣:没有衣着。

客心愁日暮,徙倚空望归。
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晖。
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
故乡千余里,兹夕寒无衣。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