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楚国寺有怀

: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烟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不圆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自旋转、飘零落地,也有那些误落入屋内,散落在床塌之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不知何处的棹声惊动了草丛中的睡雁,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参考资料:

1、 唐.赵嘏著;谭优学注 .《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bì),红堕(duò)疏林叶满床。
壁:一作碧,碧波讲。

起雁似惊南浦棹(zhào),阴云欲护北楼霜。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参考资料:

1、 唐.赵嘏著;谭优学注 .《赵嘏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41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烟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通过上述“白话译文”的通读理解,我们对全诗有了大致上的了解。该部分主要对其中的意象、环境和情感进行分析解读。我们通过首联、颔联、颈链、尾联四大块进行鉴赏分析:

  首联中,诗人选用了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四个意象。衰荷一意象点明了此时已经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寂寞”一词在这里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用来描写衰败荷莲的余香,其实是诗人自己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断烟”、“残月”两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秋意萧瑟,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

  颔联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便是“红叶”。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在写秋景,给人以悲秋之感,实则为诗人个人的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表明了诗人无人为伴的孤独,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的伤感。见到此情此景,悲从中来,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颈联中不出意外的运用到了“大雁”、“阴云”、“南浦”和“北楼”意象,这一意象在我们所阅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该意象的选取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时独自借宿在楚国寺的诗人要和谁作别呢?为何要分别呢?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这一系列问题才应当是本联的重点所在。首先我们知道如“词句注释”中第一个注释中写到,“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再结合诗人的生平,诗人胸怀壮志,年轻时便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为求功名而奔走。说明诗人是怀有一个能够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的。但是屡次考试的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让他内心彷徨抑郁。此时作别的将是何物?既是作别楚国寺,更是作别过往,作别初心。大好年华的流逝,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凄凉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的选择?

  尾联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如“词句注释”中对“江边松菊”的理解,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尾联中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内心孤苦、郁闷难解。

  综上所述,在本诗的鉴赏分析中,笔者主要对字词、意象和修辞方法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对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抒发做出鉴赏,该观点仅为笔者个人看法,望大家能够批评指正,不断完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风吹动着这满池塘衰败的荷叶,只散发出淡淡的荷叶余香,被风吹散的孤烟和那残缺不圆的明月在灰白色的广阔天际下相互映衬,共同生出那凄静又苍茫的夜色。
入秋的夜总是格外清冷,心中亦是顿生寒意,凄凉之感袭来,好似一江碧波江水正摇撼着这楚国寺,屋外的红叶也在独自旋转、飘零落地,也有那些误落入屋内,散落在床塌之上。
不知处的棹声惊动了草丛中的睡雁,大雁纷纷从南浦中飞起,漫天的阴云笼罩在那高高的北楼之上,似乎是想要遮盖那瓦片上的冷霜。
江边上的原有的松菊怕是已经枯败荒芜不见了吧,可怜了这八月的长安的漫漫长夜,该如何度过。

注释
楚国寺:据《酉阳杂俎》记载:寺在长安晋昌坊。寺内有楚哀等金身铜像。
壁:一作碧,碧波讲。
南浦:在古诗词中,南浦通常指水边的送别之所,如“长亭”等,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北楼:不知何指,唐诗中,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有“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句。
江边松菊:指故园松菊,古人常用松菊代指品格高洁。暗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句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赵嘏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203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为有

: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云母屏风后面的美人格外娇,京城寒冬已过却怕短暂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无端地嫁了个做高官的丈夫,不恋温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xiāo)
云屏:雕饰着云母图案的屏风,古代皇家或富贵人家所用。凤城:此指京城。

无端嫁得金龟婿(xù),辜负香衾(qīn)事早朝。
无端:没来由。金龟婿:佩带金龟(即作官)的丈夫。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诗歌一、二句“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描述一对宦家夫妇的怨情。开头用“为有”二字把怨苦的缘由提示出来。“云屏”,云母屏风,指闺房陈设富丽,“无限娇”称代娇媚无比的少妇。金屋藏娇,两情缱绻,当春风送暖,京城寒尽之时,便双双地怕起春宵来了。丈夫既富且贵,妻子年轻貌美,两人处在云屏环列的闺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气候宜人,理应有春宵苦短之感,应该不会产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抵牾之处,这就造成一种悬念引人追询答案。

  三、四句“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通过少妇的口说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尽,衾枕香暖,两口子情意款洽,本应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这个身佩金龟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闺房里,实在不是滋味。这些似是枕畔之言,当丈夫正欲起身离去时,妻子对他说了这番话,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类似“悔教夫婿觅封侯”那样一种痴情;或是责怪丈夫,向他倾诉“孤鹤从来不得眠”的苦衷。“无端”二字活画出这位少妇娇嗔的口吻,表达了她对丈夫、对春宵爱恋的深情。其实,妻子的苦恼也是丈夫的苦恼。

  前面的“为有”和“凤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应当说他“怕春宵”比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留恋香衾,不愿过早地离去,撇下娇媚多情的妻子,让她忍受春宵独卧的痛苦;还怕听妻子嗔怪的话,她那充满柔情而又浸透泪水的怨言,听了叫人不禁为之心碎。不愿早起离去,又不得不早起离去。对于娇妻,有内疚之意;对于早朝,有怨恨之情;对于爱情生活的受到损害,则有惋惜之感。“辜负”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时也表达了丈夫的心意,显得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里的“怕”,关于怕什么的问题,三、四两句的解答是“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仅仅因为丈夫要早起上朝,就产生这么大的怨气,似乎有点不近情理。总之读完全诗,读者由“怕”字造成的悬念并未完全消除,诗有言外之还意,弦外之音。

  屈复的《玉溪生诗意》分析说:“玉溪以绝世香艳之才,终老幕职,晨入暮出,簿书无暇,与嫁贵婿、负香衾何异?其怨也宜。”李商隐一生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没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赏识,而是不幸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成了朋党之争的受害者。当他认识到这一点时,已为时太晚,不可自拔。“无端嫁得金龟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这首绝句含蓄深沉而又富于变幻。前两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较平直。但着一“怕”字,风波顿起,情趣横生。后面两句围绕着“怕”字作进一步的解说,使意境更加开拓明朗。这样写,前后连贯,浑然一体。其中“为有”“无端”等语委婉尽情,极富感染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饭覆釜山僧

: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晚上知道了清净的佛理,白天便远离人群。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等着远方覆釜山的僧人,预先打扫自己的房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僧人们从云峰中降临,来到我的杂乱的居所。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我们坐在铺草上吃松果,点燃香炉观看佛经。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燃着灯白天将要结束,敲起磬夜晚刚刚开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一旦悟到了寂灭的快乐,这一生都觉闲余安宁。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也不必再想归隐了,人生和世间都是空虚的。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饭:施饭食给人。覆釜山:山的名字,有此名的山不止一处,一说是荆山,在今河南灵宝,一说在长安。清净:佛家用语,指远离恶性和烦恼。

将候远山僧,先群扫弊(bì)庐。
弊庐:谦称自己的居室。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hāo)居。
蓬蒿居:长满了蓬蒿的居所,或言居所在蓬蒿中,自谦。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藉草:以草为铺垫物。这里指坐在铺草上进食。松屑:松子,松树的果实。一说为松花。此句意谓:高僧们不需要什么美食招待。

燃灯昼欲尽,鸣磬(qìng)夜方初。
磬:僧人所用的一种法器,做法事或诵经时,击而鸣之。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寂:寂灭,佛教用语,意为度脱生死,入寂静无为、涅檠再生之境地。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归:指弃官归田。身世:指人生和世间。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2、 傅东华选注;马卉彦校订.王维诗:崇文书局,2014.09:19
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
将候远山僧,先期扫弊庐。
果从云峰里,顾我蓬蒿居。
藉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
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

  全诗共十四句。开头的四句,是自写,写自己饭僧前的忙碌。饭僧成为王维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日,他所迎的是远道而来的高僧,故而特别地殷勤而隆重。“先期扫弊庐”,诗人提前打扫房屋,就为了等候这些远行而来的僧人。

  中间六句,写“云峰里”来的高僧。覆釜山的高僧们终于被盼来了。这些僧人们果然不同凡俗,他们的物质需求极低,却异常地虔诚,也异常地专注,除了看道书、诵佛经外,连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了。

  最后四句是写禅悟。“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二句,写其彻悟。诗人在与高僧们的交流中,享受空门、山林的幽寂之乐。参证了“凡所有相。皆是虚空”(《金刚般若经》)的禅宗要义,彻悟到真正的乐事乃寂灭与涅檗,明心见性,即事而真,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湛然常寂”的境界禅宗圆通静达的启悟。这也使其除去了一切世俗妄念的执,因此,现实中的生命与物质便空幻虚无而显得不重要了,生成了“思归何必深”的处世遇物的生存智慧。这样的收束,类似谢灵运诗的玄言尾巴。其实,王维诗中也有些这样的“尾巴”,因为他也太想将自己的禅悟禅悦直白地表达出来,并传达给世人。

参考资料:

1、 王志清撰;袁行霈主编;刘跃进副主编.王维诗选:商务印书馆,2015.04:218-2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入若耶溪

: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诗人在这首诗中之所以着意渲染若耶溪水色的清澈和环境的幽静,正是为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好静恶闹的情怀。

  一、二句,叙写作者乘着小船进入若耶溪。“轻”、“去何疾”和“已到”这几个字,传达出诗人由于舟行迅疾、将入佳境而激起的欢快、惊喜之情。三、四句,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甚至也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全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

  五、六两句,着意渲染清溪的幽静。但诗人并未把它写成一片死寂,而是以声音反衬寂静。诗人谛听着溪岸山岩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且饶有兴致地期待着山岩自己的回声。同时,他还感觉到在这清溪里说话,尽管暂时打破了深山溪谷的寂静;但话声一停,环境越发显得清静。环境如此幽静,使诗人深深感叹“事事令人幽”。此时,即将没入西天的夕阳,将一束淡淡的光辉洒落在这缥碧澄清的溪水上,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船桨,面对着夕阳,让全身沐浴在残余的阳光之中。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这一束射到溪中的夕阳光,却使这蜿蜒曲折的若耶溪,一路上都穿行在林荫蔽天的山崖之间的清静幽深境界如在眼前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滟滪堆

: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巨积:谓物品成堆。出水:出自水中。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háng)
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fù),神功接混茫。
倾覆:倒塌;翻倒。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lǎn),行止忆垂堂。
干戈:指战争。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764-7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浦别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在西风袅袅萧瑟的秋天里,到南面的水滨旁心情凄凉的分别。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放心前去不要再回头。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编著.《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11:221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01-902页

南浦(pǔ)(qī)凄别,西风袅(niǎo)袅秋。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别:分别,别离。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好去:放心前去。莫:不要。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编著.《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11:221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901-902页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情的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的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的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的《南浦别》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