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愁

临江仙·绿暗汀洲三月暮

: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7-118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8-99

绿暗汀(tīng)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gāo)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汀州: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篙: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bà)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luán)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灞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青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参考资料:

1、 陆林编注.宋词 白话解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7-1182、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8-99
绿暗汀洲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扬州。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参考资料:

1、 綦维整理.宋诗画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98-992、 林方直,王志民主编.宋词精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194-19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只追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近酒的人,就算他不喝酒,也未必能有什么成就!我喝了三杯后,渐渐地就觉得远离了尘世;喝光了一斗,更觉得把心头的不平都给浇没了!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我酒醒了又喝醉,喝醉了却又醒。屈原说自己“众人皆醉我独醒”,可真让人觉得憔悴可怜!他的《离骚》,读来读去也没什么意思,还是像爱酒的诗人阮籍那样痛饮美酒图一醉,才算是最好!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小学七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2、 李平收、 张耕.学生版《唐宋词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lěi)平。
情:人情,指好饮乃人之常情。纷华:纷扰的尘世浮华。块磊:即城垒,胸中的抑郁不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hún)无味,好个诗家阮(ruǎn)步兵!
灵均:屈原的字。读杀:读完。阮步兵:魏晋之间的著名诗人。

参考资料:

1、 谷向阳.中华古诗文规范读本(小学七分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2、 李平收、 张耕.学生版《唐宋词三百首》: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295页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
醒复醉,醉还醒。灵均憔悴可怜生。《离骚》读杀浑无味,好个诗家阮步兵!

  这是一首借酒浇愁感慨激愤的小词,盖作于金源灭亡前后。当时,元好问作为金源孤臣孽子,鼎镬馀生,栖迟零落,满腹悲愤,无以自吐,不得不借酒浇愁,在醉乡中求得片刻排解。这首词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产生的。

  词的上片四句,表述了两层意思。前两句以议论起笔,为一层,是说只近浮名而不饮酒,也未必有其成就。“浮名”即虚名,多指功名荣禄。元好问在金亡前后,忧国忧民,悲愤填膺,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乃尽弃“浮名”,沉湎面于醉乡。其《饮酒诗》说:“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馀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后饮酒》诗又说:“酒中有胜地,名流所同归。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因而称酒为“天生至神物”。此词上片第二层意思,便是对酒的功效的赞颂:“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磊平。”“纷华”,指世俗红尘。词人说,三杯之后,便觉远离尘世。然后再用“一斗”句递进一层,强表现酒的作用和自己对酒的需要。“块磊”,指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愁闷。词人说,用这种特大的酒杯盛酒,全部“浇”入胸中,才能使胸中的郁愤平复,也就是说,在大醉之后,才能暂时忘忧,而求得解脱。词人就是要在这种“醒复醉,醉还醒”即不断浇着酒的情况下,才能在那个世上生存。“灵均”以下三句,将屈原对比,就醉与醒,饮与不饮立意,从而将满腹悲愤,更转深一层。“灵均”即屈原;“憔悴”、“可怜”,暗扣上片“且看”句意。《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但屈原却不去饮酒,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以其独醒,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这里词人对屈原显然也是同情的,但对其虽独醒而无成,反而落得憔悴可怜,则略有薄责之意。

  因而对其《离骚》,尽管“读杀”,也总觉得全然无味了。“浑无味”,并非真的指斥《离骚》无味,而是因其太清醒、太悲愤,在词人极其悲痛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读来只能引起更大的悲愤;而词人的目的,不是借《离骚》以寄悲愤,而是要从悲愤中解脱出来,这个目的,是“读杀”《离骚》也不能达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所以只有饮酒了(像阮步兵那样)。以“好个诗家”独赞阮步兵,显然,词人在屈阮对比亦即醒醉对比之中,决然选中了后者,词人也走了阮步兵的道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四字令·拟花间

:
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玉屏水暖微香。听蜂儿打窗。
筝尘半妆。绡痕半方。愁心欲诉垂杨。奈飞红正忙。

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玉屏(píng)水暖微香。听蜂儿打窗。
玉屏:玉饰屏风。

筝尘半妆。绡(xiāo)痕半方。愁心欲诉垂杨。奈飞红正忙。
筝:古乐器。飞红:这里指落花。

眉消睡黄。春凝泪妆。玉屏水暖微香。听蜂儿打窗。
筝尘半妆。绡痕半方。愁心欲诉垂杨。奈飞红正忙。

  这首小令以轻倩之笔写出闺中少妇的一片春愁,是草窗词中别具风格的一篇。

  “眉消睡黄”,额黄模糊消褪,当是夜来辗转不寐,掩面流泪所致,其相思之苦可以想见。“春凝泪妆”,复写一笔。“春”字,是时令,是心怀,也映出姿色。“玉屏”句兰中所居带香艳气息。“水暖”承“春”字,写屏上所绘。“水暖微香”是侧写主人。以上三句意境是幽静的,闺房的温暖中透出清冷。结句一折,由静转而写动:“听蜂儿打窗。”“蜂儿打窗”带来阻不住、避不开的盎然春机,适令“听”者心绪更加黯淡。这句以动比静,透见主人公纷乱的愁怀。“打”字工巧,见出蜂儿似乎故意惹人的神情,极有生趣。

  美人在孤寂中认垂杨为相知,方欲上前诉说,不料但见杨花飘飘,那树儿早已自顾不暇了。“飞红正忙”是以 景结情,映射出女子心中的纷乱思绪。“奈”字与“欲”字呼应,描写心理活动极细致。此词从题材到意境皆神似《花间》,只是洗刷绮丽,以口语入词则远非故态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多惭恩未报,敢问路何长。
万里通秋雁,千峰共夕阳。
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
草露深山里,朝朝落客裳。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左右,诗人刘长卿结束了十年多闲居流寓生涯,以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题中的鄂州,在今湖北省鄂城县,是转运使署所在地。

  首联从御命赴任写起。“多惭恩未报”系泛泛铺垫之笔,主要是用以引出下句。“敢问路何长”,表面似乎在探问路途遥远实际寄寓对人生之路的探索。第二联承“路何长”写次岘阳馆所见之景。“万里通秋雁”句,也寄寓着诗人自己多年来宦海飘泊及此行中旅途劳顿之感。“千峰共夕阳”句,这里的“千峰共夕阳”,透露着旅途孤寂,只能跟千峰共赏夕阳之意。当然,此次赴任,诗人大可游山玩水、逍遥自在的,他在旅途中的这样劳顿孤寂之感,读者只能从他“路何长”一语中所透露的仕途坎坷之感中找到一点线索。第三联,缴清题目中的“怀旧居”。“旧居”有何可怀,诗中只字未道,可见此诗意不在独居。诗里略略点了一下现在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了,不过是想加强“路何长”的感慨。

  末联重道旅况,回应首联的“路何长”。诗人虽然说的是旅途跋涉的风霜劳顿,读者却可从中读出诗人回忆十数年的宦途,设想未来时的怅惆与踯躅。“敢问路何长”是这首诗的情感主线,诗人于其中融注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曾以“五言长城”自诩,尤工五律。这首诗运用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写景抒情,诗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为此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也指出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26-22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惜黄花慢·菊

: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处,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翦,飘荡愁觞。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得,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翦,飘荡愁觞。
一年最好:一本无“一年”二字。望:一本作“傍”。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粉靥金裳。映绣屏认得,旧日萧娘。翠微高得,故人帽底,一年最好,偏是重阳。避春祗怕春不远,望幽径、偷理秋妆。殢醉乡。寸心似翦,飘荡愁觞。
潮腮笑入清霜。斗万花样巧,深染蜂黄。露痕千点,自怜旧色,寒泉半掬,百感幽香。雁声不到东篱畔,满城但、风雨凄凉。最断肠。夜深怨蝶飞狂。

  《惜黄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十二句六平韵,下片十一句六平韵。

  “粉靥”三句,以人拟菊。“萧娘”是唐宋人对女子的泛称。元稹诗:“揄挪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诗。”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等句,皆是此意。此言菊花粉红色的花蕊恰如佳人脸颊上的酒涡;菊的花瓣又似美人身上金黄色的衣裙。盛开的菊花与女郎绣架上刺绣的花样是非常相似。“翠微”四句。言一年之中最迷人的是重阳佳节。词人说:那时我与友人同登高山,采下鲜艳的菊花,互相斜插在帽下发间,应景助兴。“避春”两句是说:菊花原想避开繁花似锦的春天,所以等到秋季才一枝独秀而盛开的;然而偏是天生丽质,在秋天开得千姿百态,与春日的繁花斗艳不差毫厘,甚至我在山间小径漫步时,也可以发现路两旁也悄悄地盛放着黄花。“殢醉乡”三句是说:眼前菊花虽美,却依然难解我心中的愁思,所以举杯销愁惟有杜康。但“举杯销愁愁更愁”,我潦倒醉乡仍是心似刀绞,那无穷的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上片重在写菊之形神,兼述自己的心情。

  “潮腮”三句,言菊的花瓣沾着清霜好像人湿润的笑靥。深黄色的菊花,虽是同一个名字,但品种繁多,拥有一花竞开,百品争艳之势。“露痕”四句。言词人清晨漫步菊丛,见菊花上露珠点点,更使人百看不厌。词人且捧起清泉灌浇黄菊,菊花也“投桃报李”发出阵阵幽香浸人肺腑。“雁声”四句,点出词人忧愁的原因,与上片结句遥向呼应。言词人虽能在田园中栽菊自娱,但最可恨的是远方亲人并无片字只语传来音信。而且城中又开始风雨交加,深夜里词人忧思难眠,担心园中的菊丛是不是会被这一夜风雨吹打得枝断、叶落、花零乱。下片强调好景不常。全词系咏本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酺·春雨

: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箨粉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寒意直透进厅屋之中。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得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蚧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因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已大如豆粒。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26-127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31-132页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pèi),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zhàng),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yán)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青玉旆:比喻新竹。旆,古代旗末燕尾状饰品。铅霜:指竹子的箨粉。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lǎo)妨车毂(gǔ)。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jiè)清羸(léi),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sǎn)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流潦:道路积水。兰成:庾信,字兰成。初仕梁,后留北周。卫蚧清羸:晋卫阶美貌而有羸疾。平阳客:后汉马融性好音乐,独卧平阳,闻人吹笛而悲,故称平阳客。青芜国:杂草丛生地。红糁:指落花。糁,米。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1/1 :第126-127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中华书局, 2009.7 :第131-132页
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
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毂。怎奈向、兰成憔悴,卫玠清羸,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糁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阕从暮春的雨景写到客中阻雨的愁闷,从视听两方面描绘,笔法细腻;下阕从雨阻行程写到落红铺地、春事消歇,抒归心似箭而难归去的无奈和惆怅。

  此篇在春雨迷蒙的意象中,点染人事。上片写春雨中的闺愁。开头三句写一宿春雨初歇,拂晓时烟雾弥漫,鸟儿刚刚睁开惺松的双眼,还未婉转啼鸣,此时,大地一片寂静。而昨日,风雨交加,鸟鸣高屋,一片喧嚣。这是倒叙法,将静与动、冷与热两相对照,以突出今日之“静”,为下面闺愁作了衬托。“墙头”三句,从“静”字展开,写墙头青布酒招已不飘扬,楼上玉人洗尽铅华,只有柳眼微睁,柳丝依依,脉脉含情。几笔景物素描,已将闺愁暗暗托出。“润逼琴丝”三句,进一步勾勒闺房景物──琴、枕、屏障、竹帘,都在春雨潇潇中蒙上了湿润,浸透了寒气,是泪湿?是心寒?闺中人的愁情就能在这闺房景物中。“虫网吹粘帘竹”一句尤妙,以物象描绘之细微,揭示了闺中人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之心境。“邮亭无人处”点出闺愁的原因──游子未归。“邮亭”古代驿站。“听檐声不断”五句,正面写出闺中人在春雨中的绵绵情思。她深夜不寐,听夜雨淅沥,檐水滴心,其情苦也。困乏时刚刚入睡,奈何又被“愁极”惊醒,梦中的相会是幸福的,然而又是短暂的,梦醒后,竟是“自怜幽独”。

  下片写春雨中的羁愁。开头两句写游子归心似箭,然而最令人忧虑的是雨水成潦,阻住车轮,无法还乡。羁留他乡,岂不愁煞得兰成憔悴,卫玠瘦羸,在等闲之时,在无可奈何之中,不更易使人伤心落泪。此处用典言羁旅之愁。卫玠,晋安邑人,字叔宝,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今南京)。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年二十七卒。时人谓“看杀卫玠”。“未怪平阳客”二句,又以平阳客在春雨潇潇中闻哀笛落泪事写羁愁。“平阳客”代指游子。“况萧索”以下四句,乃词意一大转折,说游子在春雨潇潇中泪落思乡,那么在万木萧疏、落红遍地、一片荒芜的深秋时返乡时,会如何呢?词中只以景物与感慨作答──家门外,桃园菽畦,荆棘丛生,如此苍凉景象,游子那有心情与友人秉烛夜游呢?此处结得突然,是转折中的顿挫,词意含蓄,将游子之羁旅也愁、归乡也愁,写得淋漓尽致。可谓“顿挫中别饶蕴藉”。

  陈振孙说:邦彦“长调尤善铺叙,富艳精工,词人之甲乙也”(《直斋书录解题》)。邦彦词的铺叙从此篇中可看出其特点是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开阖动荡,富于变化。

  邦彦善创慢曲。张炎《词律·序》言:“美成(周邦彦)诸人又复增渲慢曲、引、近,或移宫犯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大酺》则是美成所创之慢曲,双调,133字,前段15句,5仄韵,后段11句,7仄韵。后为者,以此为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月亮已经落下,城头上栖息的乌驴仍啼呜不已。我辗转难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院子里结着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我在回廊里徘徊,忧愁满腹,这种心绪能告诉谁人知道呢?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72页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82页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lán)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天仙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此调有单调、双调,唐人用单调,宋以后始有双调,此体为单调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韵。城乌:城楼上的乌鸦。“薄霜”句:谓清晨庭院里一层薄霜,凉意袭人,夏衣已不胜其寒。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无多愁,渐觉生衣不著身。”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侯清恒,李少辉注评.纳兰词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04:第472页2、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82页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这是一首表达相思和孤寂之情的词作。

  整首词前五句都是写景,对那位夜来无眠的愁人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通过愁人的耳之所闻,心之所思,身之所感等细节的描写,勾画出他此时的孤寂与无聊意绪。

  夏天的衣服想必是较为单薄的,而词人在内悲凉之中,似乎也忘记了更换衣物,就这样穿着单衣来到庭院中。此时此刻,词人唯觉得八中悄然黯淡,左右环顾,看红色的栏杆围绕四同,改言又止之下,只是叹了一句,心中这样的情怀不知有谁知道。纳兰调是含素的,而有时甚至略显晦涩。“心悄悄,红阑绕”,若是有人相伴,则不会到这样孤寂无期的境地, 即使失眠,也能同游庭院中,清设闲话,或仅仅是陪伴也好神。

  最后一句写情,将词中所酝酿的愁怨一下子抒发出来,令人动容。

  全词通篇都使用了词人最为擅长的白描手法,空灵自然,景情俱到,篇末点旨,但景情俱到。整首词显得格外空灵自然。在篇末,搁下一个或许已不需要回答的问题,将全词孤清寂寞意境推向了顶点。全词表达了词人相思孤寂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墨香斋译.纳兰词 双色插图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10:第282页2、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编.金瓶梅研究 第1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7:第259页3、 纳兰容若著.纳兰词 凡尘最美的情花:文汇出版社,2014.12:第23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凤栖梧·绿暗红稀春已暮

: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小桃红·春闺怨

:
玉楼风迕杏花衫,娇怯春寒赚。酒病十朝九朝嵌。瘦岩岩,愁浓难补眉儿淡。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
玉楼风迕杏花衫,娇怯春寒赚。酒病十朝怯朝嵌。瘦岩岩,愁浓难补眉儿淡。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
玉楼上春风拂动杏花衣衫,娇柔瘦弱的身体担心因迷恋春色而受风寒。借酒消愁十天有怯天喝得烂醉不堪。单薄消瘦。深深愁怨难排遣,懒得梳妆打扮,眉影变淡,粉香全消,首饰全减。眼前是愁雨纷落天地昏暗,在芳草铺遍江南的心上人什么时候能回来?
玉楼风迕杏花衫,娇怯(qiè)春寒赚。酒病十朝九朝嵌(qiàn)。瘦岩岩,愁浓难补眉儿淡。香消翠减,雨昏烟暗,芳草遍江南。
玉楼:华贵的楼阁。迕:风吹动。春寒赚:为春寒所侵袭。酒病:饮酒过多而病。嵌:深陷。岩岩:消瘦的样子。眉儿淡:指懒梳妆,没有画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

: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叠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美人的腰很细,脖子白而长,肌肤白嫩有光泽,鬓发重叠,十分厚密。她的眉毛像弯月,眼睛像明星,笑起来略带愁意。晚上精心妆扮以后,就连春天也比不上她那如柳枝般妖娆、如桃花般艳丽的美貌。

水纹簟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
美人在竹席上躺着,水纹映在青纱帐上,她的眼神也好似笼罩上了一层薄雾。她像一枝芙蓉花那样醉卧在竹席上,如此美好的夜晚却不能和心上人一起度过,她的脸上显得充满了恨意和忧愁。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

楚腰蛴领团香玉,鬓(bìn)叠深深绿。月蛾星眼笑微嚬(pín),柳妖桃艳不胜春,晚妆匀。
楚腰:泛指女子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蛴领:领项白而颀长。蛴,蝤蛴,木中的蝎虫,体白而长,以比喻女子颈项。见和疑《采桑子》注。团香玉:形容肌肤白嫩而有光泽。鬓叠:鬓发重叠,言其厚密。月蛾星眼:如弯月之眉,如明星之眼。笑微嚬:笑而略带愁意。嚬,通“颦”,皱眉头。柳妖桃艳:如柳枝妖娆,如桃花艳丽。不胜:比不上。

水纹簟(diàn)映青纱帐,雾罩秋波上。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chōng)忡。
簟:竹席。秋波:指女子的眼神。良宵:美好的夜晚。忡忡:忧愁的样子。《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