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曲

: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

参考资料:

1、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4

上苑(yuàn)桃花朝日明,兰闺(guī)艳妾(qiè)动春情。
上苑:即皇家的园林。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yán)边嫩柳学身轻。
新桃:一作杏。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yīng)
来去:指舞蝶来去。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何须逺(yuǎn)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逺,古同“远”。

参考资料:

1、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4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写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参考资料:

1、 (明)郑文昂.古今名媛汇诗:内府藏本,明:242、 (明)郦琥.彤管遗编:北京出版社,2000.01: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皇家园林里的桃花迎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中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红润的面色,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学到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的黄莺声声啼。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

注释
上苑:即皇家的园林。
新桃:一作杏。
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来去:指舞蝶来去。
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
逺(yuǎn),古同“远”。

参考资料:

1、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上林苑中游春时所见到的桃红柳绿莺歌蝶舞的美丽春景。诗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地写出了桃之娇艳和柳之纤细,又巧妙地暗喻了自己红润的面色和窈窕的身姿,以美景美人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比“林下之风”的自信精神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等的自信!“檐”,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 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参考资料:

1、 (明)郑文昂.古今名媛汇诗:内府藏本,明:242、 (明)郦琥.彤管遗编:北京出版社,2000.01:5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春游曲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当是作于长孙氏当上皇后期间,因为诗中提到的“上苑”本是皇家林园,又有唐太宗曾对此诗“帝见而诵之,啧啧称美”的记载。贞观初的某年春,长孙皇后在上苑游玩,写下了一首抒发她春游的欢乐心情的诗作。

参考资料:

1、 明)王昌会.诗话类编:直隶总督采进本,明代:2042、 宋协周,郭荣光.中华古典诗词辞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02:7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孙氏

生平无考。《全唐诗逸》收《浙江逢楚老》诗2句,出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楚老,疑即长庆、开成间诗人韦楚老。 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汉宫曲

: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晶莹如水的珠帘里月光皎洁,晃动着美女的身姿,赵家飞燕在昭阳宫侍奉君王。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欢乐歌舞后箫声中止,三十六宫清冷下来,宫女们感到秋夜的漫长。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7页2、 林德保,李俊,倪文杰.详注全唐诗(下册):大连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1818页3、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2:第360页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zhāo)阳。
水色帘:珠帘,因晶莹如水,故称。玉霜:白色的霜。一说指女子美好的容貌。流玉霜:谓月光皎洁如霜,流泻于地。赵家飞燕:即赵飞燕,为汉成帝妃子名,住在昭阳殿。昭阳:汉宫殿名,成帝时赵飞燕居之。唐人宫怨诗中常用汉宫以指代唐代宫殿。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掌中舞:在人掌上跳舞。相传赵飞燕可作掌上舞蹈。箫声绝:洞箫发出的旋律停了下来。三十六宫:许多的宫殿。三十六,不是确数。秋夜长:秋天夜晚时间长,也指人在寂寞之时,感到时间长。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7页2、 林德保,李俊,倪文杰.详注全唐诗(下册):大连出版社,1997年03月第1版:第1818页3、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西苑出版社,2004.12:第360页
水色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该诗以“飞燕”作意象,成功运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首句写景题咏意象明丽、境界高远,极言帘之洁白非凡,见飞燕得宠之盛。末句言一人专宠,三十六宫尽皆失欢。“秋夜长”双关,既与首句“流玉霜”相应,又言从此无春意也。

  这首诗通过赵飞燕的前后生活对比,概括了宫女的一生,年轻时凭借姿色容貌得以受宠,但最后红颜凋落便过着凄冷的生活,老死宫中,任凭秋夜漫长独自煎熬。通过这种景色与时光的描写烘托宫女的凄凉冷落的生活,在孤独绝望中度过漫长的岁月。以汉代唐,这是唐朝诗歌常用的借代手法,作者不露锋芒,在平淡的话语间以诗借古讽今,有着婉而多讽的艺术魅力。徐诗语言通俗晓畅,但却并不代表其诗作缺少艺术加工,流于平淡,事实上他的诗歌能够在平易的语言中见得波澜,诗篇里可以见到工于余韵的高超技巧。虽用语浅近,却造意新颖,饱含诗味。

  诗歌以曾以歌舞技艺赢得皇上宠爱的赵飞燕最后也因年老色衰而被打入冷宫, 度过其凄凉、寂寞难耐的漫长余生。更不用说那些众多而普通的宫女,不仅难以得到皇上的青睐征幸而且连平时见一面都难得,等待其的只能是最后老死宫中的凄惨遭遇。“三十六宫秋夜长”一句隐隐地道出了宫女们的怨恨之情以及诗人对其的同情之心,显得颇为含蓄蕴藉。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景物描绘既富有情致,又流畅明丽,成千古传颂的写景名句,至今为人所称道。此诗写的是宫中怨情,但却无一字议论和抒情,作者只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人承宠,各院凄凉”的景象,便把宫女们深长的幽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颇为婉转含蓄。以夺人之爱的飞燕比衬,才更见婕妤之哀。其他供电与得宠者所居之昭阳殿形成比照,隐喻失宠与得宠,加深了诗歌的形象化。

  该诗立意新警,显然是以汉代唐,采用曲笔手法。

参考资料:

1、 王育红.唐代宫怨诗歌及其情感表达[J].重庆社会科学,2010,032、 苏伟伦编著.新编唐人绝句(图文版):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第141页3、 周本淳.唐人绝句类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137页4、 王文坤.徐凝及其诗歌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获麟解

: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记载,传记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记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参考资料:

1、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4652、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01:3693、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麟(lín)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灵:灵异,神奇之物。《礼记》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昭昭:明白。《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记》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记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记》、《史记》、《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祥:祥瑞。

  然麟之为物,不畜(xù)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mí)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畜:饲养。恒有:常出现。类:相似。麋:也叫“驼鹿”或“犴(hān)”。然则:既然如此。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鬣:马颈上的长毛。果:确实,果然。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参考资料:

1、 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4:4652、 (清)吴楚材,(清)吴调侯编.古文观止新注: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01:3693、 (清)曾国藩编撰.曾氏杂抄 1:昆仑出版社,2002.08:178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教你欣赏古文观止名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1022、 江龙.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学生双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3、 (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古文观止: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5:1894、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0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宫词五首·其二

: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高入云天的玉楼,奏起阵阵笙歌;随风飘来宫嫔的笑语,与它伴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月宫影移,只听得夜漏单调嘀嗒;卷起水晶帘来,我似乎靠近银河。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pín)笑语和。

月殿(diàn)影开闻夜漏(lòu),水晶帘卷近秋河。
闻夜漏:这里指夜深。秋河:指银河。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别处的笙歌笑语,相形到自己这里的寂寞;第三句是夜深听漏难以入眠,最后一句写自己独自卷帘看天上的银河,极言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于言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淮南友人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xiē)芳洲。
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青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不待金门诏(zhào),空持宝剑游。
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这首五言律《寄淮南友人》可视为《白毫子歌》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但在淮南盘游的日子,却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对友人说,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并饱览了八公山胜景仙迹,对满山桂花飘香尤为叹赏,因以盘桓日久而忘归。

  在这首诗中,李白透出了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开始书剑飘零的生涯的抑郁心情。首句“红颜怨归国,春岁歇芳洲”,是个倒装句,说他春天去淮畔芳洲游憩归来后,自己才感到一种失落与隐怨。何以如此?“不得金门诏,空持宝剑游”。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虽向往自由自在的山川游历,却并未断绝仕途之念的矛盾心态:他热烈地追求自由与超脱,同时又希望重新得到大唐天子的重用。他仿佛对友人说,我又开始云游天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即为这次游踪的记录与传照,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诗的末尾又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乐事上来,一个“忽”字,很传神地反映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生涯。一个因字,表现诗人本放浪不羁,却因八公山中生机勃发的满眼桂树而难以自已的浪漫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秋

: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稀稀疏疏的小雨像是把天空洗过,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旷,初秋的气象令人意外的清新。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夏天的酷热就像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一去不复返,清风袭来犹如老友相逢。

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拿起酒杯对饮还没有喝,傍晚的花朵皱起来还未凋落。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秋收的粮食称重去买卖,谁会发觉这些是陈年的粮食呢?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16371页第11卷1012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
空旷:指广阔的地方。秋标:秋初,秋天开始。

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酷吏:指滥用刑法残害人民的官吏。故人:旧交;老友。

(zūn)酒酌(zhuó)未酌,晓花颦(pín)不颦。
樽酒:杯酒。颦:表示皱眉。

(zhū)(chèng)与缕雪,谁觉老陈陈?
铢秤:宋代以铢为最小计量单位的秤。二十四铢为一两。陈陈:指陈年的粮食。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第16371页第11卷10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