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早春长桥探梅作
南村古渡。况瀰漫野水,天寒日暮。傍溪桥、一树亭亭,未全放,多应雪欺风妒。
缟袂斜舒,倚修竹、佳人凝伫。正香浮月淡,梦醒参横,无限凄楚。
孤芳漫将愁诉。恨催人朝夕,头鬓非故。想纷纷、荣落何常,看身外浮云,眼前岐路。
潦倒情怀,拼一醉、难成佳句。遣磐金小蕊,莫也怪侬不语。
南村古渡。况瀰漫野水,天寒日暮。傍溪桥、一树亭亭,未全放,多应雪欺风妒。
缟袂斜舒,倚修竹、佳人凝伫。正香浮月淡,梦醒参横,无限凄楚。
孤芳漫将愁诉。恨催人朝夕,头鬓非故。想纷纷、荣落何常,看身外浮云,眼前岐路。
潦倒情怀,拼一醉、难成佳句。遣磐金小蕊,莫也怪侬不语。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
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 李跃忠 李红渊选评.西风吹梦.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91页2、 (清)纳兰性德著.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7页短焰剔(tī)残花,夜久边声寂。倦(juàn)舞却闻鸡,暗觉青绫(líng)湿。
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剔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青绫: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
天水接冥(míng)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冥蒙:幽暗不明。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 李跃忠 李红渊选评.西风吹梦.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91页2、 (清)纳兰性德著.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7页词人纯从个人角度出发,通篇吟咏其个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饰的将情感真实地凸显出来,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完整风格。正是这样由于厌倦官场,无心于仕途,感情的细腻处又受到太大伤害,身处边塞,不能安心入睡。纳兰填词就是如此地
上阙以夜为背景。夜深无寐,边声静寂时,挑灯孤守。“倦舞却闻鸡”反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纳兰性德反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倦舞却闻鸡”,表达出了词人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许睡意,却又天亮,在夜与非夜的短暂缝隙里,征人偷空梦里回家,醒时泪湿青帕,乡思可谓缠绵凄切。
下阙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了睡意朦胧中在梦的边缘游荡的情形,其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笔划到处,包揽无遗,沉郁而不见凝涩,全词“梦远轻无力”比喻精当,将无形的梦化作有形的时空距离来衡量,足见征人独守边地的凄苦恋家。作者胸中的离愁与款曲在迷离恍惚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一首词写作者在边地夜深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诗人的隐怨。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以浪漫之笔法出之,从梦中思念家乡来下笔不免落于常套,但却是以梦中去浣花溪寻觅诗圣的遗迹,真是诗人之想,诗人之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第117页2、 何雅苓评注.纳兰的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04月第1版:第221页3、 张少康主编.古词名家诵读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04月第1版:第10页4、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6页5、 人间菩提著.纳兰词集赏: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03:第163页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同样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时下垂的眉毛不如欢乐时上弯的眉毛好一样。被滞留在北国的庾信年纪未老,为何过早地开始伤心呢?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白色墙壁上落下月亮的余晖,竹影在窗棂间轻轻摇曳。相思的人独守空闺,直到乌鸦声起、清晓将至,月亮也落下来了,徒留一人对影凭吊。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6-372、 子艮.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2-07-01:38-39一种蛾(é)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yǔ)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一种:犹言一样、同是。蛾眉:此借指月亮。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的月亮。初弦:即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其时月如弓弦,故称。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弯。庾(yǔ)郎:即庾信,南北朝后周人,骈文写得尤好,著有《伤心赋》,伤其女儿与外孙相继而去时的悲伤。词人二十三岁丧妻,故以庾信自况。
素壁(bì)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素壁:白色的墙壁、山壁、石壁。斜晖:指月光。乌啼:乌鸦鸣叫。又下西楼:指月落。
参考资料:
1、 纳兰性德.纳兰词:凤凰出版社,2012-05-01:36-372、 子艮.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2-07-01:38-39这首词汪刻本有副题《对月》。从词中所抒写之情景看确是一首对月伤怀、凄凉幽怨之作。
词的上阕从“一种蛾眉”写起,一语双关,既是言月,也是言人。从月解,蛾眉,自然指蛾眉月。“下弦不似初弦好”说的是下弦月不若上弦月出现在满月之前,它出现在满月之后,故而残缺,虽同是蛾眉,却是寄了无限的哀伤;另下弦夜半后现,自是词人伤心难寐,辗转反侧思念旧人的时分,从人解,此处便是说那下垂的眉毛不如上弯的眉毛好,即愁苦之时的眉毛不如欢乐时的好,意思是说此时的离怀愁绪不如欢聚之快乐。而此处下弦也所暗指词人续娶的妻子官氏,初弦则暗指死去的卢氏,体现词人对官氏的不满和对卢氏的痛惜与怀念。词人如此作法,可谓婉曲而哀怨。“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庾信因《伤心赋》而著名,而词人二十三丧妻,此处以庾信自比,感慨自己虽未老去,却过早的伤心了。故自问“何事伤心早。”
词的下阕转以景语出之,化情思为景句,又含蕴要眇之至。“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这一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物象并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却带出了深长而清淡的意境:冷冷清辉,清清素壁,窗前竹影横斜,深浅摇曳,似人有无尽心事。纳兰性德似乎一辈子都为心爱之人委婉缱绻,“空房悄”便是词人对死去的妻子卢氏的追思了。“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听乌啼,看残月西沉,空对素壁,孑然影吊。想蛾眉何在,下弦月残独凭吊,自然不如上弦月时,共剪窗烛罢。然而房空人去,只有独自叹息了。此句应为通篇词眼,流露出词人的满怀愁绪。
这首词先是采用了联想和比喻两种艺术手法,用“蛾眉”、“下弦”、“初弦”等形象隐喻所思之人的情貌,清新而婉曲地表达了词人对所思之人的爱慕和怜惜。又自比古人,用庾信点出自己的哀痛和思念。而后以景语出之,化情思为景句,又含蕴要眇之至。结尾处又用“空房”、‘乌啼“、”又下西楼“等凄婉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寂寥与幽怨。
同时该词的特点是短小而精致深长,言辞清淡而意蕴深远,这表现为词人所用的意象都是冷色调意象,带出的意境清素而凄婉,渲染的氛围凄清冷寂,处处点化出词人的思乡怀人之愁。
参考资料:
1、 子艮.纳兰词:万卷出版公司,2012-07-01:38-392、 纳兰容若.纳兰词全编笺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07-01:443、 子艮.一生最爱纳兰词:沈阳出版社,2009-11-1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参考资料:
1、 刘琦 郭长海 吕树坤.清诗三百首译析.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5页落日松陵道,堤(dī)长欲抱城。
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松陵:指吴江。堤:指吴江县长堤。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塔:吴江东门外方塔。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引:长。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交旧:老朋友。把酒:拿起酒杯。
参考资料:
1、 刘琦 郭长海 吕树坤.清诗三百首译析.长春市: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5页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 章培恒.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4-127页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时间慢慢地流逝,各家各户的欢声笑语从四面八方隐隐传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在石桥上昂首而立的人却恍若置身世外,他凝望着天空,却把一颗明星当作月亮观看了多时。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598页千家笑语漏(lòu)迟迟,忧患潜(qián)从物外知。
漏:漏壶,古代计时仪器。迟迟:指时间过得很慢。潜:暗中,悄悄地。物外知:从时间流逝、外物变迁中感觉出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市桥:指作者家乡市镇中的桥。江南城镇多傍水为街,市中多桥。识:shí,在这里是认识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葛晓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46页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598页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诗人思绪纷纷。上句尽情渲染了除夕夜千家万户的欢迎气氛。“千家笑语”四字紧扣题目“除夕”,描写了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守岁迎春,欢歌笑语的气氛。人们感觉时间流逝得太快了,以至于不知不觉已到了深夜。诗人此时思绪连绵,独生忧患。“忧患”与“千家笑语”的气氛很不协调,而在这里却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贫富悬殊,除夕之夜,几家欢乐几家愁。诗人与家人团聚,本可以过愉快的除夕,但诗人却忧虑重重,这充分表现了诗人“众人皆醉吾独醒”的孤高情操和幽愤多思的性格。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这两句写诗人心中忧闷而产生的独特行为。上句的“悄立”二字,写诗人一人静悄悄地站在市桥上,用外形的静谧暗示内心的不平静。“人不识”三字,写出并不是人们不认识诗人,而是感叹那些欢歌笑语的人们不了解他心中的忧患。因而诗人感到更加孤独。下句是“悄立”的“延伸”,诗人心中的忧患无法排解,便独立一人到市桥上,长久伫立,凝视天上的一颗亮星。周围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似乎已经超然物外,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看多时”含蓄地回答了诗人“忧患”的内容。诗人感到星移斗转,岁月如桥下的流水,一去不返,联想自己,少负盛名,却怀才不遇,即将而立之年,功不成,名不就,穷途潦倒,贫病交加,愤激悲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诗人没有正面着墨去写忧思,而只是描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家家团聚、笑语声声的时刻悄立市桥上的特殊行为,从气氛的渲染和诗人默然无声凝视长空的形象给人一种感染。这样写,看似平淡,但含蓄深厚,把诗人的忧愁郁闷的’心情表达得更为深沉,更加强烈,也更有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的特色是言近旨远,意象鲜明,贴近生活,而又诗意含蓄,寄情远大,诉说的是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忧虑与感愤。
参考资料:
1、 朱枝富.悲愤愁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246页2、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81页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轻烟细雨,放眼望去,青色连绵不绝,没有尽头。一缕彩虹挂在树梢,残阳夕照,层峦叠嶂。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登临高处,我望断远行的路途。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暮云千里。河流日夜东流,我应把书信托付给双鱼带到她的身边。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133页轻烟雨小,望里青难了。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
清平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断虹:一段彩虹,残虹。树杪:树梢。残照:落日的光辉,夕照。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wú)。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双鱼:亦称“双鲤”,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的鱼形木板,常指代书信。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2、 纳兰性德,徐燕婷,朱惠国著.纳兰词评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01:第133页“烟轻雨小,望里青难了。”古代文人要写离别之情,总是会将情景设置在烟雨迷蒙、柳条拂面之中。纳兰这首词也不例外。烟雨蒙蒙中,放眼望去,满目青色,无边无际。好像词人此刻的心情,充满迷蒙。
虽然从这首词的字里行间可以推断出这是写离别之情的。但至于纳兰是为谁写的离别词,就不得而知了。从词句判断,应该是纳兰的友人。友人离别,站于迷蒙的细雨中,看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最终望不到友人的身影,想着友人此时应该走到何处。
一缕断虹垂树杪,又是乱山残照。”上片之见是时间的一个顺延,雨停之后,天边现出彩虹,在远处乱石上,夕阳残照,彩虹挂在树梢上。
尽管这首词并非纳兰的佳作,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出纳兰写词的风格。纳兰将每种景致都极致化,令自己的词成为一种艺术。这首《清平乐》的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则是抒情。
“凭高目断征途,暮云千里平芜。”登高望远,方能心胸开阔。纳兰这句词有着与自己以往词里没有的豪气干云。男儿气概在此时表露无遗,登高望断天涯路,前方征途漫漫,一眼看不到头,但是在眼前,暮云停驻,而云霞下面,则是千里的平原,草木丛生,犹如思念的荒地,长满了杂草。
“日夜河流东下,锦书应托双鱼”从这句词来看,似乎是要写给远方的爱妻,但从当时的情景来看,纳兰并未有牵挂着的女子。不过,不论这词是因何而作,也是纳兰将一番思念之苦,化作锦书,托送给双鱼,希望后世都能看到。
该词上片描写词人于塞上所见景色,下片依然写景,但更多的是抒情。全词不过是平淡乏味,但也可以表达出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容若著;聂小睛编.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第7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