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梳洗罢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63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mò)脉水悠悠。肠断白蘋(pín)洲。
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皆:副词,都。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蘋: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63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如果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江楼了。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失望情何以堪!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主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形象。“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这是很有道理的。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的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6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梳洗打扮后,在望江楼上独自依靠栏杆远望。成百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缓缓的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注释
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6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这三个字,把这个女子独居的环境,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吗?

  “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如果不是有这份心情在,她可能就会象温庭筠在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词中所说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了。“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江楼了。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详解见下)遥相呼应

  “过尽千帆皆不是”,写出了她希望与失望交替的过程。远处每有一船现影,她便引颈长望,心儿随着船的渐行渐近而渐渐紧张,希望也渐渐高涨,可是船到楼头无情地继续前行,当她意识到这并不是她等待的船儿时,她的失望情以堪!

  “斜晖脉脉水悠悠”,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候了,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肠断白苹州”,在愁情满怀、斜晖渐去的时候,女主人公的目光偏偏又遇到了他们当年分手的白苹州,这怎么能叫她不肝肠寸断呢?朱光潜认为“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因前几句已写出一个倚楼等待离人归来却一再失望的思妇形象。“斜辉”句景中有情,足以给人无限联想的空间,再以“断肠”涂饰,便一泻无余,神形俱失,遂成败笔。这是很有道理的。

  词是注重作家主观抒情艺术形式。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动自然,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苹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这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思妇的怨和恨,血和泪,深深地感动了作家;在这些似乎平静的字句中,跳动着作家真挚热烈的心。

  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头,点点的船帆,悠悠的流水,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寻味,有着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意境。这首小令,看似不动声色轻描淡写中酝酿着炽热的感情,而且宛转起伏,顿挫有致,于不用力处看出“重笔”。

  思妇题材写的人很多,可说是个“热门题材”,但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这也是个软题材,但这首小令不是软绵绵的,情调积极、健康、朴素。在有着绮靡侧艳“花间”气的温词中,这首小令可说是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别具一格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潘君昭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6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35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遣兴

: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jì)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世乱怜渠(qú)小,家贫仰母慈。
渠:他,指骥子。仰:依赖。

鹿门携不遂(suì),雁足系难期。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遂:不成。雁足: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huī)满,山河战角悲。
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战角:军中号角。

(tǎng)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傥:通“倘”,如果。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迟:延迟。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编著,唐诗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京华出版社,2011.05,第100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自读课本 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3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淮南友人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都市里的那个红颜知己为我而悲伤,我正青春年少,游谒四海,栖息在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等不到金门的诏书,空持宝剑海内周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海上的乌云迷失了驿道,江上明月也落下故乡的高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如今又来淮南作客,因为遇到幽静高洁的桂树而淹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xiē)芳洲。
红颜:年轻人红润的脸色。杜甫诗:“红颜白面花映肉。”青岁:指天宝七年春,与白毫子游历八公山。

不待金门诏(zhào),空持宝剑游。
金门诏:金门,汉宫门。这里指代朝廷。金门诏,即皇帝诏书。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47 .
红颜悲旧国,青岁歇芳洲。
不待金门诏,空持宝剑游。
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
复作淮南客,因逢桂树留。

  这首五言律《寄淮南友人》可视为《白毫子歌》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寻仙不遇,但在淮南盘游的日子,却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他对友人说,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并饱览了八公山胜景仙迹,对满山桂花飘香尤为叹赏,因以盘桓日久而忘归。

  在这首诗中,李白透出了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国、重新开始书剑飘零的生涯的抑郁心情。首句“红颜怨归国,春岁歇芳洲”,是个倒装句,说他春天去淮畔芳洲游憩归来后,自己才感到一种失落与隐怨。何以如此?“不得金门诏,空持宝剑游”。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虽向往自由自在的山川游历,却并未断绝仕途之念的矛盾心态:他热烈地追求自由与超脱,同时又希望重新得到大唐天子的重用。他仿佛对友人说,我又开始云游天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即为这次游踪的记录与传照,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整齐美观,音律和谐。诗的末尾又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乐事上来,一个“忽”字,很传神地反映了诗人行踪飘零的羁旅生涯。一个因字,表现诗人本放浪不羁,却因八公山中生机勃发的满眼桂树而难以自已的浪漫情怀。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妃

: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千年的斑竹林还是那么青翠,长伴着神娥,覆盖着青碧的流水。

蛮娘伴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田家少女的歌声正在秋野飘荡,山陵的竹叶上却染着点点红泪。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遥远的苍梧弥漫着凄凄别情,巫山蜀山的云雨只能在梦中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伴古龙。
幽怨的秋思吹上青苍的枫树林,凉夜的波间古龙在悲凄地长伴。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 主编.《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3012-3013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3513、 彭定求,等 编.全唐诗 7.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23904、 滕学钦 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09月第1版:53

(yún)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湘妃:舜的两个妃子,死后成为湘神,称为湘夫人。筠竹:斑竹。神娥:即湘妃,一作“秦娥”。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蛮娘:湘中村女。九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

离鸾(luán)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离鸾别凤:指舜葬于苍梧,二妃死于湘水中,并未合葬。烟梧:烟波浩渺的苍梧山。巫云蜀雨:借用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比喻舜与二妃相往来。

幽愁秋气上青枫(fēng),凉夜波间吟古龙。
青枫:一作“清峰”。吟古龙:即古龙吟。指松树形状如龙,被风吹,发出的声响。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 主编.《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3012-30132、 李小梅 选注.唐代情诗精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3513、 彭定求,等 编.全唐诗 7.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23904、 滕学钦 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今译.北京:中国书店,2010年09月第1版:53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此诗正如标题所揭示的那样,写的是神话传说中湘妃的不幸遭遇,以及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是一首爱情的赞歌,在写法上别具一格:不写生前的传说,而写死后的情感;不写悲剧的本身,而写悲剧的后果;不写悲剧的过程,而写悲剧的气氛。由此而创造出另一个自然世界与情感世界,使读者有如闻如见的亲身感受。

  一开篇诗人就以饱蘸情感和具有丰富想象的诗笔写道:“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神娥盖江水。”其中,“千年”、“长伴”、“老不死”说明时间的久长而爱情之花永不凋谢。二妃本来因痛哭而死,但“死”并非爱情的终结,相反,真正的爱情将永世长存,其凭证便是永远年轻的“筠竹”。此竹不仅永世永生伴随着“神娥”,而且由于滋生繁茂,甚至覆盖了整个湘江的流水。用语貌似夸张,实写爱情的巨大能量。这里,诗人从最具神话色彩的斑竹写起,是因为斑竹是湘妃洒泪而成,是爱情生死不渝的历史凭证,所以最能显示出这一故事的神髓。接着的“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二句由写湘妃转入写虞舜葬地。前句以动喻静,通过耳之所闻来形容九疑山之高大宽广及其深邃寂静。“蛮娘”、“吟弄”、“九山”、“静绿”等意境使人自然联想到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之后的“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二句承前,写湘妃与舜两地睽隔,只能在梦中相见。舜葬苍梧,妃死湘水,两地相距虽不甚远,但峰峦隔阻,还有云山雾障。在此无可奈何之际,只有象巫山神女那样,梦中能得一见了。其中,“遥相通”说明二人心心相印、情感相通。结尾的“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二句转写湘妃。此诗以咏湘妃为主,所以结句与开篇相照应,极写湘妃死后的悲痛与孤寂。“巫云蜀雨”虽可一面,但大量时间却忍受着死别的熬煎。其难以排遣的愁怨仿佛云雾烟霭一般,凝聚于洞庭湖宽广的空间。当秋日来临之际。更增添了其悲痛的气氛,有如《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幽愁秋气上青枫”一句的情感容量便包含了《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凉夜波间吟古龙”一句运用“龙”这一意象创造了悲剧气氛。其中,“凉夜”乘“秋”而言,凉,既是体肤之感觉,又是心理的感受与环境的悲凉。

  全诗仿《楚辞》而作,歌咏古事,构思精巧,动静结合,画面灵动,极幽清凄迷,描绘出一幅清幽而又绚丽的画面,通过写生离死别的爱情来寄托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对“湘妃”这一悲剧的认知。在用词上,“寒空”、“幽愁”、“秋气”、“凉夜”等具有冷色调的词汇既突出清幽的情境,又为这首浪漫的诗作添上扼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闵泽平 编著.李贺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355-3572、 宋绪连,初旭 主编.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692-6943、 唐·李贺 著;张强,田金霞 解评.李贺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06月第2版: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上曲

: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由于大汉无灭匈奴之计策,至使匈奴进犯至渭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离长安不远的五原,就驻扎着胡人骄悍的兵马。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将士们受命西征,大军横行于阴山之侧。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攻下了盛产胭脂的燕支山,使胡人惊叹:失我燕支山,使我妇立无颜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汉兵转战万里,大获全胜。回渡黄河,凯旋收兵。从此休兵,胡汉人民都乐其太平。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茫茫瀚海,沙浪寂寂,萧条万里,和平安静。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wèi)桥。
大汉句:谓中原汉族政权对付匈奴实在没有办法。大汉:汉朝,实指唐朝。中策:中等之策。渭桥,汉唐时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五原:唐郡名,在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史称颉利曾建牙于五原之北,常骚扰唐边境。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西极:汉唐时之长安以西的疆域。阴山:在今内蒙古境内,东西走向,横亘二千余里。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燕支,亦作焉支。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名,因产燕支草得名。燕支草可作染料,匈奴妇女用以化妆。山在今甘肃省山丹县境。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萧条清万里,瀚(hàn)海寂无波。
萧条:平静之意。瀚海,亦作翰海,指大漠。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4-176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

  “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此诗一开篇借用汉武帝历史典故、借汉喻唐的修辞手法,以铺叙方式描绘出一幅大汉无中策、匈奴侵犯入境的景致,加倍形容战况非常危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无中策”、“犯渭桥”起烘托气氛之意,点明题旨,升华主题,为下文作铺垫。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紧扣上文,主要介绍战况相当危急,战事一触即发,讲述匈奴驻扎离长安不远的五原,以“秋草绿”“一何骄”突显匈奴趁草茂马壮之时侵犯中原,直逼都城长安。

  “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描绘一幅战将们受命西征、报家为国的壮丽景致,明写汉军战将西征,横行阴山,实则写贞观三、四年间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出征平定突厥离叛之事。

  “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借用汉使骠骑将军的典故,写汉军征途所向无前,恃勇锐冲锋出战,大败匈奴军,让匈奴人叫苦连天,暗寓出诗人歌颂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突厥离叛的煌煌武功,与此同时,以借古鉴今为警戒,提醒唐玄宗要重视边防。

  “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讲述汉军渡黄河、临瀚海、战胜休兵后,胡汉人民处处平安无事,突显出战争残酷与和平民安的鲜明对比,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描绘出一幅平息匈奴侵犯、百姓安乐如瀚海无波的景致,而“萧条”、“清”、“寂”、“无波”点染出边塞秋景,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萧煞悲凉之意,起到照应上文,着重渲染出诗题“塞”,渲染气氛,制造声势。“犯渭桥”、”“征西极”、“乐事多”,是全诗的脉络。

  此诗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又充溢着边塞秋景萧煞悲凉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唐太宗委任李靖等名将平定匈奴离叛的祝颂之意,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论李白的黄河绝唱: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咏雨·其二

: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阴阳混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梅雨洒在稻田里。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新流加旧涧,夜雾值得早上的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雁潮湿出行没有顺序,花加上颜色更加鲜艳。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披露着衣襟玩弄着五弦。

参考资料:

1、 咏雨(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作者:李世民(唐代).中华诗词网..[引用日期2014-09-28]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绿:绿色。野:田野。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

新流添旧涧,宿雾(wù)足朝烟。
宿雾:即夜雾。足脚。朝烟:指早晨的炊烟。

(yàn)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沾色:加上颜色。更鲜:更加鲜艳。

对此欣登岁,披襟(jīn)弄五弦。
登岁:指丰年。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五弦:为古代乐器名。

参考资料:

1、 咏雨(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作者:李世民(唐代).中华诗词网..[引用日期2014-09-28]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卷一.国学原典·集部.[引用日期2014-09-2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