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九龙潭

: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此诗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众多的公主后妃在山洞间游玩,想必灰暗的山石会为之光彩四射。前半句是动景映静境;后半句一涧对一峰,高低相形,气势突现。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想象奇特、描写夸张,“双凤”是指自己与太平公主。“九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此地为九龙潭,作者想象着能在水中见到蛟龙倒腾,不过,她本人也就是一条真龙了。颈联“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从颔联的写宏观之景转而写微观的细小事物,从潭心含九龙化为酒中浮竹叶,衔接自然奇巧。竹叶美酒,芙蓉玉杯,皆华美之物,皇室的高贵和奢靡尽显在小小的杯酒中。尾联笔锋陡转,“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检验回顾一下,家乡山水的风景,只有风吹动松树的声音是相同的。很平实的语句,很质朴的思绪情感,或许作者在作此诗句的时候是有一种思乡的淡然的情绪。身在政治的阴谋权诈中,她还所剩下无关权力和斗争的东西很稀少了,因为她的生命已经充斥着权杖和百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简析

  此诗是武则天与女儿太平公主一起游九龙潭时写的游乐诗。首联“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众多的公主后妃在山洞间游玩,想必灰暗的山石会为之光彩四射。前半句是动景映静境;后半句一涧对一峰,高低相形,气势突现。颔联“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想象奇特、描写夸张,“双凤”是指自己与太平公主。“九龙”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此地为九龙潭,作者想象着能在水中见到蛟龙倒腾,不过,她本人也就是一条真龙了。颈联“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从颔联的写宏观之景转而写微观的细小事物,从潭心含九龙化为酒中浮竹叶,衔接自然奇巧。竹叶美酒,芙蓉玉杯,皆华美之物,皇室的高贵和奢靡尽显在小小的杯酒中。尾联笔锋陡转,“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检验回顾一下,家乡山水的风景,只有风吹动松树声音是相同的。很平实的语句,很质朴的思绪情感,或许作者在作此诗句的时候是有一种思乡的淡然的情绪。身在政治的阴谋权诈中,她还所剩下无关权力和斗争的东西很稀少了,因为她的生命已经充斥着权杖和百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武则天

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5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长安早春

: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建国立都对应着东井星宿,城池从北辰处开始延伸。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百姓们都在歌颂太平盛世,共同沉浸于正月欢乐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黄山树上的冬雪已经化尽,黑水渡口坚冰也已消融。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金沟边青草丛生如迎春到,香花开放陪伴玉楼美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眼前无数鸿鸟在空中飞翔,黄莺频频传来美妙歌声。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什么时候能在科举中登第,回家还赶得上柳条清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22、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开国:指建国立都。维:连结。一作“移”。东井:星宿名,位处银河之东,也称井宿。维东井,指唐都长安与东井对应。起:一作“对”。北辰:指北极星。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yín)春。
咸:全,都。建寅:指夏历正月。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雪:一作“云”。黄:一作“青”。黑水:此指渭水。津:渡口。一作“滨”。

草迎金埒(liè)马,花伴玉楼人。
金埒:指用金堆成的矮墙。伴:一作“醉”。玉楼:华丽的楼。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鸿渐:谓鸿鹄飞翔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歌:一作“声”。

何当桂枝擢(zhuó),还及柳条新。
桂枝擢:喻指科举及第。还:指归家。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22、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此诗是命题写景之作,亦是试律诗的主要题材之一。首二联从正面破题,但并非直接点破,而是以“东井”“北辰”破“长安”,以“建寅春”破“早春”,且同时总起全诗。三联承写诗题中的“早春”二字,描写冰消雪融之景。四联具体描摹的是早春时节,草长花开之景,且又加入了人们游春的活动。“迎”“伴”二字都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花草以人格色彩,使它们显得如此有情、可爱。相对于四联主要描写植物,五联描写的却是春天动物的活动。此联上句是远景的描述,下句由视觉转入听觉,描写了黄莺的啼鸣。末联表面上仍写春色,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早日登第出仕,以有所作为的理想和抱负,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融上人兰若

: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山上寺院屋内挂着僧衣,窗外没有人影,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各种鸟儿飞来飞去。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沿着山路往回走,消磨了半个黄昏,却突然听到晚钟声悠悠传来,仿佛与这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了一片。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杂诗三首 / 杂咏三首

: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第125页2、 董乃斌编选 .董乃斌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11:第79页3、 刘学锴等著.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唐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70页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zhuó)花未。
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参考资料:

1、 (唐)王维著;陈贻焮选注.《王维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第125页2、 董乃斌编选 .董乃斌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11:第79页3、 刘学锴等著.中华古诗文赏析丛书《唐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第70页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唐诗选注上、下 》:北京出版社,1978-09:第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深院

: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参考资料:

1、 《唐诗通》,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8月1日版,第603页

鹅儿唼(shà)(dié)栀黄觜(zuǐ),凤子轻盈腻粉腰。
鹅儿:指鹅雏。唼啑: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也指鱼或水鸟吃食。栀黄:栀子一般的黄色。凤子:粉蝶的爱称。 轻盈:这里指粉蝶轻盈飞舞。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下帘:放下遮日的软帘。 昼寝:白天睡觉,这里指午睡。

参考资料:

1、 《唐诗通》,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8月1日版,第603页
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
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

  “深院”之“深”,似乎不仅是个空间的观念,而且攸关环境气氛。一般说,要幽才能“深”,但诗人笔下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闹春的小景:庭院内,黄嘴的鹅雏在呷水嬉戏,美丽的蛱蝶在空中飞舞,红色的蔷薇花与绿色的芭蕉叶交相辉映。作者运用“栀黄”、“腻粉”、“红”、“碧”一连串颜色字,其色彩之繁丽,为盛唐诗作中所罕见。“栀黄”(栀子提炼出的黄色)比“黄”在辨色上更加具体,“腻粉”比“白”则更能传达一种色感(腻)。这种对形相、色彩更细腻的体味和表现,正是韩诗一种特色。诗中遣词用字的工妙不止于此。用两个带“儿”、“子”的缀化词:“鹅儿”(不说鹅雏)、“凤子”(不说蛱蝶),比这些生物普通的名称更带亲切的情感色彩,显示出小生命的可爱。“唼喋”(shà zhá煞扎)、“轻盈”一双迭韵字,不但有调声作用,而且兼有象声与形容的功用。于鹅儿写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末句则将“红蔷薇”与“碧芭蕉”并置,无“映”字而有“映”意。(一本径作“红蔷薇映碧芭蕉”,则点明矣。)凡此种种,足见诗人配色选声、铸词造句的匠心。

  看到这样一幅禽虫花卉各得自在的妙景,真不禁要问一声:“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了。但这境中不是真个“无人”,“深院下帘人昼寝”,人是有的,只不过未曾露面罢了。而正因为“下帘人昼寝”,才有这样鹅儿自在、蛱蝶不惊、花卉若能解语的境界。它看起来是“无我之境”,但每字每句都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他对这眼前景物的热爱。同时,景物的热闹、色彩的浓烈,恰恰反衬出庭院的幽静冷落来。而这,才是此诗经得起反复玩味的奥妙之所在。

  这种热烈的外观掩饰不住内在的冷落的境界,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衰落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的心境。韩偓在唐末是一个有气节操守的人,以不肯附“逆”而遭忌,在那种“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这样的“深院”似乎也不失为一个逋逃薮。读者不当只看到那美艳而平和的景致,还要看到一颗并不平和的心。那“昼寝”的人大约是中酒而卧吧。也许,晏殊《踏莎行》的后半阕恰好是此诗的续境:“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27-132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河渎神·孤庙对寒潮

: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雨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雨桡,泪流玉箸千条。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ráo),泪流玉箸(zhù)千条。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谢娘:此处指船娘。兰桡: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玉箸: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xiāo)索,离魂何处飘泊?
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