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峰二首

: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支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天;胡地的天空旷远苍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

汉垒(lěi)青冥(míng)间,胡天白如扫。
汉垒:汉军营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胡天:指胡人地域的天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忆昔霍(huò)将军,连年此征讨。
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此:一作“北”。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豺狼塞瀍(chán)洛,胡羯(jié)争乾坤。
瀍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胡羯:指北方少数民族。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青阳门:晋宫门名。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天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天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2、 《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上登上百丈峰,远眺那燕支山道。
高山上,汉兵遗留下来的堡垒高耸入云支;胡地的支空旷远苍茫。
遥想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征讨匈奴。
匈奴终究没能灭绝,这孤寒的高山空自承受着这些纷乱的事实。
如今只见大雁高飞而过,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慨伤怀

晋武帝轻忽继承人的培养和选拔之事,没有废除惠帝;惠帝登基后,晋朝终于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中原地区豺狼当道,胡人常常南下入侵。
全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胡人们妄自称尊。
现在白庭地区还冲着青阳门的方向。
名利之场的事是不值得去追问的,且看那晋朝的君臣,无非都与草根同朽罢了。

注释
百丈峰:山名,在今甘肃武威。
燕支:山名,亦名焉支山,古时在匈奴境内,位于今甘肃山丹东。唐白《昭君》诗之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王琦注引《元和郡县志》:“燕支山,一名删丹山,在丹州删丹县南五十里。东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祁连同。”
汉垒:汉军营垒。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支。《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支。”王逸注:“上至玄冥,舒光耀也。所至高眇不可逮也。”
胡支:指胡人地域的支空;亦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霍将军: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
此:一作“北”。
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此代指唐时突厥等北方民族。
草草:骚扰不安的样子。
唯见:一作“唯有”。
晋武轻后事:晋武,即晋武帝司马炎。
惠皇:晋惠帝司马衷,司马炎之子。他即位后,贾后乱政,导致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之祸。
瀍(chán)洛:瀍水和洛水的并称。洛阳为东周、东汉、魏、晋等朝都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处瀍水两岸、洛水之北)。故多以二水连称谓其地。此指中原地区。
胡羯(jié):指北方少数民族。
五原:关塞名。即汉五原郡之榆柳塞。又作“五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白庭:匈奴单于之庭。在今甘肃民勤北。
青阳门:晋宫门名。
朝市:朝廷与市肆,泛指名利之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98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登百丈峰二首》当作于唐玄宗支宝十一载(752年)至十二载(753年)间。支宝十一载(752年)秋冬之际,高适经人引荐入陇右和河西两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中充任掌书记之职。高适先到了武威,再去陇右节度使管辖的临洮。这组诗当作于高适在武威之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等.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2:88-9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登上百丈峰的所见、所思,境界阔大而高迈。第一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百丈峰所见到的营垒、胡支雄壮苍凉的景象,并联想到昔日的战争以及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诗人登山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百丈峰的山景,而是曾经为匈奴长期占据、汉兵多次征讨的燕支山,可见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不为游览,而是想要观察边疆关隘的地势,思索文治武功的才略。

  “汉垒青冥间,胡支白如扫。”有感慨昔日战阵已不在,如今胡兵仍猖撅之意。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诗人思前想后,对霍去病征伐匈奴的赫赫功勋不由感慨良多。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诗人思接千古,看到北方继匈奴而后,又有羌、突厥等为祸中原,非兵戈所能平夷,因此多少征战都是徒耗国力而已。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面对自然界的从容与亘古不变,诗人更感到那几多征讨,几多纷扰,如今都湮没了,顶多留下记载。

  全诗先写登山所见,遂由故垒胡支中联想到昔日的战争,诗人自然想到这些战争对边塞的意义,追今抚昔后,结论是:“徒草草”而已,最后面对永恒的自然,诗人更感到困惑,只能在一片疑虑中,悲哀地结束诗章。诗人在《塞上》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并充满信心地提出“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可以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方法之一。如今诗人面对“霍将军”的“连年此征讨”而“匈奴终不灭”的现实,不由陷人了新的彷徨。目睹‘“鸿雁飞”之景,诗人囿于积极用世的功利心态的枷锁,并没能体悟到顺其自然的妙处,只是陷入更艰苦的徘徊和思索之中。回首当年的几多征伐,如今纷扰依然,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久居塞外,与边疆人民有过密切接触,因而对边疆事务体察入微,往往更能觉人所未觉。这首诗堪称是诗人怎样对处理边疆纠纷,以求长治久安之策的深深思考,因此此诗的政治意义与其文学意义一样光耀诗坛,横亘边塞。

  第二首诗由上文对边疆守御的思考,由此而及晋朝在胡人的入侵中灭亡的史实,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和过程,深深感叹内政不修则外虏入侵,并以此讽喻时局。

  “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诗人对晋国国灭,遭逢大难,感到痛惜。

  “豺狼塞瀍洛,胡羯争乾坤。”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原因,正因为内政混乱,才导致国力衰微,游牧民族才得以长驱直入

  “四海如鼎沸,五原徒自尊。”诗人指出政权衰弱则人民如待宰的羔羊,任由人侵者宰割。这是胡人入侵所造成的悲惨现实。

  “而今白庭路,犹对青阳门。”诗人居安思危告诫当局者。

  “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诗人总结晋朝灭亡的教训,指出了那些只顾一味争名夺利者的可鄙可悲的下场。

  全诗分析了晋朝破灭的原因、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潜伏的危机,最后诗人对追求名利的人提出批评。后来李唐王朝为后梁所覆灭,中国进入五代十国这一与南北朝一样的混乱时期。这首诗竟成了大唐王朝不幸的偈语,这或许是诗人所始料未及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8-1092、 《超值典藏书系》丛书编委会.唐诗一万首精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2:7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2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画石

: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画面中一块古老的石头上长满青苔,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在画上充分表现了出来。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忽然遇上女娲炼石补天,哪里知道分铢不能得用?

苍藓(xiǎn)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藓:青苔。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zhū)补上天。
非常用:指补天的用处。分铢:一分一铢,形容非常少。

苍藓千年粉绘传,坚贞一片色犹全。
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刘商,诗人兼画家。他本人爱画松石树木。这幅题诗的画,也许就是刘商本人的创作。根据诗作的内容,作者是用这一诗一画来表现自己的精神境界,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能施展的悲愤。

  开头两句写画石本身,相当于一般抒情诗中的写景。“苍藓千年”与“坚贞一片”是“千年苍藓”与“一片坚贞”的倒文。这两句的大意是:一块古老的长满了青苔的石头出现在画面上,它那一片坚贞的内质,通过画上的设色充分表现了出来。既赞石,又赞画,亦即自赞。神完气足,犹如累巨石于高冈,为下文的反跌蓄势。

  前两句借画说石,后两句便只就“石”生发。它没有顺着上文说下去,却以“那知”二字拗转笔意。“那知忽遇非常用,不把分铢补上天!”感叹突如其来,如石破天惊,出人意表。就“石”来说,其“非常之用”,即不同寻常的用途,便是“补天”了。“补天”,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淮南子》、《列子》中都有记载。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缺口,造成了很大的灾难。于是,有一个名叫女娲的神炼制出五色石,补好了天上的缺口。因此后代诗人常把炼石补天作为整顿乾坤、挽回颓势的非常之举。而作者却生感叹:遇此“补天”机会,却分铢不能得用,如杜甫所谓“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者,谁为其人呢?两句借天上映喻人间,借石头比拟自身。上下两联一起一跌,相反相成,构成一幅完整的贞士不遇图,完足作者本意。

  《画石》一诗,明写处画是宾,石是主;暗喻处则石是宾,人是主;天上是宾,人间是主。章法井然,余地宽阔,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4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望皖公山

: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秀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奇特的山峰,奇特的云,相映成趣,满山的秀木郁郁葱葱,秀色无边。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清爽无云的皖公山,巉峻陡峭的山岭,特别中我心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独自一人在沧江上游玩,整天都提不起兴趣。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但是由于钟爱此山,如何才有求取仙法的途径?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皖公山,我已经对你倾心,但是,还不是流我在这里的时候。我们签个约定。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等我丹药炼成,我将在此地归隐,陪你,永远陪你!

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
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
独游沧江上,终日淡无味。
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
默然遥相许,欲往心莫遂。
待吾还丹成,投迹归此地。

  此诗当作于安史之乱以前,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曾经一度迷恋于炼丹。

  此诗一路平平道来,好像和老朋友唠嗑一样,情绪也是一波三折,味道浓郁。一开篇既是两好句:“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可以看出李白真的很喜欢此地。

  “巉绝称人意”这句曾经被亲临此地的陆游倍加赞赏,认为是绝佳的诗句。“默然遥相许”,更是把李白喜爱此地的心情表露无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春天来临,堤边杨柳吐出新芽;回想起和友人相约的时光。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草木自己是没有感觉的,他们的生死荣枯自有时节决定。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山北的景象如旧,我还在岸边日日思念着你。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我们还没有在兰亭相会,我只能独自在这里空吟禊诗。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期:相约。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定:究竟。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fú)(xì)诗。
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之《兰亭集》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 三湘有怀

: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62、 徐中舒 等.汉语大字典.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598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1

柳絮(xù)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三湘:一说潇湘、资湘、沅湘。这里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全唐诗》校:“到,一作‘在’。”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逐:随,跟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862、 徐中舒 等.汉语大字典.武汉、成都: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15983、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1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一首贬谪者之歌。王八员外被贬长沙,因事谪守巴陵的作者给他送行。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政治上都怀才不遇,彼此在巴陵夜别,更增添了缠绵悱恻之情。

  这首诗首先从诗人告别洛阳时写起:“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暮春时节,柳絮纷纷扬扬,诗人怀着被贬的失意心情离开故乡洛阳,在梅花盛开的隆冬时分,来到三湘。这里以物候的变化暗示时间的变换,深得《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遗韵。开头两句洒脱灵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忽、离合无常的感觉。回想当初被贬的情景,诗人不胜感慨,此时友人王八员外也遭逢相同的命运,远谪长沙,临别依依,感慨万端:“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第三句所说“世情”,可包括人世间的盛衰兴败,悲欢离合,人情的冷暖厚薄等。而这一切,诗人和王八员外都遭遇过,并都有过深切的感受。命运相同,相知亦深。世情如浮云,更添离情缱绻缠绵,有如流水之悠长深远。结句比喻形象,“空随”二字似写诗人的心随行舟远去,也仿佛王八员外载满船的离恨而去。一个“空”字,委婉地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而又恋恋不舍的深情。

  唐人抒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的诗作很多,可说各抒其情,各尽其妙。这首诗以迁谪之人送迁谪之人,离情倍添愁怅,故沉郁苍凉,情致深幽。一结有余不尽,可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6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自洛之越

: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向谢灵运致敬作个长揖。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姑且享受杯中美酒,为什么要计较世上功名?

参考资料:

1、 王亚玲主编.中华诗词实用大百科:长春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350页

(huáng)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遑遑:忙碌的样子。出自《列子》“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荣”。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

(piān)舟泛湖海,长揖(yī)谢公卿。
扁舟:小舟。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论:计较。

参考资料:

1、 王亚玲主编.中华诗词实用大百科:长春出版社,1995年01月第1版:第1350页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诗头两句回顾自己的过去。“遑遑三十载”,诗人此时四十一岁,自发蒙读书到举成数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中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本来是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厌烦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从他在洛阳与公卿的交往看,仍在继续谋求出仕。但是,半年多的奔走毫无结果,以致诗人终于厌烦,想到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扁舟泛湖海”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

  诗人乘船从洛阳出发,经汴河而入运河,经运河达于杭州(越中)。诗人计划要游太湖,泛海游永嘉(今浙江温州),因此湖海并没有叙述过多。公卿,指达官显贵。古代百姓见公卿要行叩拜的大礼,而诗人告别他们却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作个大揖,表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气概。诗人“长揖谢公卿”表现的是他一生为人傲岸。诗人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公卿摇尾乞怜,因此李白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且乐杯中物”是借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末尾两句暗用张翰的话:“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晋书·文苑·张翰传》)大意说:“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这也是愤激之辞。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希望像鸿鹄那样搏击长空,一展宏图。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

  这首诗词诗人原本满腹牢骚,但表达时处处自怨自艾,而流落不偶的遭际却不言自明。中间两联扣题,实写自洛赴越,把洛阳与吴越联系起来。中间两联意思连接很紧,首尾跳跃很大。首联总结自己勤勉失意的一生,尾联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诗人辞别洛阳前往吴越,目的纯粹是为了去寻求名山佳水,想在自然山水中忘掉世俗,找到归宿。孟浩然虽然一生布衣,但心中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却干净利落地摈弃尘俗,不论功名,是他特定时期真实心情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岂是行路风与尘 实为世道多艰辛——孟浩然《自洛之越》赏析,高青,语文教学之友,2012-02-08,20页2、 王克俭主编.王维 孟浩然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第77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