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相疑行

: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生为七尺男儿却一生无所成就,如今满头白发,牙齿将要脱落,实在值得惋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回想当年我献三大礼赋于皇宫,为皇帝所赏识,自己也奇怪竟一日之间便声名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集贤殿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像堵墙,争相观看我在中书堂下笔应试文章。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以往的时候以文彩惊动君王,而如今却因饥寒交迫奔走在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晚年时把自己的真情托给年轻的同僚,而他们却当面推心置腹,背地里把我嗤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告知你们这些世俗的世间小儿,我无心与你们争竟好恶,请不要相互猜疑于我。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男儿生无所成:意谓男子汉大丈夫生活在世上无所成就。皓白:纯白,洁白。落:脱落。真:实在,的确。可惜:值得惋惜。

白献三赋蓬莱(lái)宫,自怪一日声烜(xuān)(hè)
白:回想。献三赋:三赋,指杜甫所作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蓬莱宫:唐宫名,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原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为蓬莱宫。自怪:自己也奇怪。怪,奇怪、惊奇。煊赫:即显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堵墙:指集贤殿内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如墙。落笔:下笔。中书堂:中书省的政事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qū)路旁。
往时:以往的时候。往,即过去、从前。动:惊动,触动。人主:指唐玄宗。此日:即如今。趋:奔走。

晚将末契(qì)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末契:指长者与晚辈的交谊。输心:掏心,表示真心。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
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牙齿欲落真可惜。
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烜赫。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
  这首诗作于唐永秦元年(765年)辞掉严武幕职后,杜甫居草堂之时。唐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复镇成都后,杜甫应邀入幕,于唐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二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草堂,作此诗一为一吐心中的积郁与不快,二为向幕僚们表明自己的心志。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2、 张忠纲、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生为七尺男儿却一生无所成就,如今满头白发,牙齿将要脱落,实在值得惋惜
回想当年我献三大礼赋于皇宫,为皇帝所赏识,自己也奇怪竟一日之间便声名显赫。
集贤殿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像堵墙,争相观看我在中书堂下笔应试文章。
以往的时候以文彩惊动君,而如今却因饥寒交迫奔走在路旁。
晚年时把自己的真情托给年轻的同僚,而他们却当面推心置腹,背地里把我嗤笑。
告知你们这些世俗的世间小儿,我无心与你们争竟好恶,请不要相互猜疑于我。

注释
莫相疑:不要相猜疑。
男儿生无所成:意谓男子汉大丈夫生活在世上无所成就。
皓白:纯白,洁白。
落:脱落。
真:实在,的确。
可惜:值得惋惜。
忆:回想。
献三赋:三赋,指杜甫所作的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
蓬莱宫:唐宫名,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原名大明宫,唐高宗时改为蓬莱宫。
自怪:自己也奇怪。怪,奇怪、惊奇。
煊(xuān)赫:即显赫。
堵墙:指集贤殿内的学士们站立围观者密集众多,排列如墙。
落笔:下笔。
中书堂:中书省的政事堂。
往时:以往的时候。往,即过去、从前。
动:惊动,触动。
人主:指唐玄宗。
此日:即如今。
趋:奔走。
末契:指长者与晚辈的交谊.
输心:掏心,表示真心。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永秦元年(765年)辞掉严武幕职后,杜甫居草堂之时。唐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复镇成都后,杜甫应邀入幕,于唐永泰元年(765年)正月初二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草堂,作此诗一为一吐心中的积郁与不快,二为向幕僚们表明自己的心志。

参考资料:

1、 姜海宽主编.《杜甫诗歌选读·详注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4712、 张忠纲、孙微编选.《杜甫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闻笛

: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试登高山了望,眼见敌骑已兵临城北。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风尘漠漠不辨颜色,哪知道兴亡天意。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营门外星月低垂,鏖战正搅得天昏地黑。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早晚更楼上,听远处横笛声声悲鸣呜咽。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声。

  张巡于天宝中任真源县令,安禄山叛乱时,起兵戡乱,先守雍丘,后与许远共守睢阳(故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他们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亲率将士浴血奋战。这首诗即张巡在围城中耳听笛音、心怀激慨所写成的一曲壮歌。

  首联,“岧峣”本为高峻貌,此指高峻处,即高峻的“更楼”(尾联)上。“虏骑”指安禄山叛军。“虏”本是对敌方的蔑称,古代汉人诗文也常常用以指称北方的“胡人”等少数民族。安禄山是杂种胡人,部下多是胡兵,故称之为“虏骑”,亦以明其战争的不义性质。“附”,附丽、依附、靠近。“城阴”,本为城的北面,此指城墙之下。句意:我试着登临高峻的城楼。只见安禄山叛军紧紧包围着睢阳城。

  颔联,“不辨(一作‘不识’)”、“安知”云云,有两种解释:一是清人沈德认为“三四言不识风尘之愁惨,并不知天意之向背,非一开一阖语也”,据此则“不辨”与“安知”为互文见义。语意是: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风尘色”指平叛战争的艰危形势),何必询问天心的向背,一切都不能动摇我们杀敌到底的战斗决心!二是后人认为“不辨”与“安知”连用,确是开合语法,主意是:如果我们不认识当前战事的惨苦,又怎能领会苍天在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因此我们要勇毅地完成大节啊!——这也是诗人自信心自强心的体现。两说都肯定了诗人不计个人安危和功业成败而抱定“坚贞自不移”、“不可为不义屈”(张巡语)的崇高气节和刚毅决心。

  颈联,遥应首联而双伸展颔联进一步描绘睢阳守卫战的战略重任和战斗的艰苦情形:睢阳城门一开就贴近边境的月色啊,艰苦的杀伐气氛像乌云弥漫在阵地周围。“边月”是边疆战场的月色景象。古代中国常在边疆一带抵抗胡兵入侵,“边月”遂为相关的惯用语。“阵云”,阵地上由于激烈战斗伤亡惨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云气也都异常紧张而危苦。事实正是如此。当时叛军在攻陷东都洛阳后,正挥戈直捣唐王朝京城长安;同时,安禄山、安庆绪都先后派大将尹子奇率军十多万连续围攻江淮地区,企图控制唐王朝经济供应的后方。睢阳是唐王朝江淮庸调的重要通道,睢阳若失,安禄山就切断了唐王朝的命脉。所以,张巡等在睢阳迎头痛击尹子奇,牵制叛军又一主力,对挫败敌人阴谋,维护江淮安全,保卫唐王朝的恢复实力,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也惟其如此,双方在睢阳的争战就十分惨烈。张巡在《谢金吾表》上曾说:“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正与此诗互为印证。据《资治通鉴》记载:睢阳被围日久,士兵不及千人,“皆饥病不堪斗”,而且“城中食尽”,最后杀马、罗雀、掘鼠而食,但“人知必死而无叛者”。诗人在另一诗中亦写道:“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其艰苦卓绝精神为历史所罕见。所以“战苦阵云深”乃诗家之史笔而非夸张。

  结联“旦夕”本指早晚,这里复词褊义,特指深夜。“更楼”即城楼。诗人与众将士一起日夜浴血奋战,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当然已无畏惧怕苦之心,因而就能听到无地传来的横笛之音。不义战争破坏人世之美,但坚持正义而战的人真理在握,心胸坦荡,仍在创造人世之美,维护人世之美,因而也能欣赏人世之美。对比历史记载,安史叛军所到处,大肆掳掠以至“人物无遗”,对老弱妇也孺“皆以刀槊戏杀之”,可见灭绝人性之叛军使人民遭受着何等惨痛的浩劫!同时,也可见酷毒的叛军终未能完全扼杀人民的正义之声包括这“横笛”悠扬高亢的艺术美之乐声。有此结末一句,就使这首悲壮惨烈的战争之诗平添了生活的情趣而更耐人吟味。

  《旧唐书》说张巡“兄弟皆以文行知名。”的确,张巡是唐代诗云上为数不多的文才与武功兼长并美的诗人之一。《全唐诗》虽仅存其诗二首,却都很有价值。即如本诗,既是悲剧时代历史风貌的艺术展现,又是诗人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所以唐代韩愈、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等,都对张巡有过诚挚的赞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

: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鱼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黄口小雀易为人们的罗中之物,白龙化鱼被渔者射中眼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获取罪罚难道可以怨天?正是愚笨使我陷进纲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鲸鲵般凶残不义的叛军尚未翦灭,野狼般罪恶难赎的反逆忽降又屡屡翻覆。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山河倾颓悲如楚囚相对,心怀忠情何由在秦庭痛哭,求得救兵以解国难?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幸遭逢玄宗、肃宗两位明主,我也分别两次遭到迁谪贬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离开家国一路愁苦上夜郎,投身流放于荒谷僻壤。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幸而半道遇赦,逢凶化吉消解了艰难险顿,鸟儿出笼飞向广阔开朗的天空。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遥望远方欣喜收复失地的胜利,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绩哪里可相比?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天子入蜀西巡剑阁,太子驻守扶风一带。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所居之地均为关健险要之地,扬拍开襟之间遍揽天下英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回纥兵出自西方月窟,如雷震撼破敌于雄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朝廷大军左扫右荡,不久便收复了洛阳宫城。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回转车舆杀入西京长安,要席卷天下打通六合。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叱咤风云开创帝业,双手成就天地之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皇帝大驾返还长安,二位圣上如同红日忽然再上中天。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黄口”句:《孔子家语》载: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小雀嘴黄,故称小雀为黄口。“白龙”句:《说苑》载: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鲸(jīng)鲵(ní):喻凶残不义之人。翦(jiǎn)灭:消灭。豺狼:一作“豺虎”。屡翻履:指史思明已降又叛。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悲作”句:此借为国事而悲伤。《世说新语·言语》:“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山河之异乎?’皆相视流泪。惟王丞相揪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何日”句:《左传·定公五年》载:吴兵入楚,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人门七日。“此指诗人为国事心怀忠愤,志在救亡,有如申包胥。何日:一作“何由”。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二明主:指唐玄宗和唐肃宗。两迁逐:李白在玄宗时为供奉翰林,被谗遭逐;肃宗时又被流放夜郎。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去国:离开朝廷或故乡。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屯蒙:艰难蒙晦。《易·屯卦·象》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易·蒙卦·象》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重新建立汉朝。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天子”句:指安、史乱起,玄宗西迁入蜀。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剑山小剑山之间。储皇:太子。指肃宗。扶风:属陕西凤翔。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扬袂”句:指肃宗所处地方十分险要。袂(mèi):袖子。北辰:天子之位。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胡兵:指请来助战的回纥之兵。月窟:指西方。古以月的归宿处在西方,故称。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咸京:原指秦代京城咸阳。此用以借指长安。六合:天地上下四方。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两日:指玄宗、肃宗。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玄宗让出皇帝宝位,斩蛇剑传国玺永传无穷。
“一朝”句:指玄宗让位给肃宗。剑玺(xǐ):汉时,皇太子即位,中黄门以斩蛇宝剑授玺皇帝大印。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惭愧啊我不曾为平叛贡献秋毫之力,还会想起我这矍铄之老翁?
矍(jué)铄(shuò)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年六十请求出征,井当场披甲上马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矍铄,老而强健貌。此李白以马援自比。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射猎者羡慕的是什么呢?仰头看那高飞云中的长鸿远游无祸。
弋者:射鸟的人。慕:亦作“篡”。篡,取。冥鸿:高飞的鸿雁。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不再学剑反去学仙求道烧炼丹砂,守着丹炉有两位玉童作伴。
学丹砂:即指求道学仙。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遥遥寄言息夫子啊,晚岁志在登陆方丈、蓬莱这两座海上仙山。
方蓬:方丈、蓬莱,海上二仙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1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
黄口为人罗,白龙乃鱼服。
得罪岂怨天,以愚陷网目。
鲸鲵未翦灭,豺狼屡翻履。
悲作楚地囚,何日秦庭哭。
遭逢二明主,前后两迁逐。
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遥欣克复美,光武安可同。
天子巡剑阁,储皇守扶风。
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
胡兵出月窟,雷破关之东。
左扫因右拂,旋收洛阳宫。
回舆入咸京,席卷六合通。
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
大驾还长安,两日忽再中。
一朝让宝位,剑玺传无穷。
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
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
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
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

  第一段(篇首十二句)陈述被放的遭遇,抒发救国的忠愤。李白讨逆爱国,无辜被刑,实为冤屈。只因时机乖违,怨谁难辨。此诗开头四句即言其得罪并不怨天,他以黄口小雀易为罗者所得、白龙化鱼偶为渔者所刺的典故为喻,说明自身被祸当归咎自身,这里以一“愚”字自责不明智、不识时务。其实当时永王东巡至李白获释这一过程事态之翻覆,非人所能预料。但他对安史作乱是非常痛恨的,直以“鲸鲵”“豺狼”呼之,谴责其多行不义,一“屡”字谓其作恶多端。正是因为安史之乱,使他又在肃宋朝坐累远流,“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二句,可见其遭逐仓皇之状。但李白虽一再遭逐并不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悲作楚地囚,何由秦庭哭!”襟怀非常广阔。他痛哭的是,身为楚地的囚徒,多么可悲,不能像申包胥为救楚国而赴秦庭大哭七天七夜。他自比申包胥,愿效一片救国之忠心。

  第二段(篇中从“半道雪屯蒙”到“剑玺传无穷”)叙述光复两京的经过,抒发诗人的欣喜之情。前四句承上段写他在艰难的流放途中欣闻收复两京。他举出汉代的光武中兴,意谓光武尚须东迁,如今李唐王朝大势颇好,不须迁都,理当光复长安,非光武可比,字里行间已含喜悦之感,一“欣”字为此段的基调。这二十句一气贯下,历数光复长安的事迹,先言明皇幸蜀之时,有太子(储皇)驻兵扶风,支撑局面,继承帝位,延揽群雄。郭子仪率官军与回纥军共讨叛贼,前后夹攻,几经鏖战,平息国难,收洛阳,入咸京,席卷天下,成就大功。谓“扬袂正北辰,开襟揽群雄”,“叱咤开帝业,手成天地功”,是对肃宗的溢美之辞。后言肃宗迎明皇还长安,明皇亲授传国玺与肃宗,以“两日忽再中”盛称与皇儿于乱后团聚之喜庆。“大驾”四句皆祝愿之辞。这一段,李白当时据传闻写成,考之《旧唐书》中《郭子仪传》与《肃宗纪》,事与史正相吻合。诗中不仅切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而于对平息安史之乱的赞颂与对唐王朝复兴的祝愿之中,又表现出李白关心国事的热情。这里,李白并未为区区一己得救而自喜,却为社稷“中兴”而欢欣。

  第三段(篇末八句)感叹为时所弃,并以归隐的幻想表示对现实的不满。这一段扣住诗题的第三层意思:“书怀示息秀才”。李白肯与息秀才言承恩放还的身世和光复两京之大事,剖心相告,无疑其人亦为李白的志同道合者。他所表白的心迹是极为复杂的。前二句“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显然由前段对社稷“中兴”的热烈赞美陡然跌落为自伤身世的浩叹。李白已年近六旬,当此国家复兴之际,自愧不能效秋毫之力,一“愧”字便含积极用世之念。他并以矍铄翁自比。《后汉书》载:“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卷五四《马援传》)李白欲效马援,颇怀老骥伏枥之志,是何等勇气。一年之后,李白有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亦见其“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念”二字,意谓不为时所重,无由鼓力,是怨愤之言。这二句分量很重,既有济世的热望,又有失意的苦闷。“积蓄万古愤,向谁得开豁?”(《赠别从甥高五》)亦同此意。欲进不能,无可奈何,由对执政者的失望与不满,进而产生弃剑学道、避祸远游的幻想,言如鸿高飞冥冥薄天,令弋者无以取之。“弋者何所慕?高飞仰冥鸿”二句,照应篇首“以愚陷网目”之意,记取隐身网罗之教训,遁迹方篷,高飞远祸。这里不是表示退隐的决心,而是以退隐的呜咽写其慷慨进取之志,力透纸背,感人至深。关于李白的隐退,历来被人误解,《旧唐书》说他“飘然有超世之心”,这种超世说一直成为论者的话题,他的游仙好道之作向为人所重视,他的仙风道骨向为人所赞赏。但这位“诗仙”的毕生经历与全部作品却表明他积极面世的人生态度,始终一贯。他曾明白地表示:“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这两句诗正可以作为“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二句的注脚。

  这是一首以史笔写成的政治抒情诗。诗的主旨在于表明诗人怀有坚贞的报国之志,年虽老而志未衰,并为大志未酬深感不满。他能够做到:刚遇赦得释,便议论国家政治,可见李白面向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李白在晚年,由于安史之乱把他推入现实矛盾的旋涡,他投笔从戎,对平息边将的叛乱,恢复社会的安定、消除苍生的灾难,寄予极大的关注,使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不同于安史乱前那些从个人出发的抒怀之作,而更多是从社会出发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矛盾,因而他晚年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丰富的社会内容。而艺术风格也不似青壮年时期诗歌那样“壮浪纵恣”(元稹语),而表现为沉着顿宕。这首咏怀之作,恰好体现了其后期诗歌的特点与风格,无疑是其一篇代表之作。

  李白晚年这类诗歌可以与杜甫同期作品媲美。惜乎长期以来论者与史家未予应有的重视,人们主观地以为:杜甫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后,而李白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安史之乱前。因而李白与杜甫虽同经历过安史之乱,于杜甫为其中年,故以为重要:于李白为其晚年,则不予重视。这种重中年轻晚年的意识,掩没了李白晚年不朽诗篇的光辉。李白晚年的坎坷身世与光辉诗篇当与杜甫等同视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4-436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350-3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浪淘沙·其四

: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鹦鹉洲头浪飐(zhǎn)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xián)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调笑令·胡马

: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胡马啊,胡马,被远远地放牧在荒凉的燕支山下。四蹄刨沙刨雪独自奔跑嘶鸥,东望西望茫茫一片迷了来路。迷路啊,迷路,萎萎边草无穷无尽霭霭暮色笼罩着山头。

参考资料:

1、 林焕文.《词学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46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143、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4、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páo)沙跑雪独嘶(sī),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笑令:词牌名。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胡马:中国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古代马匹在交通运输和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而良马往往受人青睐,而西北地区所产的马素以优良著称,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曾从西域引进过大批良马。所以写骏马而云“胡马”,是为了显示其品种的优良。燕支山: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位于祁连山和龙首山之间,山下是水草丰美的牧场。“焉支”通作“燕支”、“胭脂”,本植物名,亦叫红蓝,花汁可做成红的颜料。跑:指兽蹄刨地。边草:边地的野草。

参考资料:

1、 林焕文.《词学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463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3-143、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44、 蒋哲伦.《千古佳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85、 郭彦全.《历代词今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草原骏马图。抒发一种迷茫人生,归宿何处的感情。词中先写放牧地点,次写迷路神态,再写草原景色,把迷路的骏马放在广阔昏暗的背景中。“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两句,刻划了迷路的骏马那种焦躁、彷徨的神态,着墨无多,却生动逼真;“远放燕支山下”、“边草无穷日暮”两句,显示了草原的寥廓、旷远,笔力浑朴苍茫。此词赋物工致,气象开阔,笔意回环,清新而简练。

  词以二言叠语起首。词的前三句写成群的骏马放牧于燕支山下的大草原上,绵延的群山、无边的草原、奔腾的骏马,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图景,气势壮观,境界阔大。

  第四、第五句具体写马,但不是写成群的骏马,而是选取了其中一匹失群迷途的马加以描写。这匹骏马因为跑失了群,此时正独自不安地用马蹄刨着沙土和残雪,并不时地昂首嘶鸣,东张西望地傍徨着,不知该往哪里去。“跑”读作“刨”,用足刨地之意,这两句词将骏马迷路后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十分传神,短短十二个字便将它的焦灼不安和急切烦燥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同时,通过对迷路骏马的描绘,还将塞外草原的空旷阒寂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六、第七两句又是二言叠语,“迷路”是第五句句末“路迷”二字的倒转,这是《调笑令》的定格,此调又名《转应曲》,即由此而来。在连着两个“迷路”之后,接着是词的结束句:“边草无穷日暮”,既点出了时间,又进一步渲染了空间的旷远,补足了骏马迷路时的环境。夕阳西下,斜晖映照着边草,边草无穷无尽地向四外延伸开去,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最后一句语淡意远,堪称点睛之笔,在前面绘就的雄伟壮丽的草原图景上又抹上了一层苍凉迷离的色彩。远山、沙雪、边草、斜阳,其间又回荡着骏马的嘶鸣,苍莽壮阔而又略带悲凉,整首词意境浑厚高远,语言简炼淡雅。

  词名义上是写马,并展现了草原风光,但同时也透露了边塞自然环境的严酷和人在这种环境下的迷悯孤独心境。汉代名将李广就是在与匈奴作战时因迷失了道路而获罪自杀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描写骏马迷路时焦燥不安的情形也多少反映了征戌边塞的将士在塞外常有的孤寂忧虑的心情。

  纵观来看,词的开始“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表现对边塞失防、胡人入侵的惊讶。接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写失群胡马焦躁不安、迷茫困惑、挣扎无果的神情,形神兼备,是不可多得的名句。“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既从马之望中写边塞晚景,又含象征意象于其中。使情、景融合无痕,使这首小词不仅是生动传神的特写,而且有深含的意境。

  但深含的意象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曹锡彤认为:“此笑北胡难灭之词。”有人认为:“言胡马东西驰突,终至边草路速,犹世人营扰一生,其归宿究在何处”(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如果写在晚年韦应物解职之后,俞说可以讲通;而韦一生积极用世,热爱人民、热爱朝廷和祖国疆土,那么联系开头“远放燕支山下”,笑北胡乘隙入侵。咏大国辽阔边境难犯是可以讲通的。“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艺术上传神的描写与蕴含的意象构成耐人咀嚼寻味的意境,是深可玩味的。

  和韦应物同时代的另一位诗人戴叔伦也有《调笑令》词一首,写的是边塞老兵的愁绝心理,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方面与韦应物此词有某些相似之处,然而戴词明确抒写征人的愁苦心理,意境悲苦低沉,韦词则从一个侧面暗示了边塞的严酷,悲凉中不失雄浑,这在早期涉及边塞的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钟振振.《历代小令词精华》.长沙:岳麓书社,1993:17-1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捣衣篇

: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闺阁里的佳人还不到二十岁,她面对镜中的孤影,深感与丈夫离别的痛苦。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忽然看见江上的燕子飞回,给她衔来了一封书信。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她用玉手拆封一看,不禁发出长叹息,原来她的丈夫如今仍在西域交河以北守边。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悠悠的交河之水万里北流,她多么想与她丈夫化作一对鸳鸯在河洲中双栖并游啊。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夫君的战马绕着边云,而她的红粉楼下也长满了青苔。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眼看着楼上春风将歇,一年之春又过,谁老愿意对镜看着形容不整的鬓发发愁呢?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她早晨在落花中吹着筼管,夜晚在明月下捣着征衣。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明月高高刻漏渐长,夜色已深,兰房门前垂着珍珠帘子。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床帐之上垂着同心结,琼筵上飘来了阵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琼筵和宝帐都用连理枝的图案装饰着,荧荧的灯烛照着她一人孤眠。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她将用剪刀为夫君裁做一个相思枕,让来使给他捎去。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她将庭中的兰花摘尽也不见夫君回来,红手帕都让她的眼泪湿透了。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明年夫君若是再出征边塞,她多么想化作巫山顶上的一片云朵,远随夫君而去呀!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5-236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pín)蛾对影恨离居。
嚬蛾:即蹙眉,皱眉头。嚬:即“颦”。蛾:指蛾眉。离居:分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尺素书:绢写成的书信。在纸张发明或通行前,古人多用一尺见方的绢写信,故云“尺素书”。

玉手开缄(jiān)长叹息,狂夫犹戍(shù)交河北。
开缄:开拆(函件等)。狂夫:称丈夫的谦辞。狂:一作“征”。交河:地名,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北的雅尔和屯。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双燕:一作“双鸟”。中洲:洲中。

君边云拥青丝骑(jì),妾处苔生红粉楼。
青丝骑:用青丝为饰的马。一说指骢马。青丝:指马缰绳。红粉楼:女子居处。红粉: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春风:代指春天的时光,实指主人公的青春年华。日,一天天,与“将”同作“歇”的状语。歇:停息。揽镜:持镜;对镜。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员管:即筼(yùn)管,筼竹作成的管,西域的一种类似笛的乐器。一说“员”通“圆”,员管指羌笛,是一种吹奏乐器。戎衣:军服,战衣。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bó)掩兰堂。
刻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器,有单壶和双壶两种。此指双漏壶。真珠:即珍珠。帘箔:就是帘子。兰堂:芳香华贵的居室。多指女子居室。

横垂宝幄(wò)同心结,半拂琼筵(yán)苏合香。
幄:帷帐。宝幄:华丽珍贵的帐慢。同心结:用锦带编成的菱形连环文结,以象征爱情的坚贞。苏合香:大秦国合多种香所煎制成的一种香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yíng)荧照孤寝。
连枝锦:用连理枝所装饰的图案。连枝:枝叶相连的花草,本喻兄弟关系,这里用以象征夫妻感情。荧荧:微光闪烁貌。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有便:一作“有使”,假设之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yīn)(yūn)。
氤氲:原意为云气迷漫貌,此指女主人公因流泪而视力模糊。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阳台:台名,在巫山,此用巫山神女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5-236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此诗的开头就写少妇在闺中愁思远人,忽得来信,报道丈夫仍滞留交河之北。其实不必一定要信来,信也不会由春燕捎来,春燕从南边海上归来也不可能带来极北的交河的信,这些都是虚拟,甚至是不合理的虚拟,只是借以画出闺中思妇“愿为双鸟泛中洲”的遐想而已。诗的场景是在少妇的闺房,全诗充满渲染闺房里的景况和闺中独处的哀怨;并以想象中的征夫的处境“君边云拥青丝骑”、“晓吹员管随落花”和眼前闺中的光景对照,点染出少妇的魂驰塞外。日暮(日将歇)以后,明月高照,兰堂之中,帘箔帷幄上触眼是象征恩爱的“同心结”、“连枝锦”;这些予人以温馨感的饰物在度日为年的漫漫长夜的刻漏声中,对“灯烛荧荧照孤寝”的人构成了喜与悲的极大反差。这一切都是由于迢遥的空间的睽隔,从距离又转念,纵使有使节往来,顶多也能为心上人剪制一个相思枕以寄怀想而已。接着“摘尽庭兰”,又重申远别忧伤之意,《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一首,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心终老”的咏叹,藉着记忆,人们立即能体会到思妇的幽怨之情,只有以泪洗面,任红巾染满氤氲的泪渍了。结以“愿作阳台一段云”,如神女行云似地以梦相随,更把思恋之情推到了极致。全篇有人有景又有心情刻画,倍极缠绵悱恻。

  明人胡应麟认为此诗有初唐格调,大概是因为初唐诗人写闺怨的诗极多,如王勃亦有《捣衣》,沈佺期有《独不见》、《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等,但初唐诗人的闺怨诗虽沿袭了梁、陈诗风的绮丽,却少反复叮咛的绵密情致。情致不至,作家本人投入的就不多,所沿袭的绮丽的诗风就更加突出。李白这篇虽也绮丽有余,却刻写真切,层层深入,情景交错,经得起唱叹,因此在绮丽中别有丰满和蕴蓄;而且抒情中以刻画人物的叙事为首架,上追汉魏人的乐府风骨。其实和初唐人的闺怨诗是大有区别的。结句的怨而不怒,更具有传统诗评的所谓“风人之旨”,与沈佺期《独不见》之类的徒诉哀怨有很大不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35-2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