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修两朝国史开局日史院赐筵首相吴公席上有作奉和原韵

:

调元台极贵,颁宴帝恩馀。昔副名山录,今裁史观书。

天心忧作者,国论属谁欤。寂寞怀铅客,容瞻相府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林希

(约1035—约1101)宋福州福清人,字子中,号醒老。林概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神宗熙宁中,同知太常礼院,遣使高丽,惧而辞行,责监杭州楼店务。哲宗亲政,为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时尽黜元祐群臣,密预其议,起草贬斥司马光等数十人诏令。绍圣四年,擢同知枢密院事,次年罢知毫州,徙太原府。徽宗立,移大名府等地。卒谥文节。有《两朝宝训》。 16篇诗文

猜你喜欢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

: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xián),玉盏(zhǎn)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玉盏:玉制酒杯。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形象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醉态、醉意和醉眼中的西湖之景。

参考资料:

1、 郁玉英.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2、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3、 主编贺新辉 .全宋词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将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编著,中国古代军旅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第201页 2、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8,第355页

堂上谋臣尊(zūn)(zǔ),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yú)?”曰:“可”。
尊俎:酒器,代指宴席。燕可伐欤:可以讨伐燕国了吗?

今日楼台鼎(dǐng)(nài),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楼台:指相府。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编著,中国古代军旅诗选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第201页 2、 (清)朱孝臧编选;思履主编,宋词三百首,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08,第355页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伐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伐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伐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伐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7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天乐·碧云阙处无多雨

: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与,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碧云不到的地方雨水缺短,忧愁随白帆都远至天边。苇子因旱倾倒沙洲已无绿颜,兰草枯萎在寒冷的江边。眼前只有这空旷的江水滚滚向前,流淌在这晚秋萧瑟的景色之间。心中畏惧听到清吟的诗言,那会让我对你伤情地思念。我怕罗袖将西风舀灌,因为那儿沾染着你的香气,自去年起已经一点一点地消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在江东已做风流客多年,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我们带着酒怀着热烈的爱恋,轻吹着洞箫约会在夜晚,至今我还记得你那香气扑鼻故作娇嗔的容颜。眼下尘土已撒满在旧时的花园,感叹那一轮圆月空悬在房檐,而那月下的美人已经不见,只能在梦中随云飞进楼中与你相欢。我望断了南飞的大雁,哪里有你的音信得见,千里星云浩渺,唯见袅袅数点楚地山峰上淡淡的云烟。

碧云阙(què)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qiè)清吟,病多依黯。怕挹(yì)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倒苇沙闲:芦苇枯萎倒下,沙边小洲也冷清下来。寥落:寂寥,冷落。依黯:心情黯然伤感。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bì)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江左:江东,指长江下游地区。旧游得意处,珠帘曾卷: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指自己曾经与歌妓们一起在春日里乘船饮酒,在月下相伴吹箫。璧月空檐,梦云飞观:圆月空挂在屋檐上,云彩如梦一般飘过楼阁。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这首羁旅行役词在客愁的抒写中融入对旧情人的怀念,风格缠绵婉艳。写法上仿效最长于表现这一题材的柳永、周邦彦,而又有自己细巧含蓄、精工秀俊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析得好:“竹屋词无一平笔,跃冶精金,字字皆锤炼而出。此调起笔便迥绝恒蹊,以下语皆秀峻。袖罗、西风句新思密意,尤为擅长。下阕追忆旧游,有小杜扬州之感。结句废苑尘凝,楚峰烟淡,望彼美于遥天,对苍茫而独立,宜其魂怯清吟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花影

: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参考资料:

1、 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重重叠(dié)叠上瑶(yáo)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收拾去:指日落时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阳收拾走了。 教:让。送将来: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现,好像是月亮送来的。将,语气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参考资料:

1、 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全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上瑶台”,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上”,不用“下”,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扫不开”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扫不开”的。三四两句,一“收”一“送”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去”一“来”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几度呼童”去“扫”,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上瑶台”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扫不开”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收拾去”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

  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参考资料:

1、 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 》 :崇文书局,2010:7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半醉半醒间去访问黎姓友人,归去时误入竹刺藤梢迷失了方向。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行走,因为我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三四个扎着小辫儿的黎族儿童,口中吹着葱叶迎送着我这个略带醉意的老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溪边自有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被酒:带醉,刚喝过酒。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问:访问。

但寻刺矢(shǐ)觅归路,家在刺栏西复西。
刺矢:刺粪。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翁:苏轼自称。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suō)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投梭:织布。春梦婆:比喻人事繁华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这三首诗作于苏轼六十四岁,即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时,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