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主客刘郎中

:
忆昔君登南省日,老夫犹是褐衣身。
谁知二十馀年后,来作客曹相替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籍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3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汉江

: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汉江水波荡漾白鸥掠飞,江水碧绿澄净仿佛都能漂染衣衫。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老去,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归去。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郭纪金.历代山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7月:114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63、 王曙著.唐诗名句详解词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490

溶溶漾(yàng)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吧衣服染绿了。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郭纪金.历代山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7月:114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63、 王曙著.唐诗名句详解词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490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汉江》这首诗,是诗人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写出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其中的“溶溶漾漾”,是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种水波荡漾的汉江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至于“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是使用夸饰的手法,描述出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乍看之下,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绿净”是写汉江江水的碧绿澄净,“春深”则说明作者经过汉江时正是暮春时节,也交待致使汉江江水碧绿澄净的原因,这样的修辞,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全都蕴含在其中。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春日之景虽然美好,作者心中对岁月的感慨,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就是作者对自身南来北往年华消失的感慨。“人自老”三字,主要在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是描写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是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西沉的夕阳恒久以来,都在长送钓船回航一样。我们由此回想,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南去北来人自老”的感触中,又何必自伤。如此接续描述,便自然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一些潇洒的意味来。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215-2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张氏隐居二首

: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春日的山中独处无伴,因而特意把您访求,丁丁的伐木声使山谷更显清幽。

涧道馀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经残余着寒气和冻雪的山涧通道,历石门古道于傍晚时分到达您的隐居处。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您从不贪财,夜间也不去观看金银之气;只愿躲避灾祸,每天欣赏麋鹿闲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我乘兴而来,为您的情怀所感而迷路;面对您,仿佛是坐上随意漂游之小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张先生啊,您经常和我相见,眼下天色已晚,却仍邀请我留下,以尽晚间雅兴。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晴明的潭水上,鳣鱼游跃,弄出“发发”之响。春天草野间,传来“呦呦”鹿鸣。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酒本是我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张府上的,自然不必向外找。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前村的山路虽然艰险,却已在醉中走熟;让我们尽情地喝吧,来一个一醉方休。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zhēng)丁山更幽。
春山:指春日山中。相求:互相寻求。伐木丁丁: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丁丁,伐木声。

涧道馀(yú)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涧道:山涧通道。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余的寒气。冰雪:犹言冻雪,冰读去声。石门:《地理志》:临邑县有济水词,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按:石门不必确指地名。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mí)鹿游。
远害:避免祸害。麋鹿游:比喻繁华之地变为荒凉之所。

乘兴杳(yǎo)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乘兴:兴会所至。杳然:渺远貌。迷出处:一作“迷去处”。对君:语本庾信诗:“对君俗人眼。”虚舟:谓空无所系。无人驾御的船只。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之子:这个人。指张氏。晚兴:至晚未衰之兴致。

霁潭鳣(zhān)(bō)发,春草鹿呦呦。
霁潭:一作“济潭”,是指济水言。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发发:盛貌。呦呦:象声词。鹿鸣声。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杜酒:家酿的薄酒。史传杜康造酒,故称。张梨:此处借指张氏所产的梨。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前村:语本沈炯诗:“火炬前村发。”山路:语本杨炯诗:“山路绕羊肠”。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馀寒丁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大概在初识张氏时所作,形容他的为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中间大概为分段处。若细分之,首句张氏,次句隐居。三四句切隐居,言路之僻远,五六句切张氏,言人之廉静。末二句说得宾主两忘,情与境俱化。

  诗人在诗中用了反衬手法表现人的孤寂和山的幽静:“春山处处子规声”(清陆以湉《冷庐杂识·潘太守诗》),而张氏却独生无伴,只好自说自话,以春山的“闹”衬托孤寂的人,人越发孤寂了;丁丁的伐木声,以“有声”衬托幽静的山,山越发幽静了。诗人用典故表现张氏的廉静:《南史》载梁隐士孔祐至行通神,尝见四明山谷中有钱数百斛,视之如瓦石。《关中记》:辛孟年七十,与麋鹿同群,世谓仙鹿。而结尾二句,更是诗人的良苦用心:“迷出处”,暗示张氏迷人的隐居环境如同桃花源,使诗人“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泛虚舟”,则表现“至行通神”张氏的飘逸与神秘。

  第二首为五律。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丁。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鲔发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这典故用得非常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就是这样。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没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去矣行

: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先生,你不见那放鹰人臂套上的鹰, 一旦吃饱后就迅速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怎么能作那厅堂上的燕子, 只知衔泥为自己筑巢去依附时贵的权势之家。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我这个人生性心胸开阔不受约束,缺少一副厚脸皮, 怎么可以久处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的袋子里取出美玉而服食之的方法,明天暂且进入蓝田山去试一试吧。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君不见鞲(gōu)上鹰,一饱即飞掣(chè)
鞲:放鹰人所著的臂衣。飞掣:犹飞去。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燕:比喻小人。

野人旷荡无靦(m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靦颜:犹厚颜。

未试囊(náng)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蓝田: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靦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以后不久所作。杜甫“在率府,数上赋颂,不蒙采录。欲辞职去,作《去矣行》”。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银烛吐青烟,金樽(zūn)对绮(qǐ)(yán)

离堂思琴瑟(sè),别路绕山川。
琴瑟:比喻友情。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长河:指银河。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

  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应不温不火。“火”则悲吟太过而感情浅露;“温”则缺乏蕴藉而情致不深。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