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志诗

:

咨尔庶士,迨时斯勖。日月逾迈,岂云旋复。哀我经营,膂力靡及。

在兹弱冠,靡所树立。于赫我祖,显于殷国。贰迹阿衡,克光其则。

武丁兴商,伊宗皇士。爰作股肱,万邦是纪。奕世载德,迄我显考。

保膺淑懿,缵修其道。汉之中叶,俊乂式序。秩彼殷宗,光此勋绪。

伊余小子,秽陋靡逮。惧我世烈,自兹以坠。谁能革浊,清我濯溉。

谁能昭暗,启我童昧。先人有训,我讯我诰。训我嘉务,诲我博学。

爰率朋友,寻此旧则。契阔夙夜,庶不懈忒。秩秩大猷,纪纲庶式。

匪勤匪昭,匪壹匪测。农夫不怠,越有黍稷。谁能云作,考之居息。

二事败叶,多疾我力。如彼遵衢,则罔所极。二志靡成,聿劳我心。

如彼兼听,则溷于音。于戏君子,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

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傅毅

东汉扶风茂陵人,字武仲。少博学,善属文。以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作《七激》以为讽。章帝以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后为大将军窦宪司马。早卒。 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怨歌行

: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做国君既不容易,做臣下实在更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当忠信不被理解时,就有被猜疑的祸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周公辅佐文王、武王,“金縢”功绩不灭永传。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一片忠心辅助周王室,管叔、蔡叔反大造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周公待罪避居洛阳地,常常是老泪纵横长流不干。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天帝动怒降下大灾难,雷鸣电闪卷地狂风猛又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拔起了大树吹倒庄稼,上天的威严不可触犯。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成王感悟身穿礼服开金縢,寻求上天震怒降灾的根源。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周公忠信大白天下,成王感动伤心悲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我真想奏完这支乐曲,可是这首乐曲又悲又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今日大家一起共欢乐,希望别后不要把它遗忘。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2-224页2、 程章灿编注.《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32页3、 (清)沈德潜选编;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11:第112页4、 夏传才主编;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70-71页5、 降大任编著.《万家史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良:实在。《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为此二句所本。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显:明白,懂得。见:被。疑患:猜忌。

周公佐成王,金縢(téng)功不刊。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建立周朝,制礼定乐。武王死,成王继位,年幼,以周公辅政。金縢:指用金属捆封起来的柜子。刊:削除,磨灭。指周公请求代武王死之功不可磨灭。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二叔:指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成王的二位叔叔。流言:指管、蔡二叔散布的周公要篡位的谣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tì)常流连。
待罪:等待惩罚。东国:东都洛阳,周公在流言起来的时候,到东都洛阳避居。当时曹植的封地在东方,东国一语也有隐喻诗人自己之意。泣涕:流泪。流连:接连不断。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皇灵:上天之灵。动变:感动而生变。古人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这是说周公的遭遇感动了上天。震:打雷。

拔树偃(yǎn)秋稼,天威不可干。
偃:倒下。秋稼:禾。干:触犯,抗拒。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素服:指没有文绣的衣服,古时祭天时所穿。端:原由,原委。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事既显:指发现了周公愿以身代武王死的策文。乃:于是。哀叹:指周成王大为感悟,悲叹不已。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吾欲”四句:系诗末之套语,与诗旨无关,为合乐所加。竟:终。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殷义祥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三曹诗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22-224页2、 程章灿编注.《魏晋南北朝诗》:天地出版社,1997.12:第32页3、 (清)沈德潜选编;王晓东,崔晨曦校注.《古诗源》:哈尔滨出版社,2011.11:第112页4、 夏传才主编;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06:第70-71页5、 降大任编著.《万家史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
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
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
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
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该篇诗人用周公赤心为国,竭忠尽智辅佐周武王周成王,结果仍遭流言毁谤,并被周成王所疑的历史故事,感叹自己尽心王室,志欲为国立功,不但心愿未遂,反而遭受种种打击迫害的不幸与无奈。诗人客观地吟咏历史,实际上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万千感慨充溢其间。

  该诗起句由《论语·子路》中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化用而出,引出诗人“怨”的真实内涵是:“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这是全篇诗眼之所在。

  接着,诗人用“周公佐成王”至“成王乃哀叹”十四句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实表述诗眼,或者说运用历史事实,即通常说的例证法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天威不可干”的“干”,是冒犯之意。这句是诗人对“皇灵大动变”一事的直抒胸臆的评论:识忠奸颠倒易,教天理违物难。本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成王所疑,周公见毁与皇灵动变,其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然而人事与天道的偶然巧合,却引出了天地人物之间的深刻哲理: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成王昏庸固然可恶,然而“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他能知错认错仍有可取之处,暗讽曹汉集团的当政者竟不及成王。

  结尾“吾欲竟此曲”四句,又是诗的精彩之处:“竟”,终也。“悲且长”,意思是悲而情长,表示有倾诉不尽之意。本来,这四句是乐府歌辞中的套语,特别是“今日乐相乐”一句,汉乐府《艳歌何尝行》也有此句。无巧不成书,诗人在写作此诗结篇时,正遇魏明帝曹叡召见,君臣燕享时即景所见,而“别后莫相忘”既似恳求又似讽刺,冀希明帝不要在分手之后又把诗人撇在脑后。在貌似轻松的字句中蕴涵着深沉痛楚的矛盾心理,从而使这首咏史政治诗一下子明显地注入了诗人主观的爱和怨,颇有“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咏荆轲》)之感。

  该诗的前四句,“难”、“患”、“刊”押韵,后十二句,“言”、“连”、“寒”、“干”、“端”、“叹”等押韵,声调和谐,韵节响亮,从此诗中,曹植对于五言诗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姜汉林编著.《历代官怨诗赏析》:大连出版社,1996.02:第54-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著. 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60页2、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一版:174--175页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老骥(jì)伏枥(lì),志在千里。
骥:良马,千里马。伏:趴,卧。枥:马槽。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操有远大抱负的男子。暮年:晚年。已:停止。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盈,增长。缩,亏,引申为短。但:仅,只。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参考资料:

1、 宇野直人,李寅生著. 中日历代名诗选 中华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6.第60页2、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一版:174--175页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接着诗人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参考资料:

1、 龙儒民.中国诗歌精选.北京:线状书局,2010:1832、 韩兆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北京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文帝议佐百姓诏

: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近来连续几年作物欠收,又有水灾旱灾和疾病成灾,我非常担忧啊。我愚而不明,不知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我想,我的政策有过失因而执政有过错吗?是天道有不顺、地利或许没有得到、人事大都失去了和睦、鬼神被遗弃没有祭祀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养官的俸禄是不是太多了,没用的事是不是做得太多了?为什么民众的粮食会匮乏呢?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计算(一下)田地没有更少,统计民众人口没有增加,按照人口来算田地,那比古人还有多余啊,但吃的东西非常不足的,它的根源在哪里呢?难道是百姓从事商业损害农业的地方很多,还是做酒浪费的谷子很多,禽畜吃掉的粮食很多吗?大大小小的道理,我没能明白它的主要原因,要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们讨论这个问题,有可以帮助百姓的办法,用心大胆地广开思路,不要有所隐瞒!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yì)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jiù)。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间:近、近来。比:连续,频繁。登:作物的成熟和收获。咎:灾祸、祸根,也可引申为过失。这句是说,不明白它的祸根所在。

  夫度(duó)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láo)以靡(mí)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度:量,计算,此处为丈量土地。末:古有士、农、工、商的顺序,商排最末尾。有轻视商的意思。蕃:繁多。醪:酒。靡:浪费。六畜:即马、牛、羊、鸡、犬、豕。义:道理,意义。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这里是以禄俸为职务的代称。 博士:秦及汉初立博士,掌管古今史事待问及书籍典守。到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此后博士专讲经学传授,与文帝、景帝时的博士制度有区别。率意:竭尽心意。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有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有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这篇文章全文共分四段:首段说明忧虑民生的日益困苦。二段从朝廷行正和官吏方面设想民困的原因。三段从民情习俗方面设想民困的原因。末段令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等仔细讨论,不可以隐讳。通篇辞、意委婉,官式文书而如话家常,流露在字裏行间的爱民之心,特别感人。汉文帝刘恒是封建社会中一位比较能体贴民间疾苦的皇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述志令

: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学社,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他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他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不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参考资料:

1、 杨自伍编注.古文经典 国学文史启蒙 大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9:第155页

  孤始举孝廉(lián),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wǔ)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孝廉: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岩穴:山洞石室。海内人: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轻视。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政教:行政和教化。世士:世人。在济南:曹操于中平元年(184年)为济南国相,职位相当于太守。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除残去秽:曹操任济南国相时,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违迕:违背、触犯。诸:之于。常侍:也称中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shào),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qiáo)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bì),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年纪尚少: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谯: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精舍: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

  后徵(zhēng)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biàn)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都尉:官名,管军事,官阶相当于太守。典军校尉:武官名,掌管近卫兵,多由皇帝亲信担任。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设置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讨贼: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征西将军: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曹操借此述志,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董卓之难:董卓原是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豪强,灵帝时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兴举义兵:指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都自称“义兵”。汴水之战: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实各怀私利,又怕董卓兵强,不敢先进。曹操独率军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一带交战,因兵少无援失败。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连夜逃走。扬州更募:曹操汴水战败后,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东汉末年,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辖今江苏、安徽一带。

  后领兖(yǎn)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jiàn)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jǔ),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xiāo)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兖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弟,九江郡太守,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僭号:盗用皇帝称号。九江:郡名,辖今江苏、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露布:布告,宣示。禽:同“擒”。解沮:瓦解崩溃。袁绍:字本初,袁术之兄。枭:即枭首,斩首而悬之示众。刘表:字景升,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东汉末豪强军阀。献帝初平(190—193年)年间任荆州刺吏。乍前乍却:忽前忽后。意喻投机。当州:当地,即荆州,辖今湖北、湖南等地。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gěng)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yīn),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lì),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sì)乎!”胡亥之杀蒙恬(tián)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chuàng)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不逊之志:不忠顺的想法。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垂称:垂名,称颂。以大事小: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赵王:赵惠文王。徒隶:犯人和奴隶,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后嗣:后代,指燕惠王。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他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gé)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téng)》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万年:死的代称。肝鬲之要: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金縢:《尚书·周书》篇名。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便尔:就此。委捐:放弃,交出。执事: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武平侯国: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西。为万安计:曹操此令公布后,据《魏书》记载:汉献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

  孤闻介推(tuī)之避晋封,申胥(xū)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yuè)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yì)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bàng)议,少减孤之责也。
  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威灵: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钺: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推:指挥。天助汉室: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四县:指武平、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hù,今河南鹿邑县东)。食户三万: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分损:减少,平息。

参考资料:

1、 杨自伍编注.古文经典 国学文史启蒙 大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09:第155页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意望已过矣”,作者主要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功绩。首先他叙述了自己早年的志向,他当时虽少年得志,但非知名之士,只想做一个郡守,先在政治教化中树立声誉:因此他在任济南相时,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但触犯宦官利益,遭到豪强的反对。

  其次,写隐居家乡的生活,政治上初试锋芒却受挫后,曹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隐居在乡渎书射猎,实际上却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在讨贼立功中封侯,并未有什么大志或野心,本志有限。再次,叙述自己先后消灭军阀袁术、袁绍、刘表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自己目前虽身为丞相,但实质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志向,因此也不会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从“今孤言此”到最后,这部分作者用贤人志十的典故,说明自己既无野心又不让权的苦心,即明本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满怀自尊、自负之意,也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二如果没有曹操的拥戴,汉家工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曹操在维持汉末圈家局部统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先生就很欣赏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首先借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事奉周摩”。说明他自己定会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汉室政权, “以大事小”。接着又举乐毅和蒙恬两个历史人物来与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积信于秦三世”,来表明自己一家也会和蒙恬一样知恩图报,绝不会心存二志。更何况鉴于圣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书以自明,作者借此再次表明心迹。

  然后作者阐明了自己拒绝让出兵权的原因,即出于自身和子孙以及冈家安全的考虑,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明确坚定的语气,显示出作者在关系个人命运和围家安危的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最后,曹操又以“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事迹来自省,表示要学习前贤的高风亮节,居功不傲,虽然自己有“荡平天下”的重要功绩.但封兼四县的邑土却受之有愧。因而他准备要让出三县的封地,以表明意向,消除众舆论的攻击之势,显示曹操成熟灵活的政治手腕,给人以谦恭礼让的印象,让县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篇文章写得直率洒脱、大义凛然。全文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侧重“明志” 作者善用典故,用齐桓、晋文说明自己会“尊王攘夷”;乐毅、蒙恬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说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用周公的《金滕》之书阐明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内容充盈。在语言方面,全文直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表现了曹操利落而坚定的性格以及处世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而枝节问题上则可以做出让步,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豪气和见识。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20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景星

: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景星显现在天空,镇星排列分明,天象显示上天对大汉朝日以亲近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景星出现等同于天地重生,须推原于祥瑞的出现以重新定纪元年号。元鼎四年在汾脽出现古鼎是上天下降福佑的开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祭神的音乐依合于五音六律,声响要明朗,乐声要繁复多变,这样雅正的声音才能远扬。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优美的乐舞可以调节四季的风向,使之风调雨顺。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舞者要随乐声翩翩起舞,供品要精美。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祭神的美酒要用各种香料配制,美酒散发的香气如同兰花盛开那样浓郁。祭神还要陈列一些能醒酒的甘蔗,以防神灵喝醉了酒而神志不清。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皇帝内心精微处所通能远达神灵,以保佑他得成久远的美名。皇帝逍遥周游于上天,想寻求与神相合的道理。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既然已经获得众多的福佑,归于正道,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上天降福,后土成就其功绩,使年成好,收获繁盛。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信星:即填星,镇星。彪列:排列分明。象:悬象,指日月星辰。载:指事情,天象所显示的人事。昭庭:明显地呈现于庭前。

参侔(móu)开阖(hé),爰推本纪,汾(fén)(shuí)出鼎,皇佑元始。
参:三,指星和日、月合而为三。侔:相等。开阖:指天地。开,指乾。阖,指坤。爰推本纪:指推原于祥瑞的出现以定纪元。汾脽:汾水旁隆起的土堆。元鼎四年曾在这里出土过一口古鼎。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yáo)
姚:与“遥”相通。遥远的意思。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四兴:指春、夏、秋、冬四季。

(yīn)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chún)牺牲。
殷殷:声音盛大的样子。河龙供鲤:指河伯提供鲤鱼。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chénɡ)
百末:各种香草做成的粉末香料。泰尊:上古的瓦尊,为酒器。酲:指喝醉了酒神志不清的状态。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周流:通行周遍。思所并:想寻求与神的道理相合。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冯:指冯夷,即河伯。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景星,据说是一种吉祥之星,不经常出现,只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期才会出现。汉武帝元封元年秋天,据说曾出现过此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