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望

: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参考资料:

1、 (清)彭定求主编;陈书良,周柳燕选编,御定全唐诗简编 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03,第1626页2、 谢成明,张华编著,唐诗名句鉴赏 图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08,第124页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金陵:今南京。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犹:全诗校:“一作旋。”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丹青手:指画师。片:全诗校:“一作段。”

参考资料:

1、 (清)彭定求主编;陈书良,周柳燕选编,御定全唐诗简编 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03,第1626页2、 谢成明,张华编著,唐诗名句鉴赏 图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08,第124页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的忧虑。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王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8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
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却没有人能把我此刻愁苦的心境描绘出来。

注释
金陵:今南京。
归:全诗校:“一作悲。”晚翠:傍晚苍翠的景色。
晚翠:日暮时苍翠的景色。
犹:全诗校:“一作旋。”
秋声:秋天自然界的声音,如鸟虫叫声,风声。欧阳修有《秋声赋》,以各种比喻描摹秋天的声响。
丹青手:指画师。
片:全诗校:“一作段。”

参考资料:

1、 (清)彭定求主编;陈书良,周柳燕选编,御定全唐诗简编 下册,海南出版社,2014.03,第1626页2、 谢成明,张华编著,唐诗名句鉴赏 图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08,第1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篇题画之作。诗人借对六朝古都金陵的感慨,抒发对晚唐现实忧虑

  开篇便是望中之景。“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当是秋风凄厉、秋叶凋零、秋虫哀鸣、秋水惨淡的交响。浮云归于暮山,将是白日的结束,落日悬浮于秋声,亦是一年的残景。凄凉的日之暮、岁之暮的景象,没能使诗人规避,反倒令他入迷。曾伴,犹陪,说明不是瞬间一瞥,不是短暂凭栏,更是痴痴地望着,一直追随着浮云走向消失的轨迹,久久陪伴着为秋声笼罩着的即将沉没的落日。这些常人不愿看、不忍看、更不敢久看的衰图残景,诗人却着魔般的沉浸其中,是反常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结合诗题标示的地点,联系三、四句吐露的心境,便知诗人有着难以言说的伤心在。浅层次讲是直面残秋薄暮的感伤,这一中国文人的习惯心理在敏感而哀乐过人的诗人身上更为突出深层次讲,是异质同构的彻悟触动的哀痛。此地曾是南朝六代建都之地。当年金陵,佳丽所萃,而今唯有废墟残景;追昔抚今,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不已的晚唐朝,不也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诗人悟出。历史上六个小朝廷昏庸无道的短命亡国。现实中晚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败下去,不也和自然的浮云落日一样。都是走向总崩溃的末日。这里确乎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自然、历史和社会的种种悲慨涌上心头,笼罩天地,拂逆不去,浓得化不开,语言便显得笨拙无用,只有眼前景象才能诉说和接纳心中无限事了。但人与自然只能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不能表情达意的对话。再说,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由表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因为无论延请多少画师,都无法描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伤心。“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然而终究画不成,诗人只能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却无可挽回。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05,第85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蟾

高蟾

(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河朔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家贫,工诗,气势雄伟。性倜傥,然尚气节,虽人与千金,非义勿取。十年场屋,未得一第,自伤运蹇,有“颜色如花命如叶”句。与郎中郑谷为友,酬赠称高先辈。乾符三年,(公元八七六年)以高侍郎之力荐,始登进士。乾宁中,(公元八九六年左右)官至御史中丞。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32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弟侄书堂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时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为什么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何事:为什么。居穷道不穷: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乱时:战乱时期。静时:和平时期。

家山虽在干戈(gē)地,弟侄常修礼乐(yuè)风。
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干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yàn)池中。
案:几案。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duò)寸功。
惰:懈怠。

参考资料:

1、 陶本一等编 .语文(七年级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3 .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全诗前句谆谆教诲,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后句是危言警示,不要在怠惰中浪费光阴,说明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

  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他信守儒家尊奉的道德规范,重视修身立德,“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的高洁品格。

  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我们可以想见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

  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你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这是就全篇来说的,若就其佳句来说,真如行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写景诗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的是杜荀鹤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杜荀鹤是唐末时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学杜甫、白居易,以揭露弊政,反映民生疾苦为宗旨,注重弘扬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

1、 李军.论“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J].铁道师院学报,1999-06-152、 刘叶敏.杜荀鹤及其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楼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满耳是美妙的音乐满眼是美妙的花,满楼盛妆的少女胜过那美丽的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这才晓得那无限美好的天上神仙窟,也不过像这无比豪华的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绣幕里夜间闪烁着的红烛就像闹市,白天里施着的舞裙活像天空的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担心是宴会罢了美女也随之而星散,管它扬子江那头一轮皓月是否西斜。

参考资料:

1、 高梓信.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222、 胡光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92

满耳笙(shēng)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笙歌:乐声和歌声,泛指音乐。珠翠:妇女的饰物,这里代指美女。吴娃:吴地的美女。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神仙窟:神仙居处。

绣户夜攒(cuán)红烛市,舞衣晴曳(yè)碧天霞。
绣户:指华丽的居室。攒:聚集。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扬子江:这里指润州附近的长江水域。

参考资料:

1、 高梓信.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222、 胡光舟.古诗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192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楼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治所润州),其《鼓吹赋·序》云:“余往岁剖符金陵。”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楼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深。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不可能如此。

  颔联“因知楼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便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而诗人却倒过来说,即使“楼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惊人的豪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楼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美的门庭,灯烛辉煌,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湎于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点出了清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眩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月已半斜,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北顾中原,兵戈满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伤时,怀乡,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含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这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奔,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湎酒色。这样一个局面,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极写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是这首诗通前彻后的中心轴线。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楼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97-129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 三月晦日送春

: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今天是三月三十日,是三月的最后一天,春天美丽的风光就有离开我这位苦吟诗人了。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我和你今夜不用睡觉了,在晨钟响动之前,总算还是春天吧。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471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51页 .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正:一作“更”。风:一作“春”。

共君今夜不须(xū)睡,未到晓钟(zhōng)犹是春。
睡:一作“寝”。晓钟犹是春:一作“五更还是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1471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51页 .
三月正当三十日,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贾岛是唐代的著名的苦吟诗人,长于五言律诗,集中五言律诗也最多。他的律诗,字斟句酌,排比工整,常有佳句,耐人寻味。如“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或气象雄浑,或情景幽独,颇为人们所称诵。不过除了一些佳句以外,他写得好的律诗并不多,这是由于他过于醉心词句的琢磨,往往忽视了全诗的整体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他的五言律诗,虽然对仗工整,却有雕琢的痕迹,不够自然,缺乏动人的情怀,使人读后,留不下完整的印象。倒是他的一些绝句,无意求工,写得自然、朴素,别有情致。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较优秀的作品。

  这是一首抒写送春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极力抒写的是“苦吟”诗人不忍送春归去,但也无计可留,只有长坐不睡,与那即将逝去的春天共守残夜,哪怕是一刹那时光,也是值是珍惜的。首句“三月正当三十日”,点明三月晦日,表达春天即将逝去。三月本是春天的最后一个月,三十日又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诗人此刻把春天的离去精确到了最后一天,让人感到新奇而又自然。次句“风光别我苦吟身”,意思是说:春光虽然别我而逝,但我这个苦吟诗的人,怎忍别春。不说送春,而说“风光别我”,是虚写“送”字。这句用的是拟人手法,显得很自然而有情味。

  “与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前句写了诗人与友人愿一夜不眠不寐,后句则写了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守住最后的一线春光。前两句把春天精确到最后一天,这里却精确到了最好一刻。末二句说虽然已到春尽之期,无计可以留春,但只要晨钟未动,明朝之夏未来,仍然还是春天。因此,当这最后一夜之时,愿与友人不睡,共同苦吟饮酒,以表送别之情,这样也还是能够很好地享受这最后一夜的春光。“犹是春”三字,可如宋苏轼所说的“春宵一刻值千金”了。这首诗颇有古诗的“何不秉烛游”的意思。但二者旨趣并不相同。古诗的作者秉烛夜游,是由于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应及时行乐;这首诗的作者良夜不眠,则是为了流连春光,爱惜韶华,并无伤感之情,作者只意在珍惜时光,刻苦吟诗,这就从惜别春光中,引出了“锲而不舍”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51页2、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8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长安春

: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门外的杨柳无力的下垂着,春风把柳树枝叶吹成了金黄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东街的酒力太小,醉了很容易就会醒来,满腹愁苦还是消不了。

参考资料:

1、 主编:孙绍振 副主编:潘新和 赖瑞云.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 (2016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页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青门柳:长安城东南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这里泛指京城东门的柳树。黄金色:指枝叶的衰黄颜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街东酒薄:指东街所卖的酒其酒力太小。

参考资料:

1、 主编:孙绍振 副主编:潘新和 赖瑞云.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下册 (2016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洛阳故城

: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禾黍成行地上半是野蒿,古人修此城哪顾上辛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洛水东去街市随之改变,邙山北来残存宫殿高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暮云中寒鸦鼓噪落墙上,寒雨下大雁迷途躲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可惜缑岭成仙的太子晋,还在吹笙醉心于碧仙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5-656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3993、 孙建军 陈彦田.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7444、 施议对.唐诗一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1:174-175

禾黍(shǔ)离离半野蒿(hāo),昔人城此岂知劳?
禾黍离离:从《诗经·王风·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哀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黍:糜子。子实去皮后为黄米。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离离: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蒿:一种野草,此处泛指野草。劳:辛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市朝:争名夺利的场所。山势:指北山。

鸦噪暮云归古堞(dié),雁迷寒雨下空壕(háo)
堞:城上小墙,即女墙。壕:城下小池。

可怜缑(gōu)岭登仙子,犹自吹笙(shēng)醉碧桃。
缑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多指修道成仙之处。登仙子:指王子乔。笙:一种乐器。碧桃:原指传说中西王母给汉武帝的仙桃。此指传说中仙人吃的仙果。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55-6562、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2:3993、 孙建军 陈彦田.全唐诗选注.北京:线装书局,2002:37444、 施议对.唐诗一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1:174-175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隋炀帝时,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凭吊故城感怀。

  诗的开头以“禾黍离离半野蒿”,直落登城所见,满目荒凉残破,昔日华丽雄伟的宫殿已荡然无存。诗人正是通过眼前景物的描写,托出“故”字,把昔日之兴盛与今日之凄凉作尖锐地艺术对比,从而引出“昔人城此岂知劳”的无限感慨。历史上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奢华享乐,役使千千万万的劳力建起了洛阳宫殿和城池,而今却已倾圮残毁。在这里,诗以“岂止”构成反诘,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愤怒批判和无情嘲讽。

  颔联承上作深入描写以“市朝变”与“水声东去”、“宫殿高”与“山势北来”做鲜明对比,并照应首联,揭示权贵之不能长存,表达诗人登城凭吊之情。

  颈联更写出了故城的荒凉冷落。“鸦噪”说明这里凄清,人迹罕至;“雁迷”,说明这里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一幅鸦噪图,一幅雁迷图,给全诗笼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写景逼真,细节处处传神,以不懂人事的鸦、雁,反映人事的变化,显得深刻有力。

  尾联承上以反折作收,富贵之不得长存,人生之过于短暂,这使诗人痛苦、感慨,从而产生羡慕神仙的思想,但诗人却反说“可怜”,正说明诗人认为虚妄的神仙故事也不能解决现实的矛盾,不能解决思想上的苦恼,故用“可怜”的反言以见意,表达了他这种怀古伤今的感慨的深沉与无限的悲伤。

  诗的首句“禾黍离离”,《<诗经>黍离》开首的“彼黍离离”化用而来的,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思。第二联表达对这座由劳苦百姓辛苦修建,却终遭废毁的城市的痛惜之情。“水声东去”既是写实景(故洛城紧靠着洛水北岸),又是双关寓意。诗人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流逝,人世沧桑的感慨。尾联借用典故慨叹世人不能像太子普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迁之外。

  全诗主要通过洛阳看到的荒凉残破的景象,借古喻今,抒发自己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关怀和殷忧,对那些脑满肠肥无所用心的达官贵人以及浪荡公子等醉生梦死之徒,充满了愤懑和鄙弃之情。吴汝纶曰:“末刺贵游不知时变,但解行乐也”窥破了诗人的用意。

  由于许浑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王朝由鼎盛转向衰落的转折,且作为时代的一份子又无力挽救这历史的遗恨,他追抚山河陈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慨深沉,所以此诗盈溢着浓浓的失落感和幻灭感。此篇起得苍凉,接得开阔,对偶工整,句法圆活,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薄弱。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更落入俗套,调子也嫌低沉无力。全诗没有李白的豪放,也没有杜甫的深沉,却有一份浓浓的凝重以及万重无奈的思绪下想让历史的车轮逆转来找回昔日盛景的希冀。但许浑的幻灭感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也是情有可原的。

参考资料:

1、 张碧波 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757-7582、 赵龙祥.唐诗通.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5133、 房日晰.唐诗比较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264、 贺新辉.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十卷(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99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