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亭留别

: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老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重:珍重,珍惜。分携:分手,离别。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乾坤: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相借:相凭借,相依靠。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秉:掌握,主持。元化:天地间万物的发展变化。

九山郁峥(zhēng)(róng),了(liǎo)不受陵跨。
九山:九座大山;指河南省西部的辗辕山、颍谷山、告成山、少室山、大箕山、大陉山、大熊山、大茂山、具茨山。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了:完全,一点儿也。陵跨:欺侮,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淡淡:水波动荡的样子。白鸟:指鸥、鹭等白羽水鸟。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xiá)
怀:怀想,心想。物态:事物的存在形态,这里指事物的固有规律。

壶觞(shāng)负吟啸,尘土足悲咤(zhà)
壶觞:酒壶酒杯,这里意为举杯饮酒。吟啸:吟诗歌啸。古人常用吟啸来表示悠然自乐的意思。尘土:路途的尘土,这里也用来指代尘世的劳碌奔波生活。悲咤:悲凉慨叹。咤,叹息声。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李治、张肃、王元亮等人。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澹:安静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与故人的分离,总是让多愁善感的诗人黯然神伤。山长水远,生死契阔,不知何时方能相见。诗人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最后索性下了马车,与朋友临水而坐,把酒共饮。起句点明别离的主题,“重分携”、“驻归驾”,表现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重情意,奠定了整首诗浓厚的情感氛围。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里不是孤立地描写景物,而是借此表现诗人的情感活动。这里一切安详静谧,放眼望去,天长水阔、无涯无际;自然界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此消彼长。此联描画远景,意境阔大明朗,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笔端,纳浩浩江流于眼底,为整首诗渲染出了一个江流邈远,山色苍茫的氛围。着墨极淡,开阔空白、疏可走马,却给人以伟丽雄奇之感,深得国画淡处着色而气韵生动之三昧。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诗人在这里表明万物相互凭借、相互统一的关系。朔风吹过,会有大雪三日;形成天地的要素掌握着天地万物本原的发展变化。陈子昂《感遇》有句:“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遗山由此悟到凡事都有典定数,于是他开解朋友并宽慰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此时诗人的心境已渐渐从离别的伤怀中解脱出来,变得目光开阔,心明朗。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清刚雄健、格调高远的图画,使远归和送别之人心胸为之一廓。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上联气势雄健,此联舒缓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寒波”和“白鸟”,“淡淡”和“悠悠”,“起”和“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寒波”和“白鸟”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情感。“淡淡”、“悠悠”两个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和鸟儿的从容;而“寒”和“白”则用淡墨着色,留出大量的飞白,简笔勾勒出了一幅冲淡平和、宁静闲雅的幽美意境。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之情。一是体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不由得心胸豁然开朗、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诗人的寄托。既然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还不如退而临水,过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此联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自然的景致是如此闲淡有致,而诗人归去的心情,却是急迫的。用自然物态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来衬托诗人的似箭归心,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前人常用“壶觞”来表示饮酒闲适的生活。如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这是历代文人诗酒生涯的理想生活图景:置醇酒一斛,约朋友两三,觅美景一处,流觞曲水,吟诗唱和……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进一步描写归途的景色。长亭相送,终有一别,诗人与朋友洒泪告别,登上了漫长的赴任之路。当辚辚的马车渐行渐远之时,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此联境界恬淡,气韵生动,颇有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和陶潜清新明丽的美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没有将笔墨花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解脱,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好问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
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
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
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
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
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
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
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注释
重:珍重,珍惜。分携:分手离别
乾坤: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
相借:相凭借,相依靠。
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秉:掌握,主持。元化:天地间万物的发展变化。
九山:九座大山;指河南省西部的辗辕山、颍谷山、告成山、少室山、大箕山、大陉山、大熊山、大茂山、具茨山。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了(liǎo):完全,一点儿也。陵跨:欺侮,践踏。
淡淡:水波动荡的样子。
白鸟:指鸥、鹭等白羽水鸟。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9.怀:怀想,心想。
物态:事物的存在形态,这里指事物的固有规律。
壶觞(shāng):酒壶酒杯,这里意为举杯饮酒。吟啸:吟诗歌啸。古人常用吟啸来表示悠然自乐的意思。
尘土:路途的尘土,这里也用来指代尘世的劳碌奔波生活。悲咤:悲凉慨叹。咤,叹息声。
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治、张肃元亮等人。
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澹:安静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与故人的分离,总是让多愁善感的诗人黯然神伤山长水远生死契阔,不知时方能相见。诗人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最后索性下了马车,与朋友临水而坐,把酒共饮。起句点明别离的主题,“重分携”、“驻归驾”,表现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重情意,奠定了整首诗浓厚的情感氛围。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里不是孤立地描写景物,而是借此表现诗人的情感活动。这里一切安详静谧,放眼望去,天长水阔、无涯无际;自然界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此消彼长。此联描画远景,意境阔大明朗,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笔端,纳浩浩江流于眼底,为整首诗渲染出了一个江流邈远,山色苍茫的氛围。着墨极淡,开阔空白、疏可走马,却给人以伟丽雄奇之感,深得国画淡处着色而气韵生动之三昧。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诗人在这里表明万物相互凭借、相互统一的关系。朔风吹过,会有大雪三日;形成天地的要素掌握着天地万物本原的发展变化。陈子昂《感遇》有句:“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遗山由此悟到凡事都有典定数,于是他开解朋友并宽慰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此时诗人的心境已渐渐从离别的伤怀中解脱出来,变得目光开阔,心明朗。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清刚雄健、格调高远的图画,使远归和送别之人心胸为之一廓。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上联气势雄健,此联舒缓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寒波”和“白鸟”,“淡淡”和“悠悠”,“起”和“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寒波”和“白鸟”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情感。“淡淡”、“悠悠”两个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和鸟儿的从容;而“寒”和“白”则用淡墨着色,留出大量的飞白,简笔勾勒出了一幅冲淡平和、宁静闲雅的幽美意境。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之情。一是体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不由得心胸豁然开朗悠然自得心情。二是寓有诗人的寄托。既然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还不如退而临水,过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此联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自然的景致是如此闲淡有致,而诗人归去的心情,却是急迫的。用自然物态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来衬托诗人的似箭归心,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前人常用“壶觞”来表示饮酒闲适的生活。如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这是历代文人诗酒生涯的理想生活图景:置醇酒一斛,约朋友两三,觅美景一处,流觞曲水,吟诗唱和……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漂泊、知交的零落,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进一步描写归途的景色。长亭相送,终有一别,诗人与朋友洒泪告别,登上了漫长的赴任之路。当辚辚的马车渐行渐远之时,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此联境界恬淡,气韵生动,颇有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和陶潜清新明丽的美感。

  这首与众不同留别诗,没有将笔墨花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解脱,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好问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由登封赴昆阳、阳翟(今河南禹州)。临行,友人在颍亭送行,元好问写下这首诗留别。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2、 元好问.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673篇诗文

猜你喜欢

清平乐·太山上作

: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243页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jiàn)(hè)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瀚(hàn)海云涛,醯(xī)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1243页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眺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词为登眺之作,上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词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及“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词人的家国之痛。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眺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眺人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眺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i)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干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8:第142页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黄华山

: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黄华山的瀑布可称天下一绝,我最初听人讲述闻自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红霞辉映着插天峰下高欢宫,飞瀑荡涤山石如青艳的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昨天清晨也偶然走进黄华山,更觉难以摹写这造化的奇境。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当时的节气已到了三月早春,树木赤条条的没有春的面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汹涌的瀑布声从绝壑处湍急而来,溅起的雾气仿佛夹杂着凛凛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瞬间那高悬千丈的瀑布尽收眼底,把平生的沉郁忧闷一下清洗干净。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轰鸣飞溅的水流如雷公怒击飞雹,云隙间阳光倒射形成垂挂的彩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如百斛骊龙吐珠似的水一下泻出,翻卷着海底宝藏使龙王愁苦在胸。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水珠轻莹明澈时分时合互不相碍,变幻融凝有谁能胜过此雄奇之景。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回来后思绪仍被那里景色所激动,梦里似看到晨月落后春山尽空灵。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手中虽然拄着仙人的九节苍藤杖,每恨看不尽奇绝胜景而心中耿耿。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只盼携壶再来这黄华水帘岩下住,道人已约定山樱烂漫时节再重逢。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作品鉴赏资料来源:温人杰,《似海豪情夸胜景 如椽彩笔写黄华——元好问诗赏析》,《教学与管理》,1986年01期2、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1月:第3204页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黄华山:即隆虑山,又称林虑山,在河南林县西北二十五里。水帘:即瀑布,位于黄华山北岩。雪溪翁:指王庭箱,字子端,号雪溪,世宗大定年间进士,官供奉翰休,曾卜居于彰德(治所在安阳),辖林县等地,买田于林虑,读书于黄华山寺,自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zhuó)青芙蓉。
高欢:南北朝北齐神武帝,他曾在黄华山插天峰筑避暑宫。芙蓉:即荷花,古人诗中常借喻山峰,西岳华山最高峰亦名莲花峰。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mó)写难为功。
摹写:照着样子写字或绘画,此指照着景物写诗,亦即写诗描写、黄华爆布。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快。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雷公: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神,左手持鼓,右手执推,击鼓则雷鸣。日脚:指太阳从云朵缝隙间射下的光线。

(lí)珠百斛(hú)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骊珠:传说出自深渊中骊龙下巴下面的一种贵重的珍珠。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变见:交化,显现的意思。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胜景:优美的景物。穷:穷尽,看尽。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山樱:山樱桃,我国北方山地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春天开花,花小而红。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作品鉴赏资料来源:温人杰,《似海豪情夸胜景 如椽彩笔写黄华——元好问诗赏析》,《教学与管理》,1986年01期2、 郑竹青,周双利.《中华诗词经典》:学习出版社,2011年1月:第3204页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丹霞初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本诗是一首比较单纯的写景纪游诗。全诗共二十四句,可分为三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昔日的耳闻。首句是总评价,点出黄华胜景在瀑布一水。水帘是诗人初游黄华的重点,也是该诗描绘的中心。“天下绝”三字一锤定音,给瀑布以极高的赞誉,颇有与“桂林山水甲天下”争雄之概。次句点出上句的由来。“天下绝”的评赞出自王庭药这位熟谙黄华为当代名人之口,更增强了其权威性和说服力,引人必欲一睹黄华丰彩而后快。诗人下文并未马上去写瀑布,却又盘马弯弓,借雪溪翁的话回溯到古代:“丹霞初壁高欢宫”,此句以这件史事来说明,云霞流丹、峰峦耸初的黄华风光为世人瞩目钟爱,是由来已久了,而人工的楼台宫殿画栋珠帘又为山川增色添辉,使之愈益引人。“银河下灌青芙蓉”,使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李白的写景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元好问诗则将山水合在一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使瀑布之壮观、山川之秀美交相辉映,札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水光山色令人陶醉神往。第一部分写出昔日耳闻的黄华水帘之美,表现出内心向往之情,为下文的游山描写做了铺垫。

  第五句至第二十句是第二部分。这部分正面描写初游黄华观赏水帘的情景。这是全诗的中心和最精采部分。“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二句承上而来,如果说,第一分的四句表述了“久闻大名,倾慕已久”之意,那么,这两句则是抒写“今日一见,名不虚传”之慨。上句流露出终偿夙愿、喜出望外之感,下句进一步赞叹黄华水帘实景胜似耳闻,其美难以言传,更加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这两句先以虚笔总述初游的观感,从当初、他人和传闻转到昨朝、自己和目睹。尽管诗人慨叹摹写之难,但他在下文却是很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黄帘水帘图”。“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这两句勾勒出大的背景环境,突出了中州地区春色姗姗来迟的特征,与“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景象迥异。诗人歌咏黄华水帘的美景之前,却突出黄华三月份尚无春容的特征,写出这似乎缺乏诗意的句子,其用意有深一层理解和体会:首先,就写景而言,是“喧主夺宾”之法,诗人是有意摈弃山青木秀、燕舞莺歌的繁华热闹背景,以便更加突出所要描绘的水帘。前人诗中用类似手法者不乏其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元诗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与李、柳之作可谓异曲同卫,而且又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共次,就抒情而言,是“欲扬先抑”之笔:正当山无春色,环境萧条,心情难免寂寞无聊之时,忽然发现了那充满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的瀑布,才更加令人欣岑和振奋,产生一种久渴逢甘、雪中送炭之感。总之,在大笔勾勒黄华水帘的背景环境时,这种“喧主夺宾”和“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颇具匠心,值得仔细体会玩味。第九句至第十二句进行直接描写,分别从听觉、触觉、视觉和内心感受不同角度刻画瀑布。“湍声隆氨转绝壑,雪气察凛随阴风”。写黄华瀑布,真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先感其寒,颇有“先声夺人”的气势。这隆隆巨响,这凛凛寒威,恰似戏剧演出中,威风凛凛的大将出场之前,舞台上的紧锣密鼓,扣人心弦,引人去注目那即将亮相的主角。“悬流千丈忽当眼”写突见壮观的瀑布,给人巨大的精神震撼,诗人愕然而视的神态,如在目前;“芥蒂一洗平生胸”写大自然景色给人以积极的思想陶冶,自己不禁心旷神怡,胸怀开阔。这两句把写景与抒悄融为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结合紧密自然,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更深一层赞美了黄华操布如友如师,催人振奋,给人启迪。第十三句至第十六句,以奇幻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描绘瀑布:“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这两句真是绘声如闻,绘色如见。诗人笔下的黄华飞瀑,仿佛正在以峦壑为鼓,以湍流为号,演奏着高山流水交响乐,又仿佛正在以日脚为灯,以长空为幕,表演着精采的霓裳羽衣舞。如此描绘,可谓写照传神。“骊珠百解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两句形容水势之大,浪花之美,不但想象新奇、比喻巧妙,而且幽默诙谐,富于情趣。对黄华瀑布的直接满写,真是淋漓尽致了。于是,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句,诗人又变换了表达方式和描写角度:“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是疑问,又是感叹,更是颂赞。在雄奇的尤自然面前,深情的诗人不能无动于衷。但千言万语,仍说不尽黄华之美,真是“更觉攀写难勺功”,未尽之情,不由发为连者惊叹。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写,也就转为内心感受的直接抒发了。“归来心瑰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两句以余兴不消和魂牵梦萦,表现黄华山水给人印象之深,真是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第二部分游山情景的描写就在这深情绵邀的日思夜梦中结束。

  最后四句是第三部分,抒写对来日重游的渴望:“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写。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句中用仙人九节杖的神话故事之典,固然是说自己穷尽胜景本有条件却未能充分利用,但同时也给黄华山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仿佛这是一座仙人出没的仙山了。‘山樱红”点出重游之日的山景将比初游时“山木赤立无春容”更加迷人。“岩下宿”表穷尽美景的决心。“携壶”一则写重游兴致之高,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用意。此景此情,足以引人遐思。全诗至此夏然而止,语尽而意未穷,给人留以回味和想象余地。

  全诗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描写角度多变,表达方式灵活。诗人按游前、游时、游后的时间顺序,从耳闻、目睹、内心感受,魂牵梦萦各个角度,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各种方式,去表现黄华的自然风光及个人的初游观感,“构思窗渺,十步九拆,愈沂而意愈深,味愈隽”,写得既淋漓尽致,又余味无穷,给人以弧烈感染和深刻印象。诗人能如此成功地为黄华瀑布传神写照,除得力于他对祖国山河的深挚热爱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外,还受益于其广泛的阅历。“贱子贪名山,客刺已屡投。黄华挂灵台,天坛避清沟,太山神明观,二室汗漫游。胸中隐然复有此大物,便可挥斥八极隘九州。”名山大川,诗人不仅耳闻,而且目睹身诺,历览山川之美,并有所比较,故而善于抓住特征,写出个性。“眼处心生句自神”也正是诗人自己山水诗创作成功的经脸概括。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作品鉴赏资料来源:温人杰,《似海豪情夸胜景 如椽彩笔写黄华——元好问诗赏析》,《教学与管理》,1986年01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颍亭留别

: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老朋友珍惜这临别的时节,到水边我停下回家的车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天地清朗拓开我远眺的目光,万物自然就像是与人亲如一家。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北风吹起,连下了三日大雪,造化神工,主宰着事物变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九大山郁葱葱高峻峥嵘,丝毫也不受那欺凌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颍水上清波淡淡而起,洁白的鸥鸟悠悠而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想着回家的游人呵,自然是心绪焦急;事物固有的情态呵,却本是悠游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临别时举杯痛饮,徒然地辜负吟啸之心;前路的滚滚黄尘,真足以让人悲慨叹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回头遥看呵亭中的友人,只见那一片平林恬澹如画。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重:珍重,珍惜。分携:分手,离别。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乾坤: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名,乾之象为天,坤之象为地,故以乾坤称天地。清眺:谓视野开阔,眺望时眼目清爽辽远。相借:相凭借,相依靠。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太素:古代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这里指大自然。秉:掌握,主持。元化:天地间万物的发展变化。

九山郁峥(zhēng)(róng),了(liǎo)不受陵跨。
九山:九座大山;指河南省西部的辗辕山、颍谷山、告成山、少室山、大箕山、大陉山、大熊山、大茂山、具茨山。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
了:完全,一点儿也。陵跨:欺侮,践踏。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淡淡:水波动荡的样子。白鸟:指鸥、鹭等白羽水鸟。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xiá)
怀:怀想,心想。物态:事物的存在形态,这里指事物的固有规律。

壶觞(shāng)负吟啸,尘土足悲咤(zhà)
壶觞:酒壶酒杯,这里意为举杯饮酒。吟啸:吟诗歌啸。古人常用吟啸来表示悠然自乐的意思。尘土:路途的尘土,这里也用来指代尘世的劳碌奔波生活。悲咤:悲凉慨叹。咤,叹息声。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亭中人:指前来颍亭送行的李治、张肃、王元亮等人。平林:平原上的树林。澹:安静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郑力民.元好问诗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年:60-63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与故人的分离,总是让多愁善感的诗人黯然神伤。山长水远,生死契阔,不知何时方能相见。诗人走走停停、频频回首,最后索性下了马车,与朋友临水而坐,把酒共饮。起句点明别离的主题,“重分携”、“驻归驾”,表现了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深重情意,奠定了整首诗浓厚的情感氛围。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这里不是孤立地描写景物,而是借此表现诗人的情感活动。这里一切安详静谧,放眼望去,天长水阔、无涯无际;自然界万物自由生长、生生不息、此消彼长。此联描画远景,意境阔大明朗,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笔端,纳浩浩江流于眼底,为整首诗渲染出了一个江流邈远,山色苍茫的氛围。着墨极淡,开阔空白、疏可走马,却给人以伟丽雄奇之感,深得国画淡处着色而气韵生动之三昧。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诗人在这里表明万物相互凭借、相互统一的关系。朔风吹过,会有大雪三日;形成天地的要素掌握着天地万物本原的发展变化。陈子昂《感遇》有句:“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遗山由此悟到凡事都有典定数,于是他开解朋友并宽慰自己:就这样吧,生死穷通皆有定,悲欢离合总难免。此时诗人的心境已渐渐从离别的伤怀中解脱出来,变得目光开阔,心明朗。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九座大山郁郁青青、山势险峻、气韵峥嵘、壁立万仞而不可凌辱。诗人在这里描绘了一幅清刚雄健、格调高远的图画,使远归和送别之人心胸为之一廓。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上联气势雄健,此联舒缓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清冽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只有微风偶尔掠过时,会在水面上激起淡淡的水纹;身着素羽的鸟儿悠闲自在地在天空中缓缓飞翔,轻轻滑落在长满青草的水渚。“寒波”和“白鸟”,“淡淡”和“悠悠”,“起”和“下”,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寒波”和“白鸟”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情感。“淡淡”、“悠悠”两个叠字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水的平静和鸟儿的从容;而“寒”和“白”则用淡墨着色,留出大量的飞白,简笔勾勒出了一幅冲淡平和、宁静闲雅的幽美意境。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之情。一是体现诗人面对大自然的美丽景致,不由得心胸豁然开朗、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诗人的寄托。既然社会如此动荡不安,还不如退而临水,过一种安详宁静的生活。此联不是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称千古绝唱。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自然的景致是如此闲淡有致,而诗人归去的心情,却是急迫的。用自然物态的悠闲自在、从容不迫,来衬托诗人的似箭归心,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前人常用“壶觞”来表示饮酒闲适的生活。如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禁不住把酒临风,吟诗长啸。这是历代文人诗酒生涯的理想生活图景:置醇酒一斛,约朋友两三,觅美景一处,流觞曲水,吟诗唱和……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飘逸。然而,诗人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起在尘世间的劳碌奔波,远离家乡的漂泊、知交的零落,诗人不由得悲从中来,仰天长叹。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进一步描写归途的景色。长亭相送,终有一别,诗人与朋友洒泪告别,登上了漫长的赴任之路。当辚辚的马车渐行渐远之时,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此联境界恬淡,气韵生动,颇有王维诗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神韵和陶潜清新明丽的美感。

  这首与众不同的留别诗,没有将笔墨花在写离情别绪上,恰恰相反,它表现的是对这种情绪的超脱,通过大段的写景它表现出一种人生的解脱,对心灵超脱境界的向往,否则就难以理解这首诗,特别是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深意。全诗由交代离别折向眺望之景,又回到抒发感慨,最后复归为“无我之境”的超然,跌宕有致,而“怀归”二句实乃点题之笔,不可放过。作为五古,这首诗也体现出元好问的诗风。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元好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鹧鸪天·楼宇沉沉翠几重

: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轳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沉沉的几重绿色映着楼宇,辘轳亭下,落满了枯黄的梧桐树叶,河水闪着粼粼的光,雨中,天空现出了彩虹,树影中秋意浓浓,鹊儿在风中鸣叫着。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见不到我的爱人,思念真是无穷无尽,古来心怀离愁别绪的人,都是在这夕阳中愁断肝肠!山上的碧云,似也有分离的愁与恨,一片飞向西,一片飞向东。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lù)(lu)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川光:波光水色。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何穷:无穷。

楼宇沉沉翠几重,辘轳亭下落梧桐。川光带晚虹垂雨,树影涵秋鹊唤风。
人不见,思何穷,断肠今古夕阳中。碧云犹作山头恨,一片西飞一片东。

  通过描写楼宇层叠深邃,树木重重围绕的空寂幽深的景象为女主人公的活动提供背景,暗示了女主人公的身份为下文女主人公凝愁聚恨的情感作铺垫。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云被山头分隔,刹那间正是一东一西,他只是把这恨,藉碧云在山头的位置,化静态为动态,让断肠之人更加断肠,含蓄隽永。开篇“沉楼重翠”明写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幽深空寂,实际上是突出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愁。“梧桐”句,主人公倚楼凝望所见之景,落叶梧桐不仅没有排解他的寂寞之愁,更把她的愁加深一层,伤秋之愁。“川光带晚”句,主人公把目光投向远方,看到傍晚时分虹垂雨的美丽景象,乐景衬哀情,引发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愁。“树影”句主人公目光落在近处看到巢中鸟儿呼唤未归的同伴,更衬托她形单只影的孤独,层层递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喜春来·春宴

: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梅花虽残了,它那洁白的花瓣上香气。柳树抽芽了,梢头一片嫩黄色,柳叶儿还没长出来。春风和煦,吹满楼台。桃杏的花苞儿刚刚裂开,这种情景正该高唱《喜春来》。
梅残玉靥(yè)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玉靥:似玉的脸颊,此处指梅花瓣。靥,面颊上的酒窝。柳破金梢眼未开:破,指嫩芽刚出。金梢,嫩黄色的树梢。眼未开,指柳叶尚未长出,如睡眼没有睁开一样。桃杏拆:拆,拆裂。指桃杏的花苞刚刚裂开。拆,原作折,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