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琴

:
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
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卢仝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98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夏日叹

: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夏季太阳从东北方升起,中午时太阳正当头顶,火辣辣的。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太阳晒透厚厚的土地,酷热难熬,能有什么法子释放这难忍的闷热?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天久不打雷降雨,莫不是号令反常了?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即使降雨也无法滋润万物,因为田地都已经干得尘土飞扬了。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飞鸟、池鱼皆因干旱和酷热而死了。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万民仍然流离失所,举目望去,田园一片荒芜。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黄河以北大片地区都变成叛军的巢穴。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动乱使人想起幽蓟二郡,唐王朝的军队如今在哪里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我忧心如焚,吃不下,睡不安,心情很不舒畅。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抚今思昔,叹当朝没有贤臣良相。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全集祥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27-12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17页3、 费振刚主编,少陵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23页

夏日出东北,陵(líng)天经中街。
陵天:升上天空。陵天经:一作“经天陵”。中街:古人指日行的轨道。此指太阳当顶直射。

朱光彻厚地,郁(yù)蒸何由开。
朱光:日光。彻厚地:晒透大地。郁蒸:闷热。开:散释。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上苍:苍天。乖:违背,反常。

雨降不濡(rú)物,良田起黄埃。
濡:湿润。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hāo)莱。
万人:百姓。流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唯蒿莱:田园荒芜景象。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大河:黄河。化:一作“尽”。虎与豺:喻安史叛军。

浩荡想幽蓟(jì),王师安在哉。
幽蓟:幽州(范阳郡)和蓟州(渔阳郡),安史叛军老巢。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未谐:指心情不愉快,不安稳。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眇然:遥想。贞观:唐太宗年号(公元627~649年),贞观之治为唐初盛世。数子:指贞观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偕:同。

参考资料:

1、 海兵.杜甫全集祥泩: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127-1292、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517页3、 费振刚主编,少陵诗传(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第223页
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
朱光彻厚地,郁蒸何由开。
上苍久无雷,无乃号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
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
至今大河北,化作虎与豺。
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
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

  《夏日叹》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这次旱灾,后半部分写战乱,并对天灾人祸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极言民生疾苦。

  诗中说,久旱无雨,田地里干旱得尘土飞扬,湖泊池塘都干涸了,飞鸟缺水而死,鱼儿干涸而死,成千上万的灾民逃荒流散,一片荒凉景象。这个时候,河北一带仍然被安史叛军占据,叛军就像豺狼虎豹,凶暴横行,残害人民,而朝廷军队连影子都看不见。杜甫认为天灾人祸都与朝廷的政策失当和腐败无能有关。他说:“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拿贞观之治与现实作比较,显然唐肃宗不可能像唐太宗那样平定和大治天下,唐肃宗身边的那些大臣,也无法与贞观年间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名臣相比,如今的朝廷是令人失望的。

  旱灾接着饥荒,在华州的生活十分艰难,现实政治又是如此让人失望,司功参军的职务也不能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更谈不上施展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了。于是,在立秋后不久,杜甫毅然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开始了他常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诗的未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堤的不满。

  先写太阳照耀郁蒸难开,在请问苍天无雷时似乎也在暗示朝政失度;次写旱灾严重程度和百姓流亡生活,兼及安史之乱仍未并息的时局现状。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现实中,诗人对案不能食之余想到的是今昔的对比,诗的末尾对贞观之治的追忆和贞观君臣的赞扬很明显是在表示对现实朝政的不满。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12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阳池送朱二

: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公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途中见杏花

: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外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míng)(yīng)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dàn)烟笼日暗神州。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皇帝的亲信刘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别墅,但不肯独自行乐,经常找亲近的人设宴共享。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这天雨过天晴,园林景致更加幽美,清明设宴,想必是用皇帝赐给近臣的新火了。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刘郎中常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有道德不会孤单,自有人来结伴为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阳光在池水上返照进,客人定到晚上兴尽才回去,杯中的春酒带着药的香味。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屋檐前落花满地,竹丛里的鸟儿常来窥看客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身居于这样清幽的地方,何必再寻找什么桃花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刘郎中:郎中,官名,作者的友人。别业:别墅。本宅之外另建的园林游息之所。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多有别业。唐时此风尤盛。近臣:皇帝的亲信。违:离开。亲:指双亲。

(jì)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霁日:指雨过天晴。烟火新:是指古时习俗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清明皇帝才颁新火给贵戚近臣,故叫“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池照:是指阳光在池水上返照。

檐前花覆(fù)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桃源:桃花源。后世因以桃花源代指避世隐居之地。隐沦:隐士。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这首诗叙述清明节诗人在刘郎中别墅的宴饮情况。第一句写刘郎中在田野有别墅,为人和蔼,第二、三联写刘郎中在清明前后以文会友,第四、五联写别墅中的池塘、药酒、花儿和鸟儿的景象,最后一联总写别墅就是一个室外桃园,很合适隐居。作者善化用和拟人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一幅以文会友的情景,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起而破题,点明“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之事。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便来承接上联,进一步写出清明的情景:清明多雨,而“霁日园林好”,这一天更是到处传接“新火”,但这只是大处来写清明春日之景。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是对主人的称颂,同时也将作者的笔转到眼前之景:“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是写主人居住的环境及其悠游、闲静的生活情态。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属对工整,写景更是传神,虽然也只是平常的句子,但它写出了仕途之外最令文人士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同时“花覆地”、“鸟窥人”写出了这园林、居处的幽静、适意。有了这样的描写、渲染,诗的结句中,诗人自然要有感慨了:“何必桃源里”,这就是一个世外的桃花源。不必去苟营于仕途、官场,有这样的环境,正可以“深居作隐沦”。

  诗人的感慨,表面看来自然是有一份洒脱,可这一些也许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是面对窘困、穷愁时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劝慰,当然在席筵之上,更有它的一种应酬意味,诗的本身当然也不会再隐含什么深意,但当读诗的人,明白了诗人的那种心态,又听他吟诵这样的诗句时,在心中才起了一种别样的滋味,这感受中有一种无奈,这只是读者内心的事了,但它是由诗作引发而起的,那么就不能不说诗歌本身也确有一些言辞之外的东西。这样说来,这酒席上的应酬之作,也有可读之处了。

参考资料:

1、 王景科主编.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幽居

: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有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世人贵贱虽然可分为几等,而出门在外都是有所奔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我单单没有那些外物牵累,故而可以遂我闲居的心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青山一下子就迎来了曙色,小鸟雀儿盘绕着房舍啼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我有时会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时也随着樵夫边唠边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我安分守己因为愚笨拙劣,谁又能说是鄙薄尘世尊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2-403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幽居:隐居,不出仕。异等:不同等级。营:谋求。

独无外物牵,遂(suì)此幽居情。
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遂:称心,如愿。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shǔ),鸟雀绕舍鸣。
曙:天刚亮的时候。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qiáo)者行。
偶:相对。

自当安蹇(jiǎn)劣,谁谓薄世荣。
自当:自然应当。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动迟缓。劣:一作“拙”。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世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2-403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著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参考资料:

1、 张秉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1-6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