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谷口招郑鄠

: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空斋:空屋。

涧花然暮雨,潭(tán)树暖春云。
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门径稀人迹,檐(yán)峰下鹿群。
门径:当门的小路。

衣裳与枕席,山霭(ǎi)碧氛(fēn)(yūn)
山霭:山上的云气。氛氲:云雾朦胧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此诗前两句“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点明事由,作者来到高冠谷口来拜访朋友,却只见空屋不见人影。大概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的花在暮雨之中红艳似火,潭边的树为春云笼罩暖意顿生,着实迷人;“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径人迹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来鹿群,何其幽静。“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雾弥漫侵吞,他的乐于隐居之情溢于言表。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此诗颇见出岑参写景绘物的不俗功力。诗人艺术嗅觉的灵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于此诗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审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构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潜评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甚是。全诗优美清幽的环境刻画,渗透着诗人对田园野趣、隐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这种情感又不露声色地隐含在诗人对自然风光细致独特的描写中,这又是岑参诗歌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2、 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
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
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
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注释
郑鄠(hù):作者友人
空斋:空屋。
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门径:当门的小路。
山霭(ǎi):山上的云气。氛氲(fēn yūn):云雾朦胧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前两句“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点明事由,作者来到高冠谷口来拜访朋友,却只见空屋不见人影。大概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的花在暮雨之中红艳似火,潭边的树为春云笼罩暖意顿生,着实迷人;“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径人迹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来鹿群,其幽静。“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雾弥漫侵吞,他的乐于隐居之情溢于言表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隐者

  此诗颇见出岑参写景绘物的不俗功力。诗人艺术嗅觉的灵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于此诗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审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构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潜评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甚是。全诗优美清幽的环境刻画,渗透着诗人对田园野趣、隐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这种情感又不露声色地隐含在诗人对自然风光细致独特的描写中,这又是岑参诗歌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2、 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写于岑参隐居终南山时。开元(唐玄宗713—741年)后期岑参随兄至长安求仕不成,便随兄长来到山水秀丽的高冠峪中,置业并建起了简陋的别墅草堂,耕读于此。他的朋友郑鄠隐居在高冠谷口,相距不远,时相过从是情理中事。此次到谷口来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岑参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3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寄荆州张丞相

: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我所思念的人在何方?重山叠嶂,只能怅然遥望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我虽满腹才华,可天下却无人赏识,没有您张丞相的擢升,恐怕我还寂寂无名。您的知遇之恩,我终身难忘。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您遭不幸,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退出这污浊的官场。归隐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南飞的大雁呀,你们振翅高飞,可是怎能将我的思绪传与荆州的故人?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jīng)门。
所思:所思慕的人,所思虑的事。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此处借指荆州。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举世:普天下。

方将与农圃(pǔ),艺植老丘园。
方将:将来,未来。农圃:种粮和种菜的人。艺植:种植,耕种,栽植。老丘园:终老于田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飞雁:一作“飞鸟”。飞:《全唐诗》校:“一作无。”何由:怎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1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首联起笔疑问,设置悬念,然后用脑海中的想象做答,并点题,表明对张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诗人“思”那名动一时的名相在哪里,接着“怅望深荆门”,既表达了对张九龄的深深怀念,又写出了对当时黑暗政治的不满。颔联则是加深了这种不满的感情,在抒情上更进一层。“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追忆往事,诉说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对张九龄赏识、提拔自己的感激。“无相识”略显夸张,有明显的奉承之意;或有双关意,指别的丞“相”不“识”己的意思。颈联表明自己的立场:“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说明自己不会与昏暗的官僚门同流合污,将隐居于山川田园之中。那山水田园就是诗人在红尘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尾联讲寄言,“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着南飞雁,一直看它们飞到天边的尽头,消失为止,与“怅望”首尾呼应。此处用了“雁”、“言”谐音,似乎也是在说或许那南飞雁能帮诗人捎带去吧。诗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飞大雁中,更以鸿雁过尽,无从寄书,抒发自己难言的隐痛,意在言外。

  全诗以景结束,苏轼赞王维“诗中有画”,“目尽南飞雁”有这个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8-12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储邕之武昌

: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楼西天的月亮,长江万里的流水,那就是我的心,我的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春风三十多次去了又来,这些年里我徒然怀念着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现在来送你,分别实难,举起酒杯不忍一下子喝空。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山崖追逐着流荡的行舟,湖水连着黄帝置乐的洞庭。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作为楚人,你最重视自己的诺言,你的诗也如谢朓一样清丽。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我也有一曲《沧浪歌》,一边行船,一边吟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黄鹤(hè)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黄鹤:即今武汉市武情蛇山之黄鹤楼。“西:一作”高“。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情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张乐:奏乐。

(nuò)为楚人重,诗传谢朓(tiǎo)清。
诺为楚人重:司马迁《史记·季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诗传谢朓清:谓谢朓诗以清丽著名。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沧浪吾有曲:沧浪即《沧浪歌》。此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棹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58-6592、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诗中首句“黄鹤西楼月”,写得江天一色,风清月朗。次句“长江万里情”则用来衬托诗人送储邕之情,手法含蓄,耐人寻味。李白对朋友的感情是十分诚挚的。他曾在《赠汪伦》中用“水深千尺”来衬托情谊的深厚。

  “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写得时光流转,故地萦怀。武昌是储邕曾游之地,却已有三十年的暌违。李白夜深怀友不眠,从西窗望见:黄鹤楼的月色,武昌城的烟树,便想起三十年前和储邕交游的情景,故说“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将储邕欲往重游的激情,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描绘出一幅友人储邕离别诗人到武昌的伤感惜别景致。“难为别”,意寓以离别为难。“惜未倾”,意寓惜别情深,频频劝酒,以不忍举起酒杯一下子喝空为惜。

  “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黄帝曾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所以谢朓诗云:“洞庭张乐地。”舟行处会途经多座山,好像众山在追逐行舟一般。因此,储邕前往武昌,途经“张乐地”,也是说其所途经的地方。

  “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借用楚人重诺言、诗如谢朓般清丽来寄寓诗人送别时的祝托话。楚人语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所以曹丘生扬季布之名于天下。谢朓字玄晖,有美名,昔日曾经游楚赋诗,至今传颂谢朓的诗极为清丽。可见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借用《沧浪歌》典故,来寄寓出诗人不忘武昌之情,言自己高洁其志,不与世同流合污,充分表现了李白待人至诚之意。正如《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此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说因送朋友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中间四句是写与储邕的惜别之情,末后四句是送别时的祝托话。此诗全幅结体飘逸秀丽,自然浑成,情趣盎然。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

参考资料:

1、 刘永平.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20-1212、 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5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归国谣·双脸

: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啊!多么漂亮的脸蛋啊!饰有彩凤的小篦子别在头上,闪着金光。她穿着旧日的舞衣,因风停息舞衣若无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与浅蓝色互相掩映。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锦绣的帷帐半掩着门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觉得清凉。她仍然戴着红心黄蕊色的花靥,眉间涂的黛色如两条远山。

参考资料:

1、 聂安福导读.温庭筠词集 韦庄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5

双脸,小凤战蓖(bì)金飐(zhǎn)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双脸:两鬓。篦:梳头的工具,比梳子齿密。小凤战蓖:精细的彩凤绘在蓖子之上。战蓖,即蓖子,疑是如蓖子形的首饰。金飐艳:金光闪闪,艳丽耀眼。飐,风吹浪动也。敛:收敛,引申为停歇。藕丝:颜色之一,指青白色,这里借代为衣裙。秋色:浅蓝色。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diàn),粉心黄蕊花靥(yè),黛眉山两点。
绣帷:绣花帷幕。清:使簟席清凉,形容词使动用法。花靥:妇女面上的妆饰物。

参考资料:

1、 聂安福导读.温庭筠词集 韦庄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5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这首词与《归国遥·香玉》一样,也是写美女形象的,两阕的表现手法也一致。只是《归国遥·香玉》写的是春天,而《归国遥·双脸》写的是秋天。 第一句:“双脸。”人们看一个女子,大约首先都是看她的脸。而这一眼就美得人惊讶。只此二字,竟来不及仔细地形容。固然这是词律的要求,但他妙就妙在他的选字。手法虽相同,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却又和《归国遥·香玉》有异。那阕是首先写对她的总体的感觉,而这里则是先着眼于脸这一点。这就是大家的手笔,绝不重复自己。

  第二句由脸而及首饰。而将第三四两句合写服饰。又与《归国遥·香玉》有别。首饰和那阕的一样,故较为简单,这次头上的凤钗不是玉而是金的,自然凤口中也衔着宝石的流苏;它在头上不停地颤动着,这就使人物也生动了起来。古时妇女的头上还会插上一些梳子、篦子,那也许是金的,故他这里着了一个“艳”字,那是金光闪闪的。

  第三句“舞衣”,点出了词中的主人公是个舞妓或侍姬的身份。“舞衣无力风敛”,这是形容她舞罢的样子。舞衣因停止了舞蹈,无风而自敛,若无力般地垂着。自然,这“无力”也可以是写舞女的娇慵。这一场舞,使她用尽了浑身的气力。还有一层意思是她穿上了昔日的舞衣,然而因为无须舞了,这舞衣也和人一样,因情绪的低落而无力地垂着。从整个词读来,似乎更应是这后者。她此时的穿着旧时的舞衣,是忆旧,也是惋惜。今日无可舞者,司马迁说:女为悦己者容。无可舞者,也就是无可悦的了。司马迁同时相并的还有一句是:士为知己者用。故这二者的情愫是可以相通的。“舞衣无力风敛”,旧愁新怨都从这一打扮上透露了出来。无力,是说舞衣质地的极其轻薄,仿佛不能自持,故而经风一吹,都紧紧地贴在了身上,显出了窈窕的身子和飘飘欲仙的姿势。同时,也是衣著者的慵态。读来未免楚楚动人。最后说明了衣服的质地是如藕丝织成的那样轻薄,而颜色则是金黄色的。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故以黄色为秋色。这舞衣质地之美,与衣著者的无力之神态,这就做成了一种不和谐的美,它透露出的消息,决不是快乐而是忧伤。这忧伤不论是出之于外力还是发自于自己,总之,读得人满是愀心的疼痛。

  下片,同样是全景式的描写:因为秋凉了,故而把竹帘换成了锦帐绣帏,然而同低垂的帘子一样,它也无需撩开,故而仍任它们自在地斜斜的掩着。写出室中人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晓则晓矣,说什么“清晓”,这是从人的心理上过渡来的。天光了,这个早晨却是这样的清冷。因为帘子半撩着,所以也看得见早晨外面的露珠,不知怎地,让人由露珠而感到她那床上垫着的篾簟子,一定也是冰凉的。这都是极写她的孤寂。

  末二句,可谓伤心已极之句。人没有来,然而她仍然盛妆着。将一张粉脸,打扮得如花一样,粉心、黄蕊、眉山,这都是当时的时样打扮。下文词人没有说。然而其实他通首都说了,纵然打扮得再美,也不过是再一次的重复昨日而已。因而,此情却极其可悯。

  其实,温庭筠虽然在字面上写得极其香艳,而实际上,内里却又是极其悲凉。外热而内冷。他是在将美撕毁给人看,所以他所写的实际是一曲悲剧,是脂粉中的不和谐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君王在宫中按剑,神情肃穆了解边情,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上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系颈投降吧!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

参考资料:

1、 中国李白网.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róng)
而:一作“向”。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lǔ)若草收奇功。
尔随汉将:一作“尔挥长剑”。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máo)头已落胡天空。
色:一作“邑”。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
应:一作“驱”。

参考资料:

1、 中国李白网.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秦淮(huái)近酒家。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烟:烟雾。泊: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6-10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