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尧佐

陈尧佐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 70篇诗文

轶事典故

  陈尧佐性情勤俭节约,看见动物必定告诫左右侍人不要杀害。器物衣服坏了,随时就缝补,说:“无非是使之不全部被丢弃。”自号“知余子”。临终前一日,自撰墓志说:“年寿八十二不为夭折,官一品不为低贱,使相接受俸禄不为耻辱,这三者大略可以归息于父亲栖神之地了。”陈抟曾对他的父亲说:“您三个儿子都当为将相,惟有中子显贵而且年寿高。”后来果像陈抟所说的那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生平

早年经历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陈尧佐出生。他的先祖是河朔人,至高祖陈翔时,因任蜀州新井县令,便定居于此,为阆州阆中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登进士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曾撰《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于他的志向。后以试秘书省校书郎身份知朝邑县,恰逢其兄陈尧叟出使陕西,揭发宦官方保吉的罪行,方保吉怨恨陈尧叟,便以事诬陷陈尧佐,被降职为朝邑县主簿。其后移任下邽县主簿,升任秘书郎、真源知县,任开封府司录参军。

通判潮州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升任开封府推官。他上书指摘时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触怒真宗,被贬为潮州通判。到潮州后,新修孔庙,并“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发展潮州教育事业。还倡议在孔庙正室东厢建韩吏部祠,并写了《招韩文公文》,极力称赞韩愈“专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悦其教,诵公之言,箴公之文,绵绵焉迨今知学者也。”

  咸平三年(1000年),百姓张氏的儿子与其母在江中洗澡,鳄鱼尾随吃掉他的儿子,母亲无法施救。陈尧佐听说后为之伤心,命两个小吏划小船拿着网前去捕捉。鳄鱼最为凶暴,无法网到,到此时,却顺服被网住,陈尧佐撰《戮鳄鱼文》,把鳄鱼示众街市并就其烹杀,人们都感到惊异。

历职地方

  陈尧佐在任三年后被召还朝廷,献诗数百篇,被任命为直史馆、知寿州。当年大饥荒,陈尧佐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后移任庐州,因其父陈省华病重而请求辞官回乡,提点开封府界事。

  后来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钱塘江用竹笼装石为堤,堤在次年就毁坏。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认同,陈尧佐与之反复争论,丁谓遂将其徙为京西转运使,但最终还是按他的建议实行。移任河东路转运使,他根据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的情况,奏请朝廷免除税收。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移任河北路转运使,母亲年迈请求就近侍养,朝廷召他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因安排等次失误降职监鄂州茶场。

  天禧年间,黄河决口,朝廷起用陈尧佐为滑州知州,制造木笼以减除水患,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

入朝拜相

  真宗驾崩后,朝廷营造永定陵,又移任陈尧佐为京西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移任度支副使,参与撰写《真宗实录》。没有应试中书,朝廷特升其为知制诰兼史馆修撰、知通进银台司。

  天圣二年(1024年),进升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

  天圣三年(1025年),移任并州知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陈尧佐替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赖其利。

  天圣五年(1027年),陈尧佐参与撰写真宗一朝国史。又接替其弟陈尧咨同知开封府,累迁右谏议大夫,任翰林学士。

  天圣七年(1029年),拜枢密副使。当时祥符知县陈诂治理严厉苛刻,官员打算加罪陈诂,便使县为之一空,刘太后果然愤怒;但陈诂与宰相吕夷简连亲,执政大臣以嫌不敢争辩。事情传至枢密院,只有陈尧佐说:“惩处陈诂则奸吏得计,以后谁敢再约束胥吏呢?”陈诂因此得以免罪。陈尧佐其后以给事中之职任参知政事(副相),又升尚书吏部侍郎。

出知永兴

  明道元年(1032年),四月,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亲政,他首先罢黜刘太后所任用的宰相,陈尧佐因而于次年以户部侍郎之职罢知永兴军。经过郑州,被郡人文吉以反叛事告发,传经御史中丞范讽处理,此事才辨明。改任庐州知州,移任同州知州,又移知永兴军。刘太后曾派宦官在京兆(今西安)造佛塔,前知永兴军姜遵为迎合太后,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陈尧佐上奏说:“唐代贤臣墓碑,现在已损失十分之七八了。其子孙深深地镌刻大字,是想传之千载,一旦与瓦砾等同,实在是可惜。那些没有被毁坏的,希望敕令州县完整保护。”移任郑州知州。恰逢修造真宗章惠皇后的园陵,郑州陈设之物很严格,仁宗赐书褒谕。

晚年生活

  景祐四年(1037年),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再次拜相。

  景祐五年(1038年),因数次出现灾异,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

  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职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辛卯(10月26日),陈尧佐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主要成就

水利

  陈尧佐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也就是黄河第三次徙流的前33年,经过千余年黄沙沉积与浊浪冲刷,黄河堤岸已是岌岌可危,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尤为严重。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于是上奏朝廷“议开滑州小河分水势,遣使视利害以闻”,勘察详确后“请规度自三迎杨村北治之。复开汶河于上游,以泄臃塞”。(《宋史·河渠·黄河》)他的建议得到了整个朝廷的认可。至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真宗将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督理河务。尧佐甫到任,即以治黄为政务之重,他亲巡堤防,查勘水情,询问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此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经过反复试验,陈尧佐亲手绘图,“造木龙以杀水势”。(《宋史·陈尧佐传》)木龙是状如“木梳”的一种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河渠·黄河》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他采用了以木龙减消水势,而后以“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绵延长达千余里。据《宋史·河渠·黄河》载:“(陈尧佐)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这条大堤为预防黄河溃泛起了重要作用,所经州县,百姓均“赖其利”。

  陈尧佐曾任两浙转运副使,当时由于钱塘江潮水凶猛,“篝石堤”被大水冲塌,官府急募民夫垒起,翌年复被水冲垮。陈尧佐认为按旧方式砌垒石堤是挡不住狂涛巨浪的。于是,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勘察,反复试验后,决定以“薪石土”夯实筑堤。即先行砌垒石堤以挡浪涛,而后又于石堤之外,筑以“薪石土”堤,反复夯实,才将狂涛钳服。后来陈尧佐调任河南知府,嗣又徙知并州(今山西太原)。是时,汾水常常暴涨,堤防欲溃,几至成灾,人心骚动,难以聊生。陈尧佐到任,即以治理汾水为急务,来勘堤防,询问土民,征求当地有治水专长的“耆旧”的建议。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使汾水之堤转危为安,“民人称庆”。据《宋史》载:“陈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由上述可见,陈尧佐治水是颇有经验的。天禧间,滑州黄河水溢,朝廷即将时任京西转运使的陈尧佐调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

政治

  陈尧佐一生为官清正,敢作敢为,不同常人。他在陕西为官,告发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恶,他因此被降为朝邑县主簿。在开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为潮州通判。潮州发生鳄鱼食人,他下令捕获,具文数罪后当众烹杀。

  陈尧佐知寿州时,发生大饥荒,陈尧佐带头拿出俸米做成粥供饥饿的人吃,官吏和百姓都献出大米,赈济几万人。他出知永兴军时,发现前任姜遵为讨好刘后,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毁坏“古碑碣充砖瓦用”。他马上向朝廷奏请停毁和修复,为了保护文物,他公然上忤刘后。任枢密副使时,祥符知县陈沽治吏严急,奸吏便发动罢官事端。太后欲治诂罪,命枢密院察办,众不敢违,独陈尧佐上奏:“罪诂则奸吏得计,谁还敢整治贪官?”陈诂由是得免。

诗文

  陈尧佐从小爱好学习,父亲教授众子经书,其兄长没有完成学业,尧佐偷听已成诵。开始肄业锦屏山,后师从种放于终南山,等到显贵后,读书没有中断。

  他的诗文是父兄中最好的。他初人仕途,就写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继又具文烹鳄,“人皆惊异”,他的诗作没有《西昆》诗派那种浮艳之风,多写山水花木,寓志谈史,且明白清丽。如他写游《国清寺》一诗道:“南越第一寺,偶来心地真。却嫌桥下水,流去人红尘。”

  陈尧佐有文集30卷,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宋诗纪事》、《宋文鉴》、《舆地纪胜》录其诗40余首,《全宋词》录其词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10篇。

书法

  陈尧佐工书法,善古隶八分,写一丈见方的字,笔力端正遒劲,年老仍不衰。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家庭成员

家世

  高祖陈翔五代时,曾任蜀王王建掌书记,后弃官定居阆州西水。

  曾祖陈翊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齐国公。

  祖父陈昭汶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楚国公。

  父亲陈省华官至左谏议大夫,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秦国公。

  母亲冯氏封燕国太夫人。

平辈

  长兄 陈尧叟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赠侍中,谥文忠。

  三弟陈尧咨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官至知天雄军,卒赠太尉,谥康肃。

——

  原配宋氏封杞国夫人。

  继室王氏封沂国夫人。

子辈

  长子陈述古生平不详
  
  次子陈求古曾任比部员外郎。

  三子陈学古曾任主客员外郎。

  四子陈道古曾任虞部员外郎。

  五子陈博古曾任大理评事、馆阁校勘。

  六子陈修古曾任殿中丞。

  七子陈履古曾任秘书省正字。

  八子陈游古曾任光禄寺丞。

  九子陈袭古曾任大理寺丞。

  十子陈象古曾任太常寺太祝。

孙辈

  孙子四十人——生平不详。

曾孙辈

  曾孙二人——生平不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踏莎行·二社良辰

: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春光明媚,良辰美景,庭院秋千高挂。燕子翩然归来。承蒙尊贵的凤凰垂青,才能与之相邻。飞越湘水烟波,相从恨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争先恐后飞入红楼,成群结队萦绕柳堤。雕梁之上轻歌漫唱。若问燕子为谁来,卷帘之恩重如山。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页2、 邓绍基,周秀才,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集外卷:大连出版社,1998.03 第1版:第50页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piān)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cháo)稳许为邻,潇湘烟暝(míng)来何晚。
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翩翩:轻快飞行的样子。许为邻:同意燕子来作邻居。潇湘:湘江的别称,因湘江水深清得名。词中泛指南方,是燕子所来的地方。烟暝:暮霭弥漫。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fú)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乱入:纷纷飞入。红楼:指富贵人家。画梁:有雕刻绘画的房梁。歌尘:梁上的尘土。珠帘卷:卷起珠帘让燕自由出入。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页2、 邓绍基,周秀才,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集外卷:大连出版社,1998.03 第1版:第50页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上片起首三句“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千秋”有秋千之意,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千秋””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翩翩又见新来燕”,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儿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据《宋史》本传,词人任枢密副使时曾为吕夷简的亲信、祥符县令陈诂开脱罪责。此事当使吕夷简产生好感。后吕夷简荐以自代,与此不无关系。这一层意思,自然不能明说,若是明说也没有词味。因此词人将其表达得极为婉曲,含蓄蕴藉而不直白、浮浅。“凤凰巢稳许为邻”,词人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下片“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画梁时拂歌尘散”,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这也是居处之华贵作一点缀。结尾二句“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喻词人自身,含蓄曲折地表达了感恩之情。“为谁归去为谁来”,纯为口语,一句提问,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然后轻轻逗出“主人恩重珠帘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对主人感激的象征手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宋代词坛上也不失为特色之一。该词以燕子自喻,有比兴,有寄托,曲笔抒深情,韵味无穷。按当时审美标准,自然也是得“风人之旨”。这种通过燕子寄寓感恩思想的写法,对后人也有影响。

参考资料:

1、 程艳杰,靳艳萍编著.宋词三百首 精读·故事 (上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02 第1版:第1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