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

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

: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涩滩的流水嘈嘈不休,两岸山上到处跑着猿猴。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陵阳溪水卷起的浪花如白雪,巨石侧立在水中不能穿过小舟。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船夫和渔人,一年里恐怕要撑折一万支船篙在这里头。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

(sè)滩鸣嘈(cáo)嘈,两山足猿猱(náo)
涩滩:在今浸县西九十五里。足:多。猿猱:即猿猴。猱,猿类,善攀折。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dāo)
足:通“石”,意指巨石。不容舠:谓两岸狭窄,容不下小船。舠:小船。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gāo)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
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
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
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

  青弋江发源于黄山山脉东南部,上游水流湍急。“涩滩鸣嘈嘈,两山足猿猱。白波若卷雪,侧足不容舠。渔子与舟人,撑折万张篙。”这是写上游江水蜿蜒曲折,两岸千嶂绝壁,翠竹凌空,奇秀多姿。而下游自泾县至芜湖汇入长江,沿途水流平缓、清澈如镜、良田平畴、阡陌如秀、人如画中游。可见在唐代青弋江上游就有舟楫往来。

  诗人抓住陵阳溪至涩滩一段江水湍急、怪石峻立的特点,勾勒出了一幅舟行险滩的图象:江水咆哮,冲击着滩中的巨石,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嘈嘈之声;翻涌的波涛,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了象雪一样的浪花;两岸山林里还不时传来一声递一声的猿猱的哀鸣;江滩里侧石凌出,就连如叶的小舟也难以通行。然而,就在这凶险万分的涩滩,渔夫和舟子,为衣食所迫,不得不终年与惊涛骇浪搏斗。看!就在那远远的江面上,又来了一只渔舟,舟人正撑着长长的竹篙在艰难地前进……诗中最后两句,“渔人与舟子,撑折万张篙”,便是全诗主旨的所在,集中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危险艰辛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这首诗尽管篇幅短小,但在艺术表现上还是很有特色的。诗的前四句摹声状物极力渲染自然景物的险恶气氛,作为画面的背景,极好地烘托了画面主体部分的夸张描写。相反,最后两句对于渔人舟子撑篙行船艰苦万分的夸张描写,又进一步点染了江滩的险恶。画面上,这种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着重突出了全诗的主题。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绘画上传统的大写意的手法。诗人在刻画意境时,能够抓住景物给人感受最强烈的几点,于大处落墨,笔触简劲,而不是象工笔画法,力图笔笔不苟,枝叶筋脉,纤毫不爽。诗中“撑折万张篙”一句,似乎是细节刻画,但也是仅此一笔,而且是经过了大胆的夸张。所以全诗侧重表现的并不在于细微的真实,而是在于捕捉事物的神韵,予以强烈的表现。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323-324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北上行

: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北上之苦,是因为上太行山之故。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太行山上的履道盘曲险峻,悬岩峭壁,上凌苍天。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马足为侧石所蹶,车轮为高冈所催,真是行路难啊。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况且从幽州到朔方,战尘不断,峰火连天。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剑戟闪耀着杀气,寒风吹裂了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安史叛军像奔鲸一样夹着黄河,像凿齿一样屯居着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前行无有归日,回首眷思故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在冰天雪地中挣扎,哭天悲地,痛绝肝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身上衣不掩体,皮肤粗如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想去汲些水来,又被洞谷所阻;想去采些柴来烧,又苦于山高路远。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更何况在山中还可能遇到磨牙掉尾的老虎,时时有生命之危。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山上仅有草木,打不到吃的东西,饥渴之时,唯有饮些麟水。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叹此北上之苦,只有停车为之悲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何时才能天下太平,使人一消愁颜,重见天光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缘:沿着。太行:山名,在今山两与河北之间。北起拒马河谷南至黄河北岸,绵延千里。

(dèng)道盘且峻,巉(chán)岩凌穹苍。
瞪道:有石阶的山道。

马足蹶(jué)侧石,车轮摧高冈。
蹶:跌倒。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shuò)方。
幽州:地名,在今北京市一带,为安禄山三镇节度使府所在地。朔方:地名,在今山西西北部朔县一带。

杀气毒剑戟(jǐ),严风裂衣裳。
毒:凝成。严风:严冬的寒风。

奔鲸(jīng)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奔鲸:奔驰的长鲸,喻指安禄山叛军。鲸,古喻不义之人。凿齿:传说中的猛兽,比喻安禄山。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剧:甚。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lǒng)(bǎn)长。
陇坂:本指陇山,此指山之陇冈坡坂。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hào)秋霜。
掉尾:摇尾。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零露浆:树上滴下的露水。

叹此北上苦,停骖(cān)为之伤。
骖: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王道平:谓天下太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97-199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
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
前行无归日,返顾思旧乡。
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
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
汲水涧谷阻,采薪陇坂长。
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
草木不可餐,饥饮零露浆。
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
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魏武帝曹操有《苦寒行》,又名《北上篇》,概取诗首句“北上太行山”首二字“北上”名篇。李白此诗盖取曹诗之旨,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备受叛军蹂躏的苦难状况。全诗格调低沉、苍凉,极富感染力。

  此诗以巧妙的设问开篇:“北上何所苦?”为找到答案,诗人以沉痛的心情审视难民们绕行的太行山:“北上缘太行”,找到这因自然环境而致的第一个原因:“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冈。”山高路陡,车马难行。随即又放眼广阔的政治背景:“沙尘接幽州,烽火连朔方。杀气毒剑戟,严风裂衣裳。奔鲸夹黄河,凿齿屯洛阳。”诗人找到了迫使人们迁徙的战乱这一社会问题,是为另一个原因。虽然明了“何所苦”的原因,诗人却无力为他们排解,只能以更加沉痛的笔触描绘那悲惨的情景。从“前行无归日”到“饥饮零露浆”十二句,诗人描述了“北上行”人们的惨状。接着“叹此北上苦,停骖为之伤。”诗人发出了长叹,停下马车,不忍再看,仰天狂呼:“何日王道平,开颜睹天光?”

  这首诗笔触极为细致,追本溯源,刨根究底,描绘灾民图时由环境而哭声,由哭声而身体,由身体而行动,莫不穷形尽相,给人以极深的印象。此时诗人对月挥杯的飘逸、抽刀断水的豪迈,统统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眼含泪的悲哀与深切的同情。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38-13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挽舟者歌

: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我的哥哥去东征高句丽,已经在青山下活活饿死。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我今日为皇帝龙舟拉纤,被困在这千里长的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现如今普天下正闹饥荒,一路上已没有多少粮米。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望前方还有长长的路程,如何能平安地返回故里?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荒沙中的寒骨令人哀叹,幽魂野鬼在荒草中悲泣。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家中的妻子在日夜哀伤,高堂二老不见儿的影子。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怎能遇到一位侠义之人,怜悯这不知姓名的尸体。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引领这个孤魂返回故乡,背负这白骨回到家中去。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征辽东:辽东:郡、国名。战国燕置郡,辖境相当于今辽宁大凌河以东。西晋改为国。十六国后燕末地入高句丽。隋大业七年至十年(611-614),炀帝三次东征高句丽。青山:在今辽宁义县东北。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suí)(dī)道。
挽龙舟:在岸上牵引帝王所乘的船。隋堤: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谓之隋堤。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方:正当。路粮:途中所需粮米。些:少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安:如何、怎么。

寒骨枕(zhěn)荒沙,幽(yōu)魂泣烟草。
枕:横躺。一作“惋”。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悲损:因悲伤而瘦损。老:长辈,老父、老母。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义男儿:仗义的男子汉。无主尸:设想自己死后,尸体无人料理。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负:背,担负。

参考资料:

1、 季镇淮.历代诗歌选(上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84页2、 吕树坤.著名古典小说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9-30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开首四句,即以高度概括的语言、自己亲历的事实,控诉了隋炀帝发动战争和三下江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隋炀帝在大业八、九、十三年曾三次东征高丽,仅大业八年一次,就分十二路发兵一百一十三万余人,战死者不下三十万。接着,就以“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来说明这种灾难简直是接二连三。“龙舟”,隋炀帝南下江都时特制的一种大船,据《通鉴·隋纪》载,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共四层,上有正殿、内殿、朝堂及许多其他房屋。儿子被征去打仗饿死途中的余痛未消,自己又被征来拉纤,这已经够痛苦了,更痛苦的是也被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困境。

  “方今”以下四句,即具体叙述自己所处的困境:当今普天下的收成都不好,路上的口粮简直没有一点点(“些小”),这一去路程有三千里,路遥无粮性命怎能保,恐怕是要死在路上了。“方今天下饥”一句,似轻实重,看似在解释“路粮无些小”的原因,实则已将普天之下民不聊生的境况概括反映了出来。看来,不仅是歌者陷入了“路粮无些小”,“此身安可保”的困境,大多数纤夫、普天下的百姓,怕也都要为无粮而丧命了。

  “寒骨”以下四句,是歌者想像自己死后的情景:我的尸骨将被抛撒在荒郊野外,任凭风吹日晒;游荡异乡的孤魂,将在烟雾荒草间哭泣。家中的妻子,将因悲伤而哭坏身体;父母双亲将因盼我归去而望穿双眼。这是何等凄惨的画面。这虽是歌者设想死后的情景,但却是十分真实的。无论远征军士也罢,无论远行民夫也好,该有多少人暴死荒郊,该有多少人家破人亡。儿子饿死青山、全家悲痛欲绝的情景,他都是亲历了的。因此,对自己死后的情景也就描绘逼真。

  “安得”第四句,是诉说自己惟一的希望。歌者已自料必死,且尸陈异乡,因此,他只希望能有个义气男儿,将他这无人认领的尸体焚烧,把他的骸骨运回乡里,把他的亡灵引渡回家。这歌者竞不作活着归来之想,而把能将骨骸运回作为惟一的希望,其情也可哀,其境也可知。这是他对“义男儿”的希望,同时也是对逼迫他陷入死亡境地的统治者的控诉。若无隋炀帝的重赋繁役,他何以必死。把人逼到将尸骨运回便算幸运,这是一个何等黑暗残暴的社会。

  这是一首直接表达人民悲痛和愤恨的民歌。它全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控诉了隋炀帝给人民造成的灾难,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语言质朴凝重,情感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52-155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