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

秋夕

: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风拂过,树叶纷纷下落好似雨声闯入耳中,皎洁的月光似清霜铺满大地。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正当夜深人静要独自睡去,不禁感慨有谁愿来为我拭去床上的灰尘。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叶声:树叶掉落的声音。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方:正在,正当。拂:拭,掸去。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满江红·斗帐高眠

: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安卧斗帐中,寒夜寂静,不料一阵萧疏带凉的雨意,进了窗户,从梦中惊醒。住处地近城南,此刻听得城楼上更鼓敲了三响,已是三更天了。室内夜漏滴答、滴答,有节奏地连成一支水滴之声。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樵叶片上溅响,奏成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无情的雨滴,一个劲儿地滴,也不管要滴穿这一双愁人的耳,要滴破这一颗思乡的心。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雨丝真细,若有若无,飘飞在空中,如缕缕游丝。雨丝有时也加大而形成雨点,洒在植物叶上汇聚起来,又如颗颗真珠。叶子承受不了而珠落,滴答一响,碎了。雨珠的聚而复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相似呵!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此时此刻,让我的精神飞过无边的雨丝,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会吧!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gēng)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后阕三字四句也用对仗。此调例用入声韵脚。斗帐:小帐子,形状像倒置的斗,所以叫斗帐。三鼓:三更。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yuān)(yāng)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斗帐高眠,寒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管、滴破故乡心,愁人耳。
无似有,游丝细;聚复散,真珠碎。天应分付与,别离滋味。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向此际、别有好思量,人千里。

  这是一首咏雨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词把雨滴声贯穿全篇。作者敏锐地捕捉住这一听觉形象,并且别出心裁地联想出相似的人生感受。

  上片写雨滴声造境。一顶小帐,形如覆斗,词人安卧其中。夜,静悄悄地,本该睡一夜好觉。不料一阵萧疏带凉的雨意,进了窗户,醒了词人。住处地近城南,此刻听得城楼上更鼓敲了三响,已是三更天了。室内夜漏滴答、滴答,有节奏地连成一支水滴之声。

  窗外雨点潇潇阵阵,从杨柳叶尖上滴响,在芭樵叶片上溅响,奏成一场雨滴的交响乐。树有远近,叶有高低,故其声亦有远近高下。往远处普遍地听,是淅淅沥沥,连成一片;往近处仔细地听,则滴滴答答,点点分明。“不离”、“只在”是强调深夜雨声唯有植物叶上滴响之商,最为打动人心。这两句,紧紧衔接上面“漏传一水”,就把雨滴声和漏滴场连接起来,在睡意朦胧的词人听来,似乎就感到四面八方有无数的漏滴作响。失眠的人,情何以堪?无情的雨滴,一个劲儿地滴,也不管要滴穿这一双愁人的耳,要滴破这一颗思乡的心。滴,是全篇之眼。

  下片书写雨滴引起的更多联想与感伤。雨丝真细,若有若无,飘飞在空中,如缕缕游丝。雨丝有时也加大而形成雨点,洒在植物叶上汇聚起来,又如颗颗真珠。叶子承受不了而珠落,滴答一响,碎了。词人说,雨珠的聚而复散,与人生的悲欢离合,是多么相似呵!真该是天意吧,让我从雨滴来咀嚼离别的滋味。再说那雨丝吧,若有若无,又与梦思的飘忽断续多么相似。可不是吗?刚才一晌好梦,就让雨声绘打破了。梦一醒,不由人不羡慕那些雨夜双栖的伉俪。梦,做不成了。

  可是,在这潇潇夜雨中好好想念一番,不也是很美的吗?词人说,让我的精神飞过无边的雨丝,与千里之外的人相会吧!无可奈何语,也是痴情语。这样结笔,仍与全篇妙合无迹。

  巧妙地沟通各种联想,是这首词的特色。通过雨滴声,联想到雨滴柳叶、雨打芭蕉的情景。进一步联想到雨点聚成水珠又滴落溅碎的细节。这些,表现的都是从听觉形象化出视觉形象的通感。更为出色的是奇特的相似联想,他把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联想起来。漏声、雨声是相似联想;从雨丝的若有若无联想到梦思的飘忽断续,从水珠的聚散想到人生的离合,是更为巧妙的相似联想。试取温庭筠的《更漏子》一词下阕比较,在温词中雨滴只是撩起“不道离情正苦”;而在这首词中,雨珠更象征人生,就别具清新韵味。

参考资料:

1、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2、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0-237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梦中作

: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上一片昏暗,千百种花儿散落满地,把人的视线都给弄迷糊了。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下了一局棋,竟发现世上已经换了人间,也不知过去多少年了;借酒浇愁酒已尽,更无法排遣浓浓的思乡情。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 编选.欧阳修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6-67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千山:极言山多。

(qí)罢不知人换世,酒阑(lán)无奈客思家。
“棋罢”句:暗用王质的故事。酒阑:谓酒筵将尽。

参考资料:

1、 刘扬忠 编选.欧阳修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6-67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此诗写梦,梦境恍惚朦胧,扑朔迷离,充满神秘感,主题不易捉摸,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情怀,似是暗寓诗人既想超凡出世又十分留恋人间的思想矛盾。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描绘了秋夜、春宵、棋罢、酒阑四个不同的意境,如同四幅单轴画,但又是浑然天成;同时对仗工巧,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天衣无缝。

  首句写静夜景色。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千山月”三字,已经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正合梦中作诗的情景。此二句意境朦胧,语言隽永,对下二句起了烘托作用。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说:晋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弈,就置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个像枣核似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饥饿。等一盘棋结束,童子催他回去,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也已经朽烂。回家后,亲故都已去世,早已换了人间。这句反映了作者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四句诗虽是写四个不同的意境,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暗寓诗人既想超脱时空而又留恋人间的矛盾思想。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这种意在言外的手法,要仔细体察才能明其究竟。

  此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仗工巧,天衣无缝,前后两联字字相对。这是受了杜甫《绝句》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8-1392、 刘扬忠 编选.欧阳修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66-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游龙门奉先寺

: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 一作:灵籁)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已经有幸在寺僧的引导下游览了奉先寺,晚上又住在了这寺中。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 一作:灵籁)
只听得阴暗的山谷里响起了阵阵风声, 透过树枝看到那月光闪烁着清朗的光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那高耸的龙门山好象靠近了天上的星辰, 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只觉得寒气透衣。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将要醒来之时,听到佛寺晨钟敲响, 那钟声扣人心弦,令人生发深刻地警悟。

参考资料:

1、 谭习朴.《历代诗人咏洛阳》: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0页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页3、 张川 申任天等.《咏洛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77页4、 廖仲安著.《反刍集》续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217-219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招提:梵语,译义为四方,后省作拓提,误为招提。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此诗乃以招提名寺僧。

阴壑(hè)生虚籁(lài),月林散清影。(虚籁 一作:灵籁)
阴壑:幽暗的山谷。虚籁:指风声。清影:清朗的光影,指月光。

天阙(què)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天阙:一作”天窥“,本为星名,此指龙门。象纬:指的是星象经纬,即日月五星,这里当指夜空中的星辰。云卧:龙门山高入云,夜宿奉先寺,如卧云中。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觉:睡觉。深省:醒悟,慨叹。

参考资料:

1、 谭习朴.《历代诗人咏洛阳》: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0页2、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页3、 张川 申任天等.《咏洛古诗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第77页4、 廖仲安著.《反刍集》续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8:217-219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虚籁 一作:灵籁)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之僧的住处为招提房。诗人在僧人的陪伴下游赏,晚上就在寺中借宿。诗的题目虽说是游寺,实际上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描写夜宿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接下来六句都承接一个“宿”字写景抒怀。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这四句写夜宿的景色。幽暗的山谷中生出阵阵冷风,月光下的林木被风吹得疏影摇动。诗人用一个“散”字描绘林木的动态,可以说是穷形尽相,妙不可言。诗人抬头看,数量繁多的星辰高挂在晴朗明澈的夜空中,仿佛迎面而来。一个“逼”字,也是极富表现力的字眼,生动地展现了星辰直欲向人逼近的那种压迫感。诗人夜卧,身上衣服单薄,蚀骨侵肌的清冷,令人不胜其寒,由此塑造了一个虚白高寒的环境。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尘俗之念必然为之一洗,悉数忘却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心灵从而得到净化。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在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夜宿奉先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青年时期的敏锐感受能力和对佛教的初步认识。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1页2、 阳光 关永礼主编.《中国山川名胜诗文鉴赏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第1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宿左省

: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4

花隐掖(yè)(yuán)暮,啾(jiū)啾栖(qī)鸟过。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kē)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珂:马铃。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4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7-4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雨

: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早出来的蟋蟀叫了之后又停了下来,昏暗的灯熄灭了又被重新点亮。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隔着窗户知道下起了夜雨,因为窗外芭蕉叶上响起了雨点声。

早蛩(qióng)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蛩:古指蟋蟀。也指蝗虫。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

: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张公多有飘逸之兴致,我们一起共泛舟于沔城边。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隅都。
时值秋季夜空阴月朗照,比之武隅也毫不逊色。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座中诸君陶醉于清亮的光辉中,一意为欢为自古以来所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郎官喜爱这里的湖水,因此命名己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诸君风流倜傥一如当年,英名将与大别山同存。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6-747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miǎn)城隅(yú)
张公:指李白友人张谓。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武昌都:三国吴帝孙权改鄂县(即今湖北省鄂城县)置武昌,迁都于此。故言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此山:即大别山。诗人泛舟南湖可望见大别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46-747
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
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
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
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小序一百五十七字,诗五韵,共两百零七字。诗序互相补充,叙述简畅秀洁。开始,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中间,叙述为郎官湖命名的经过;最后以赞作结。

  此诗首二句“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说他有逸兴,是作者对朋友高度的肯定和赞美。这两句交代与朋友们游湖之事。“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先表现湖光山色不亚于武昌,再说明良辰美景,兴致颇好。“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说明为湖命名因由。据说沔州南湖自李白更名郎官湖后,声名大噪,直至明代前期,“官湖月夜”为著名的“汉阳十景”之一。“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是这首诗中比较令人心动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湖名垂史的愿望。写湖也是写人,显示了诗人自信和豁达。

  南湖是无名的小湖,地方不过一城之隅,没有雕砌的楼台,但有天生的水月。而此时此刻,凉秋午后,月光如练,水天一色。天月水月,与人相随,光彻明媚,可入怀抱。故人重逢,酒不醉人人自醉,不知今夕何夕。诗人不禁觉得这里的月色极其美妙,兴味无穷:”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虽在流放途中,兴致亦未稍减。

  可是,南湖年年秋月,多少贤豪身历佳景,只因湖小而无名,无所称道。而第一个爱上南湖的,是尚书郎张谓,此便超越了古人。此湖,就应叫”郎官湖“。无名即有名,而首先引为知言的,是文士辅翼、岑静,两个无名无位的小人物,正说明论是确论,笔是妙笔。

  全诗”文小指大“,赞颂的不移的友情,标举了自然的奇美,也是一曲无名者之歌。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57-2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夜渡江

: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船只轻小人不觉其动,看到船边缆绳被拉直才知道船夫正背纤而行。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听见笛声从对岸传来知道离岸不远了,又闻到荷花香味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夜色虽然晦暗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在黑暗中好像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646页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夜渚(zhǔ)带浮烟,苍茫晦(huì)远天。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晦:光线不明,昏暗。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恐:一作“似”。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646页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夜渚带浮烟,苍茫晦远天。
舟轻不觉动,缆急始知牵。
听笛遥寻岸,闻香暗识莲。
唯看去帆影,常恐客心悬。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渡江图,艺术构思颇为独特。诗先交待了画面的背景:江中小洲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天空也呈现一片苍茫晦暗之色。这里由“浮烟”“苍茫”“晦”等词的渲染,表现出江上夜色的独特之处,视线既不明晰,也不是漆黑一片,以下的描写都是由这种独特的情境所生发。因为天色昏暗,远处景物不辨,失去了参照物,所以船行而人不觉其行,只是看见船边缆绳被拉得笔直,才知道船夫正在背纤而行,可见江水其实甚为湍急。突然听见悠扬的笛声从对岸传来,所以知道离岸不远了,同时又嗅见荷花的香味,所以知道岸边长满了荷花,通过听觉和嗅觉感受渡江的距离,实际上又暗含了牧童夜归与荷塘夜色的景境。夜色虽然晦暗,但江上由于水光映照,却可看见隐约的帆影,而这帆影在黑暗中好像点点悬挂在空中,犹如渡客提心吊胆一般。这样一来,在洲渚浮烟、天色晦暗的特定景境之中,既暗含了江水流急、白帆点点、牧童夜归、荷塘飘香的景色,又表达出夜间渡江的独特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构思别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雪夜感怀

:
酒尽灯残夜二更,打窗风雪映空明。
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
海外更无奇事报,国中惟有旅葵生。
不知冰冱何时了,一见梅花眼便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