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观书有感·其一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参考资料:

1、 黄坤 译注.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1-8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pái)(huái)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徘徊:来回移动。

问渠(qú)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为:因为。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参考资料:

1、 黄坤 译注.朱熹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81-8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 通:哪)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百丈山六咏 其一 石磴

:

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林间残雪时落锵然有声

:

青鞋布袜踏琼瑶,十里晴林未觉遥。忽复空枝堕残雪,恍疑鸣璬落丛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次秀野泛沧波馆至赤石观刈早稻韵

:

绿云黄半武夷乡,碧水萦纡一带长。闻道放船飞皂盖,定知行酒载红裳。

棹讴如贺丰年信,乐饮闲酬此日凉。禾忝谁言不阳艳,晚炊流咏有馀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

:

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衾听子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其十二 柳堤

:

渚华初出水,堤树亦成行。吟罢天津句,薰风拂面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训蒙绝句 动心忍性二首 其一

:

不当拂处常逢拂,不合空时亦至空。处顺不如常处逆,动心忍性始成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

:
雪月两相映,水石互悲鸣。不知岩上枯木,悲夜若为情。应见尘土胶扰,便道山间空旷,与么了平生。与么平生了,□水不流行。熹起披衣,瞻碧汉,露华清。寥寥千载,此事本分明。若向乾坤识易,便信行藏无间,处处总圆成。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次秀野沧波馆刈麦二诗 其一

:

传闻泛宅贺新成,破月冲烟取次撑。鹢首月飞寒浪急,篷窗侧转好山横。

知公兴有江湖迥,顾我诗无玉雪清。欲跨船舷还未敢,几时得伴镜中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次秀野沧波馆刈麦二诗 其二

:

贻牟夙昔但声歌,今见郊园乐事多。且喜瓯窭符善祷,未须芦菔颦妖娥。

霞觞政自誇真一,香钵何烦问毕罗。我欲卖刀来学稼,不知还许受廛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