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嗟

: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yī)(jiē)昌兮,颀而长兮。抑(yì)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qiāng)兮,射则臧(zāng)兮。
猗嗟:赞叹声。昌:美好的样子。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抑: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趋:急走。跄:步有节奏,摇曳生姿。臧:好,善。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shēng)兮。
名:借为“明”,面色明净。射侯:射靶。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展:诚然,真是。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

猗嗟娈(luán)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娈:美好。选:才华出众。贯:穿透。反:箭皆射中一个点。御乱:防御战乱。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抑若扬兮,美目扬兮。巧趋跄兮,射则臧兮。
猗嗟名兮,美目清兮。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
猗嗟娈兮,清扬婉兮。舞则选兮,射则贯兮。四矢反兮,以御乱兮。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人长得真漂亮,身材高大又颀长。前额方正容颜好,双目有神多明亮。进退奔走动作巧,射技实在太精良。
这人长得真精神,眼睛美丽又清明。一切仪式已完成,终日射靶不曾停。箭无虚发中靶心,真是我的好外甥。
这人长得真英俊,眉清目秀闪柔光。舞姿端正节奏强,箭出穿靶不空放。四箭同中靶中央,抵御外患有力量!

注释
猗(yī)嗟:赞叹声。
昌:美好的样子。
颀而:即“颀然”,指身材高大。
抑(yì):同“懿”,美好。扬:借为“阳”。眉上曰阳,额角。
趋:急走。跄(qiāng):步有节奏,摇曳生姿。
臧(zāng):好,善。
名:借为“明”,面色明净。
仪既成:朱熹《诗集传》:“仪既成,言终其事而礼无违也。”
射侯:射靶。
正:靶心。设的于侯中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侯而设正。
展:诚然,真是。甥:古代女儿之子。一说姊妹之子曰甥,言称其为齐人之甥,而又以明非齐侯之子。
娈(luán):美好。
选:才华出众。
贯:穿透。
反:箭皆射中一个点。朱熹《诗集传》:“四矢,射礼每发四矢。反,复也,中皆得其故处也。”
御乱:防御战乱

参考资料:

1、 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这首诗以赞叹的口吻,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位少年射手的形象。此诗每章均以“猗嗟”发端。按“猗嗟”为叹美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或“啊呀”。用这种叹美词语开头的诗句,具有一种先声夺人艺术效果,提醒读者注意诗人所要赞美的人或事。它在描写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时,起到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在赞颂少年形象之美时,突出他身体强壮的特点。诗一开头就写道:“猗嗟昌兮,颀而长兮。”“昌”,粗壮结实之谓;“颀”和“长”乃高大之谓。这位长得高大、粗壮、结实的少年成为一名优秀射手,是毫不足怪的。

  在赞颂少年形象时,还突出其面部特征,尤其眼睛的描写细致入微。赞美他“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三句诗中的“扬”“清”“婉”,都是刻画他目光明亮,炯炯有神。因为明亮的目光,是一位优秀射手所必不可少的生理条件。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还赞美他“巧趋跄兮”,步履矫健,走起路来速度甚快。还赞美他“舞则选兮”,身体灵活,动作优美。这些也是一位优秀射手不可缺少的身体素质。

  诗中对形象的赞颂,是为赞美他的射箭技术服务的。假若这位少年没有以上所描写的身体素质,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优秀射手了。

  诗的第一章以“射则臧兮”一句总括他的射技之精。第二章则以“终日射侯”一语,赞美少年的勤学苦练精神;以“不出正兮”一语赞美他的射则必中的技艺。第三章以“射则贯兮”赞美他的连射技术。这种连射不是两箭、三箭的重复入孔,而是“四矢反兮”,连续四矢射中一的,是一位百发百中的射手了。至此,这位少年射手的形象和技艺均描写得栩栩如生了。具有这种高超射技的少年,自然国家栋梁之材。“以御乱兮”一语,是全诗的结束,也是对他的总体评价。

  诗中不仅描写了射手身体强壮、仪表俊美,特别之处是用“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这样婉约的词汇来形容射手顾盼流动的目光,致使这个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此诗成为描写男性美的杰出之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前人多认为此诗的主人公是鲁庄公。《毛诗序》云:“《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而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侯之子焉。”将此诗本事与齐襄公兄妹乱伦故事扯在一起,缺乏依据。就诗论诗,不过是一首赞美一位少年射手的诗作。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03-206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3-2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大车

: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大车行走声槛槛,青色毛衣像嫩菼。难道是我不想你?相爱就怕你不敢。大车前行声啍啍,红色毛衣色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难道是我不想你?怕你不跟我私奔。活着不能在一室,死后同埋一个坑。我说的话你不信,就让太阳来作证。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8-149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5-147

大车槛(kǎn)槛,毳(cuì)衣如菼(tǎn)。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tūn)啍,毳衣如璊(mén)
大车:古代用牛拉货的车,一说古代贵族乘坐的车子。槛槛:车轮的响声。毳衣:毡子。本指兽类细毛,可织成布匹,制衣或缝制车上的帐篷。此处从闻一多说。菼:初生的芦苇,也叫荻,茎较细而中间充实,颜色青绿。此处以之比喻毳衣的青白色。尔:你。子:指其所爱的男子。啍啍:重滞徐缓的样子,犹“槛槛”。璊:红色美玉,此处喻红色车篷。一说赤苗的谷。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榖(gǔ)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jiǎo)日。
奔:私奔。榖:生,活着。异室:两地分居。同穴:合葬同一个墓穴。予:我。有如皎日:有此白日。如,此。皎:白,光明,明亮。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48-149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5-147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此诗的意思简明直截。如果按照主人公是男子的说法,就是小伙子要求与姑娘私奔,并指天发誓,一定要和姑娘结合,生不能同床,死也要同穴。爱情的强烈、坚定、至死不渝,大概总可以感动姑娘了。

  这首诗把环境气氛与主人公心情结合起来,相互烘托促进,是一个特色。第一章写小伙子赶着盖有青色车篷的大车奔驰,在隆隆的车声里,小伙子心潮澎湃:“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意思是说:姑娘,你到底敢不敢与我相爱相恋呢?小伙子的冲动,与姑娘的犹疑,制造了恋爱中的痛苦。第二章以沉重的车轮声,衬托小伙子内心的苦恼。这时候,小伙子终于明白了:姑娘的犹疑是因为她家里不同意这段恋情。因此,摆在面前的是:姑娘敢不敢、能不能不经父母许可就和小伙子私奔,结成夫妻。这是姑娘的终身大事,不能不慎重考虑。因为一旦遇人不淑,又背叛了父母,那么自己的前途就十分悲惨了。第二章既回溯了第一章姑娘犹疑的原因,又提出私奔有无后顾之忧的考虑。诗歌是由小伙子口中唱出来的,表示小伙子已经明白姑娘的处境和心思了。于是,自然地引出第三章:小伙子指天发誓,永远忠于爱情,即使生不能同床,死后也要同穴。古人指天发誓是十分慎重的行为,这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时代极为庄严的仪式。因为他们相信,违反了诺言要受到天谴的。小伙子慎重的发誓,从意蕴而言,已是圆满地解释了姑娘的疑虑,使姑娘放心大胆地投向恋人的怀抱。从情节而言,诗歌却不再描述其最后结局了。人们可以从诗意延续中推想:这一对恋人,一定高高兴兴地驾着大车,奔向相爱相伴的幸福生活了。

  这首诗,将环境气氛与人物心情相结合相衬托,把故事按情节发展而安排诗章,以心理推想取代完整故事结局,都有特色。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45-14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歌·东皇太一

: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吉祥日子好时辰,恭敬肃穆娱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手抚长剑玉为环,佩玉铿锵声清亮。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华贵坐席玉镇边,满把香花吐芬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蕙草裹肉兰为垫,祭奠美酒飘桂香。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高举鼓槌把鼓敲,节拍疏缓歌声响,

陈竽瑟兮浩倡;
吹竽鼓瑟声悠扬。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群巫娇舞服饰美,香气四溢香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众音齐会响四方,上皇欢欣乐安康。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56-758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32-333、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9-32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九歌:《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天神名,具体是何种神祇,历代学者说法不一。吉日:吉祥的日子。辰良:即良辰。穆:恭敬肃穆。愉:同“娱”,此处指娱神,使神灵愉快、欢乐。上皇:即东皇太一。

抚长剑兮玉珥(ěr),璆(qiú)(qiāng)鸣兮琳琅;
珥:指剑柄上端像两耳突出的饰品。璆:形容玉石相悬击的样子。锵:象声词,此处指佩玉相碰撞而发出的声响。

瑶席兮玉瑱(zhèn),盍(hé)将把兮琼芳;
瑶席:珍贵华美的席垫。瑶,美玉。玉瑱:同“镇”,用玉做的压席器物。盍:同“合”,聚集在一起。琼芳:指赤玉般美丽的花朵。琼,赤色玉。

(huì)肴蒸兮兰藉(jiè),奠桂酒兮椒浆;
蕙:香草名,兰科植物。肴蒸:大块的肉。藉:垫底用的东西。椒浆:用有香味的椒浸泡的美酒。

扬枹(fú)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
枹:鼓槌。拊:敲击。安歌:歌声徐缓安详。

陈竽瑟兮浩倡;
陈:此处指乐器声大作。浩倡:倡同“唱”;浩倡指大声唱,气势浩荡。

灵偃(yǎn)(jiǎn)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灵:楚人称神、巫为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偃蹇:指舞姿优美的样子。姣服:美丽的服饰。芳菲菲:香气浓郁的样子。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繁会:众音汇成一片,指齐奏。君:此处指东皇太一。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56-7582、 黄寿祺、梅桐生译注.楚辞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32-333、 王承略、李笑岩译注.楚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29-32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作为《九歌》的开首篇,在全诗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它在“东皇太一”中不可能充当神的称谓;而“东皇”,由于先秦时代的东——春对应等关系,表明了它乃是春神的指称。在没有更确凿材料发现之前,“东皇太一”应是春神的说法可以成立。至于“太一”,在这里的含义是始而又始,象征起始与开端。

  诗一开首,先交待祭祀的时日——因是祭春神,故时日当在春天。选择春日的吉良时辰,人们准备恭恭敬敬地祭祀上皇——春神——东皇太一,让其愉悦地降临人世,给人间带来万物复苏、生命繁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主持祭祀的主祭者抚摸长剑上的玉珥,整饬好服饰,恭候春神降临。开头四句,简洁而又明了地写出了祭祀的时间与祭祀者们对春神的恭敬与虔诚。

  继而描述了祭祀所必备的祭品:瑶席,玉瑱,欢迎春神的楚地芳草以及款待春神的佳肴美酒。这一切,配合着繁音急鼓、曼舞浩唱,告诉人们,春神将要降临了。整个祭祀气氛开始进入高潮。

  末尾四句,是全诗的尾声,也是祭祀的高潮——春神于此时降临了。“偃蹇兮姣服”——是春神美妙动人的舞姿与外表,“芳菲菲兮满堂”——是春神带来的春的气息与氛围。欢迎祈盼的人们于是钟鼓齐奏、笙箫齐鸣,使欢乐气氛达到最高潮。末句“君欣欣兮乐康”,既是春神安康欣喜神态的直接描绘,也是祭祀的人们对春神降临所表露的欣喜心态。

  全诗篇幅虽短,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气氛热烈,给人一种既庄重又欢快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欢迎与祈望,希望春神多多赐福人间,给人类的生命繁衍、农作物生长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56-75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黍离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3-13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2-134

彼黍(shǔ)离离,彼稷(jì)之苗。行迈靡(mǐ)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行迈:行走。靡靡:行步迟缓貌。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悠悠:遥远的样子。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suì)。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y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噎: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33-135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32-134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参考资料:

1、 《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99-1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里革断罟匡君

: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䍡,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䍡,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鲁宣公在夏天到泗水的深潭中下网捕鱼,里革割破他的鱼网,把它丢在一旁,说:“古时候,大寒以后,冬眠的动物便开始活动,水虞这时才计划用鱼网、鱼笱,捕大鱼,捉龟鳖等,拿这些到寝庙里祭祀祖宗,同时这种办法也在百姓中间施行,这是为了帮助散发地下的阳气。当鸟兽开始孕育,鱼鳖已经长大的时候,兽虞这时便禁止用网捕捉鸟兽,只准刺取鱼鳖,并把它们制成夏天吃的鱼干,这是为了帮助鸟兽生长。当鸟兽已经长大,鱼鳖开始孕育的时候,水虞便禁止用小鱼网捕捉鱼鳖,只准设下陷阱捕兽,用来供应宗庙和庖厨的需要,这是为了储存物产,以备享用。而且,到山上不能砍伐新生的树枝,在水边也不能割取幼嫩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小鱼,捕兽时要留下小鹿和小驼鹿,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捕虫时要避免伤害蚂蚁和蝗虫的幼虫,这是为了使万物繁殖生长。这是古人的教导。现在正当鱼类孕育的时候,却不让它长大,还下网捕捉,真是贪心不足啊!”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宣公听了这些话以后说:“我有过错,里革便纠正我,不是很好的吗?这是一挂很有意义的网,它使我认识到古代治理天下的方法,让主管官吏把它藏好,使我永远不忘里革的规谏。”有个名叫存的乐师在旁伺候宣公,说道:“保存这个网,还不如将里革安置在身边,这样就更不会忘记他的规谏了。

参考资料:

1、 雷原,齐怀峰,马玉娟编著.《古文观止》精选导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1:55-562、 金振华,陈桂声主编.文史合璧·先秦卷: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01:1413、 侯夫强主编.国学教育读本·九年级(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7:28

宣公夏滥(làn)于泗渊,里革断其罟(gǔ)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zhé)发,水虞(yú)于是乎讲罛(gū)(liǔ),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jū)罗,矠(zé)鱼鳖(biē),以为夏槁(gǎo),助生阜(fù)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zhǔ)(lù),设阱鄂(è),以实庙庖(páo),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chá)(niè),泽不伐夭(ǎo),鱼禁鲲(kūn)(ér),兽长麑(ní)(mí),鸟翼鷇(kòu)卵,虫舍蚔(zhǐ)(yuán),蕃庶(shù)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gǔ),贪无艺也。”
  宣公:即鲁宣公。滥:这里是沉浸的意思。泗:水名。发源于山东蒙山南麓。渊:水深处。里革:鲁国大夫,断:这里是割破的意思。罟;网。匡:纠正。滥:渍,浸。泗:水名,在鲁城北面。渊:深水。弃:抛弃。降:降下。土蛰:动物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这里指在地下冬眠的动物。发:奋起。这里是说醒过来,钻出土来。水虞:古代官名,掌管水产。讲:研究,练习。罛:大鱼网。罶:捕鱼的竹笼。大口窄颈,腹大而长,无底。名:大。登:通“得”,求取。川禽:水中动物,如鳖蜃之类。尝:尝新,古代秋祭名。寝庙:古代宗庙。古代宗庙分庙和寝两部分。供祀祖宗的前殿称庙,藏祖宗衣冠的后殿称寝,合称寝庙。诸:“之于”的合音,其中“之”是前面动词“行”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取名鱼,登川禽”。国: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国语》作“国”,不作“国人”,据改。宣:发泄,散发。气:指阳气。孕:怀胎。兽虞:古代官名,掌管鸟兽的禁令等。罝:捕兽的网。罗:捕鸟的网。矠:刺取。槁:干枯。这里指干的鱼。阜:生长。罜䍡:小鱼网。原选本作“罝”,今据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国语》改。阱:为猎取野兽而设的陷坑。鄂:埋有尖木桩的陷坑。蘖:树木的嫩芽。也指树木被砍伐后所生的新芽。泽:聚水的洼地。伐:砍伐。夭:初生的草木。鲲:鱼子。鲕:鱼卵。长:使成长,抚养。麑:幼鹿。麋:幼麋。翼:用翼遮护,保护。鷇:待哺食的雏鸟。卵:鸟蛋。虫:昆虫,虫子。舍:舍弃,放弃。蚔:蚁卵。蝝:蝗的幼虫,是古人做酱的原料。蕃:繁殖,滋生。庶物:万物。贪:贪欲。艺:限度。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shěn)。”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过:过失,错误。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谂:规谏。师:乐师,名存。

参考资料:

1、 雷原,齐怀峰,马玉娟编著.《古文观止》精选导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1:55-562、 金振华,陈桂声主编.文史合璧·先秦卷: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01:1413、 侯夫强主编.国学教育读本·九年级(上册):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7:28

  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古者大寒降,土蛰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助宣气也。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乎禁罝罗,矠鱼鳖,以为夏槁,助生阜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乎禁罜䍡,设阱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麋,鸟翼鷇卵,虫舍蚔蝝,蕃庶物也,古之训也。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

  公闻之,曰:“吾过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使吾无忘谂。”师存侍,曰:“藏罟不如置里革于侧之不忘也。”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有益于人类的鸟兽虫鱼,总是采取有节制的捕获策略的。这大概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吧。

  本文写鲁宣公不顾时令,下网捕鱼,里革当场割破鱼网,强行劝阻的经过。情节虽简,却极尽起伏变化之妙;事情虽小,却蕴含深刻的道理。

  里革先声夺人,引古论今,批评宣公任意捕鱼的行动,是出于贪心。乐师存也是快人快语,使“匡君”的主题更加突出。

  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古人很早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了。本文借里革之口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鲁宣公不懂得这个道理,受到里革的批评,但他那种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天作

: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开始来开荒。百姓在此盖新房,文王让民享安康。民众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荡荡。子孙永保这地方。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7-74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cú)矣,岐有夷之行(háng)。子孙保之。
作:生,造就。高山:指岐山,在今陕西岐山东北。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开荒垦田。作:治理。一说始。康:安康。徂:往,指百姓来归附。夷:平坦易通。行:道路。保:守住。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47-74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这是一首歌颂周太王古公亶父开创岐山基业以及周文王业绩的短乐章。“天作高山”,强调上天赐予岐山这块圣地。周人重视天赐,视为吉祥,连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赐岐山之后,在这根据地上积蓄力量尚须人为,诗中便主要写这一过程。之所以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确实是岐山九世周主最杰出的代表。灭商虽然完成于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时已显示出周将代商的必然趋势,商纣王囚周文王于羑里,只能延缓而无法阻遏这一历史发展。岐山圣地经营到周文王之世,已为周武王积蓄了足以灭商的雄厚实力,包括姜尚这样足以辅成伟业的贤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开创的一条通向胜利之路。

  这首短诗,多人对其中个别字眼有不同的解读。如“彼作矣”的“彼”,有人解为百姓,那么“彼作矣”就是百姓们造起房屋;有人解为先祖大王,“彼作矣”就是先祖大王开创伟业。如“康”,一解为安定,安康;一解为赓,继承,继往开来之意。此所谓诗无达诂,见仁见智也。

  《周颂·天作》一诗将对圣地、圣人的歌颂融为一体,着力描写积蓄力量的进程,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文笔犹如大河滔滔,飞流直泻,既显庄严,又富气势。短短七句,有如此艺术效果,可见诗歌作者的大手笔。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51-65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