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长吉之任东井

:
江盘栈转虚,候吏拜行车。家世维城后,官行宰邑初。
市饶黄犊卖,田蹑白云鉏.万里千山路,何因欲寄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无可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93篇诗文

猜你喜欢

鹿柴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但:只。

返景(yǐ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

参考资料:

1、 胡德才.大学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32、 杨桂华.古诗文全解.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35-3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高冠谷口招郑鄠

: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说好了今天前来拜访你,现在却只看到空空的书斋,而不见你的身影。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这时傍晚的雨刚刚停歇,山涧的花儿更显娇美,水潭边的树木高高矗立,在春云笼罩中倍感暖意。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门前的小路已长久没有人迹,只有成群的鹿儿快乐地玩耍。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只有和衣小憩于枕席之上,在氤氲的雾霭中,恭候你的归来。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空斋:空屋。

涧花然暮雨,潭(tán)树暖春云。
涧花:山涧里的花。涧,指高冠谷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树:水潭边的树。潭,指高冠谷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门径稀人迹,檐(yán)峰下鹿群。
门径:当门的小路。

衣裳与枕席,山霭(ǎi)碧氛(fēn)(yūn)
山霭:山上的云气。氛氲:云雾朦胧貌。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此诗前两句“谷口来相访, 空斋不见君”点明事由,作者来到高冠谷口来拜访朋友,却只见空屋不见人影。大概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山涧的花在暮雨之中红艳似火,潭边的树为春云笼罩暖意顿生,着实迷人;“门径稀人迹, 檐峰下鹿群”,门前的小径人迹罕至,靠近屋檐的山峰上常跑来鹿群,何其幽静。“衣裳与枕席, 山霭碧氛氲”,屋子里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雾弥漫侵吞,他的乐于隐居之情溢于言表。

  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人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此诗颇见出岑参写景绘物的不俗功力。诗人艺术嗅觉的灵敏及善于捕捉平凡景物中独特的意蕴,于此诗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好新奇巧妙的想象的审美意趣。如三、四句“然”、“暖”二字,即构思巧妙,新人耳目,沈德潜评其“工于烹炼”(见《唐诗别裁》卷十),甚是。全诗优美清幽的环境刻画,渗透着诗人对田园野趣、隐逸生活的追慕和神往,而这种情感又不露声色地隐含在诗人对自然风光细致独特的描写中,这又是岑参诗歌的特色之一。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53-1542、 岑参著.岑参集:三晋出版社,2008.10:第1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辛未七夕

: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818-38192、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黄山书社,2009:652-6543、 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146-147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tiáo)(dì)作佳期。
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迢递:遥远的样子。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岂能无意酬(chóu)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酬:谢。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线装书局,2002:3818-38192、 黄世中.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第1册:黄山书社,2009:652-6543、 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李商隐梓州诗今译:三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146-147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二人的阻隔本是在外来势力的强压下才形成的,但诗人却翻陈出新,说恐怕是神仙们爱好别离,才故意将相会的时期安排得这么远。从这两句诗中,可以隐约地体察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他和令狐绹的隔膜已经很久,此次进京又经过了许多周折,费了许多唇舌。现在才渐渐有了转机,所以他觉得时间太长,但必定算有了希望,这便是“迢递作佳期”的含义,语中微露喜悦之情又暗寓自我调侃的意味。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二句说,佳人的相会要经过耐心的等待,需要在一定的良辰里才能实现。前句表地点,后句指时问。“金风”表明时间为秋季,暗合七月在初秋之义。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描绘双方盼望相会时的焦急心情。“渐移”表现嫌时问过得太慢。这两句诗是说,二人急切地盼望着相会时刻的到来,可是那漏壶中的刻箭却移动得非常缓慢,他们焦灼地相望了很久很久,然而那些连接两岸的云气尚未接通,所以他们迟迟也未能过河相会。这两句诗曲折地表现出作者在获得补太学博士的职务后,希望再有新的提升,还在焦急地渴盼着。张采田解释这两句诗说“属望尚奢”,是有道理的。

  最后两句内容含量更大,思想感情也比较复杂。诗人在这里又拈出七夕的故事与习俗。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是说,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怎么能不想要报答乌鹊架桥的功德呢?但是为了心灵手巧,人们还是向蜘蛛乞求,希望它把丝套在瓜果上以带来巧慧。若再加以解析的话,前句是借用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的故事来暗喻自己是通过令狐绹的引荐搭桥才谋得官职的,对此事当然有心意要感激报答其恩德。后句一转,意谓尽管如此,但我所得到的仅仅是个微不足道的职位,只有再作别的打算了。联系李商隐后来的行踪,这两句诗的语意就更明白了。补太学博士后不久,李商隐就离开此职,到由河南尹改镇东蜀的柳仲鄄幕府中任节度书记,十月改判上军,不久又升任检校工部郎中。这便可证明李商隐对令狐绹的举荐虽有一定的感激之情,但对其职位并不满意。他可能当时已在另寻出路,开始向“蜘蛛乞巧丝”了。

    此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借彼言此,既是彼又是此,使二者妙合无垠、浑然一体。从表面意义来看,诗人是在写“七夕”节日的情景,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一直延续的民间风俗乃至于当时的客观景象都概括了进去。若仔细品味,诗人在这形象的描述中又寄托了很深的寓意,将自己当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含蓄地倾述出来,缠绵委婉,余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另外,诗人利用谐音双关的手法,用“巧丝”来谐“巧思”,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030-10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乐七首·其五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piáo)颜回陋(lòu)(xiàng),五柳先生对门。
五柳先生: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程处士

: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人生百年,世事纷乱繁多,让人忧愁思虑不尽。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阳光任意的洒落在世间,河水凭着心情随意流淌。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不如枕在高高的枕头上,时时求得长醉以消除愁闷。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长春出版社,1994:13-142、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0

百年长扰(rǎo)扰,万事悉悠悠。
扰扰:混乱、扮乱的样子。悠悠:众多的样子。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随意:相当于任意,任凭己意。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fù)孔丘。
礼乐:礼和乐的总称。囚:拘禁。此指约束。姬旦:历史上称为周公,周文王之子,辅佐武王灭纣。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摄政。成王长大后,周公归政于成王,成王赐天子札乐。诗:指《诗经》。书:指《尚书》。孔丘:字仲尼,后世称他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不如高枕(zhěn)枕,时取醉消愁。
高枕枕:安卧。比喻安闲无忧。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长春出版社,1994:13-142、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10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此诗题为赠人,实为叙志咏怀,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此诗通过讥嘲周公、孔子和向往自由的表述,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只好向醉中逃避。

  首二句,先写“百年”,次写“万事”,以“百”、“万”两个约数接“扰扰”、“悠悠”,且以表示内在感情的“长”、“悉”相衔接,概括了时间、空间和人事的纷繁,显示出诗人厌烦尘嚣、追求解脱的心理。由于诗人在现实中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以致“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自撰墓志》)。因此,他不得不对自己原先以正统儒者自居,以周公、孔子为楷模,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的结果,使他觉悟到:正是“礼乐”囚禁了“姬旦”,“诗书”缚住了“孔丘”。囚禁、束缚二句,在前两句的映衬对比下,显得分外强烈、沉痛。日出日落尚且可以随意自然,洋洋河水尚且可以任情东流,不必说是人了。自然是不必要既受礼乐的束缚,又受人事的拘牵,在忧生嗟世中作徒然的努力了。“日光”、“河水”一联,诗人以自然的景象与不自由的自我进行对比,至“礼乐”、“诗书”一联发而为愤激语。诗人决心皈依自然,过清静无为的生活。而皈依自然,归隐田庐,不仅永远做不了圣人,还必须放弃一整套与正统儒家思想相关联的处世准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来对抗社会,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这种新的价值取向就是睡与醉。

  “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睡,代表不以世事为念的生活;醉,意味着对社会的消极反抗。这也就是诗人在《田家三首》《醉后》《过酒家五首》中所说的:“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史载王绩嗜酒,为六合县丞,即因嗜酒被劾去职。《全唐诗》今存王绩诗一卷,多绕酒气。不仅是里多次出现“酒”和“醉”等字眼,其诗题中亦多“酒”字。虽篇篇有酒,但无一醉语。

  就这首诗而论,表现出的,不仅有他所企慕的阮籍、陶潜的萧疏旷达之风,而且以自然的语言,遒健的气概,涤净初唐排偶板滞之习,与他著名的《野望》诸诗一起,透露出唐诗未来的新曙光。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